第一个中国人当德国大学校长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一个中国人当德国大学校长

2008年2月21日,慕尼黑工大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该校航空摄影测量和地图研究所所长孟丽秋教授将从4月1日起成为慕尼黑工大的副校长,孟丽秋教授也因此成为了首位跻身德国高校管理层的华人。

压力来自完全陌生的领域

孟教授是学地图学出身,从上大学到现在已经将近30年了,她从未离开过自己的本行,孟教授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很幸运。在成为慕尼黑工大副校长之前,孟教授一直担任慕尼黑工大航空摄影测量和地图研究所所长,她的研究方向覆盖了地图学的所有方面,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接受德国之声中文网采访时孟教授坦言,自己要面对的压力主要来自马上要进入陌生的管理领域:“我目前在学术方面刚刚渐入佳境就马上要淡出,因为毕竟副校长是一个行政工作比较重的职位。我必须将研究所的人士和科研工作重新调整,才有心思在新的平台上做事。这个新的平台对我来说非常的陌生,可以说之前我很少关心学校建设,国际关系等行政工作。离开自己所熟悉的东西,去做陌生的工作,对我的压力也是很大的。”
 
之前合作过的同事,为孟教授突然淡出学术领域感到若有所失,孟教授本人更是如此:“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将来有一天会回到自己的本专业,安安静静的做我的研究工作。为了能实现这样的目标,所以我现在正在重新安排,希望能有人能暂时代替我管理研究所,这样研究所的工作才不会陷入瘫痪。”
 
“计划外经历”决定人生
 
孟丽秋教授是拿了国家教委的奖学金在汉诺威完成博士学位的,原本她是想直接回中国的。而就在这个时候,她的导师表示希望孟丽秋能协助他申请一个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项目顺利的批下来之后,孟教授也面临着新的抉择:是接着留在汉诺威再做7年的研究工作还是到第三国工作。
 
孟丽秋选择了后者,她去了瑞典。先是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任教,后来又进入了企业。虽然都是在欧洲工作,不过瑞典人和德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这使得原本“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孟丽秋做出了很大转变,这成为了其人生经历中宝贵的一部分,也为她今后在慕尼黑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正如“计划外”去瑞典工作一样,之所以能重返德国并成为慕尼黑工大的副校长,同样是在计划之外的。在德国,想成为C4级教授(德国最高级别教授)是非常苛刻的,必须满足一些硬性条件:除了读过博士学位,读过教授资格,有工业界工作过的经验外,理想条件下最好还有第三国工作的经验。孟教授说:“我恰好满足了这些条件,再加上我是一名女性,可能是我多了一些积分。本来我没有这些想法的,但是我的导师亲自到瑞典鼓励我回德国来参加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我才回到了慕尼黑,如果不是我的导师去找我的话,也许我就留在瑞典了,所以说我的很多经历都是计划之外的。” 

我的面孔代表中国

在科研领域,出色的女科学家比较少,更少有女性得到教授头衔。对此,孟丽秋教授表示:“我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这个问题。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接触到了很多非常出色的女性,从学术质量上来说,她们做教授是绰绰有余的,只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些女性之所以不愿意做教授,她可能把家庭放在了更主要的位置上,这些女性我非常尊重她们。如果她们要去竞争教授位置的话,她们也有很多的优势。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多么厉害,我只是平平常常一步步走到了这个位置上。对于我而言,家庭和学术生活可以同步进行。” 

如何掌握这种平衡是一种艺术,孟教授自己很好的找到了这个平衡点:“正因为有这个平衡点,所以不管我去做学术研究,还是协调大型的科研项目,那些苦都不算什么了,因为我觉得自己生活得比较平衡。”

作为一名华人科学家,“中国”两个字在孟丽秋教授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那是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她是在我的血液中,或者已经硬件化到脑子中。不管是手持什么样护照,对我而言都是次要的,我的面孔就代表着中国。因为我的所在国是德国,所以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为中国和德国同时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在互惠互利的条件下,我肯定会尽我所能为两国的友好往来,尤其是科研方面做一些微薄的贡献。这对我而言也是寻找平衡点的过程,我相信我能找到这样的平衡点。”

traeumerling 发表评论于
Sie hat die swedish Nationalität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