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约瑟夫‧列文涅弹奏李斯特/布松尼《钟声》
约瑟夫‧列文涅弹奏李斯特/布松尼《钟声》
文中漏掉他们夫妇是朱莉叶钢琴系创建人的事实
ZT: 约瑟夫&罗西娜‧列文涅
1874年出生於莫斯科附近的奥列里,1944年在纽约逝世。约瑟夫1885年进入莫斯科音乐院师事瓦西里.萨福诺夫,同学包括史克里亚宾与拉赫曼尼诺夫,1889年在莫斯科以贝多芬第五号钢琴协奏曲首度登台演出(指挥是安东.鲁宾斯坦),1895年在鲁宾斯坦钢琴大赛中获奖。约瑟夫与钢琴家罗西娜.贝西(1880年出生於基辅,1976年在加州格伦代尔逝世)在1898年结婚,之后在欧美等地担任独奏家与钢琴教师,1900年到1906年在第比利斯与莫斯科教学,1906年由萨福诺夫指挥在美国首度登台,1914年前都在各地巡迴演出,l907年定居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文涅夫妇被德军俘虏,1919年移民美国,1921年起,夫妇两人都往茱丽亚音乐院任教,其中范.克莱本是罗西娜最出名的学生之一。约瑟夫的录音不多,但是每一首都显露出他黄金时期时的无瑕技巧与分句的精妙,成功的结合了技巧与如诗般的气质。
音乐品味与技术的最后标竿
无论从那个时代来评判,约瑟夫.列文涅都是位杰出的钢琴家,但是他的成就与影响力却远不如同儕友人,例如莫斯科音乐院的同学拉赫曼尼诺夫。下面这些理由或许是造成这个情形最主要的原因。第一,约瑟夫的录音太少(这一套唱片包括他所有商业录音);第二,他很少巡迴演出,显然他是乐在教学,避免与其他钢琴家竞争。不过,想衡量列文涅的艺术,最好的方法就是听听也的萧邦练习曲:而他在舒尔兹-艾弗勒改编的《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裡的演出令人摒息不已。列文涅轻而易举的就让音乐如羽翼般的飞翔,弹性速度的运用更是不可思议的奇妙。
前《纽约时报》著名乐评人哈洛德.荀白克有幸听过列文涅现场演出,他在《伟大的钢琴家》一书中回忆道:「他的音色有如晨星在歌唱,技巧无瑕,和霍夫曼、拉赫曼尼诺夫以指尖弹奏的方法显然不同,音乐性细腻易感。他是当代的浪漫派音乐家之一,不曾為了个人的想法而把音乐搞得支离破碎。演奏萧邦练习曲时,他的双音与八度音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虽然他从来没想过要用音乐做特技表演。」
列文涅1874年12月13日出生於俄国奥列里,十五岁在安东.鲁宾斯坦指挥下演奏贝多芬第五号钢琴协奏曲,1898年与罗西娜.贝西结婚。这对夫妻从 1900到1902年都在第比利斯音乐院教书,1902年到1906年在莫斯科音乐院。1906年,列文涅首次在美国演出,阿图.鲁宾斯坦也是这个乐季首度在美演出。190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约瑟夫和罗西娜都住在柏林,战后移居美国。当约瑟夫在纽约茱丽亚音乐院任教没多久,他的妻子也跟著在茱丽亚教学,成為当代最富传奇色彩的钢琴名师。罗西娜一直到九十多岁都还在教学(她於1976年在加州逝世,约瑟夫则是1944年客死纽约),她最出名的学生就是范.克莱本。
在1917年出版的《伟大钢琴家的演奏》书中.有一篇文章正好可為列文涅骇人的技巧提供解答。列文涅表示,他的技巧根基不是建筑在「散沙上,而是在岩石上。举例来说,(俄国的)音乐院考试第一关就是技巧。如果学生没有通过演奏技考审查,根本连弹曲子的机会都没有。技巧不够熟练,这就表示他无法妥当的预习与学习,没有能力正确詮释一个简单乐句,无论如何都不能成為一个演奏家。(只有)在音乐院最后三年后四年,学生才有机会演奏著名的钢琴曲,而且只有有天份的学生才能唸完最后一年。在最先的五年裡,所有俄国学校的日常课程都以音阶、琶音為重心。所有的技巧都本归於这些简单的东西……音阶和琶音课程会随著时间愈来愈难,种类愈来愈多,速度要求更快,而且不能从日常课程中省略。如果没有反覆练习这些基本技术就想弹曲子,这在俄国是会被嘲笑的。我很惊讶在美国看到一些学生能够很完美无缺的演奏某些作品,但是几年以后,当没有每天练习基本技巧的问题浮现后,他们才发觉自己的音乐领域很难扩展。当然,除了音阶之外还得加入其他的基本练习,但是一般而言,最高深的技巧都是源自音阶与琶音练习。练习音阶与琶音不能机械化或按表操课似的动作,这得看老师是如何教导学生。事宾上,如果学生觉得练习音阶是很枯燥或讨厌的事,老师得负最大的责任,因為学生没有仔细思考,没有注意到演奏音阶还应该注意音色差别、稳定度、触键与节奏等等。」
关於列文涅对练习曲看法的访谈《钢琴演奏的基本原则》也曾经在1924年付梓。在这篇访谈裡,列文涅提到音色与触键的问题,他认為「钢琴不是打字机,只要重击就会发出清晰乾净的声音。相反的,要想像你是在铁丝上弹琴,透过琴捶让它们发出柔和的声音,不是在硬金属条上演奏。手指碰触到琴键时,要觉得是在控制这个琴键,而不是在敲或重击琴键。这当中的感觉非常不一样。不要把琴键当成书桌,这个想法完全错误。把弹琴当成在书桌前演奏的人,是不会有好音色的。」
这些细节让列文涅的音乐有著精巧、优美的触感,上臂与前臂轻盈到有如「在空中飘动」以及「完全不僵硬或紧绷」。对列文涅来说,光是优雅的动作毫无意义,「如果每一个琴键都不能触键完全,那麼手指一定只会停留在琴键的表面而已。」
这些基本原则可在罗西娜的教学方法裡发现。前《纽约客》杂誌乐评人温斯罗普.沙坚特表示「根据安东.鲁宾斯坦的传统,她总是先让学生在心裡培养出适当的情绪,这样才能弹出钢琴最美的音色与技巧。「想像你想弹出的替音,然后把它弹出来。」她一次又一次告诉学生。想像与思考不是那麼是容易。情绪是个人在弹琴时一定要有的,但是光有感觉还是不够,感情还得清晰的传达给听者、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少有初出茅庐的钢琴家能让听眾和他们有同样的感觉。控制乐曲裡的每一种音色、乐句的高潮起伏,切中红心的让听眾感同身受,音乐所要求的客观性和情感一样重要。」
对於克莱本来说,「列文涅夫人不只是位伟大的教师,她也是个高尚的人物……母亲曾跟随阿图.弗利德海姆学琴,而他的第一个钢琴老师就是安东.鲁宾斯坦。她要我传续这个传统,传续俄国钢琴学派的教学与演奏方式。这就是為什麼母亲会那麼希望我能进入茱丽亚音乐院师从列文涅夫人。她欣赏她,她听过列文涅夫妇的音乐会,知道他们的音乐是多麼的有内涵而又美丽。列文涅夫人教我的时候不太弹琴,她只会偶尔示范一、两个乐句。但是,我记得有回上课前,我听见她在琴房裡弹萧邦练习曲,我悄悄打开房门,呆若木难的站在邢儿,这可能是我听过最美的音乐……她喜欢弹琴,也希望能多在公开场合弹琴。她在八十多岁的时候曾经告诉我:『希望能多举办几场音乐会。』身為一个钢琴家,她的音色有如琥珀,在琴键前永远都是轻鬆自在的,传达出令人著迷的优雅与高贵气质。我很遗憾没听过列文涅先生的现场演出,但是小时候就听过他的唱片……最让我激动的录音就是《美丽的蓝色多瑙河》,技巧的完美是前所未见的……我认為《节庆》也是很令人怀念的录音,实在好极了!列文涅夫人告诉我,这首曲子本来不在录音计画裡,她和丈夫录完莫札特双钢琴奏鸣曲后还有一点时间,所以决定加弹这首曲子,录音一气呵成他们就是坐下来,然后弹完,真不可思议!」
种菜得菜 发表评论于
转贴文的开始和中短两次提到约瑟夫 列文涅1974年出生,明显错误,请weston 更正,应该是18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