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项英之争与皖南事变

叶挺项英之争与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与叶挺项英之争
陆军论坛- 铁血军事论坛- 铁血社区

(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海外流亡十年的叶挺毅然回国,上书请缨出作。当时,国共两党达成将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一个军的共识,但对领导这支队伍的人选,双方争执不下。

蒋介石即决定由叶挺担任这支部队的长官,并根本没有与中共方面协商,抢先发布对叶挺的任命,引起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疑窦。

为此,这年秋天,叶挺在老乡叶剑英的劝告下,专程前往延安,拜谒毛泽东,表示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至此,中央正式决定,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党办称政委),由他们共同领导新四军。

11月初,项英到延安。毛泽东在与他商谈新四军的组建工作时,特别交待了两条:一是要善待叶挺,争取与他融洽共事;二是对国民党要警惕,不允许安插一兵一卒。

应该说,为了跟新搭挡搞好关系,项英做到了尽心尽力,无微不至。

——在人事安排上,项英特地挑选张云逸、周子昆、李一氓等人担任新四军军部职务,他们都与叶挺熟悉,或是同乡,或是旧部,感情十分融洽。

——当时由于国民党克扣军费,新四军的生活极其困难。为了照顾叶挺饮食和对外联系方便,项英指示军部办起小灶,自已则与战士一起吃大灶。

当时叶挺招收了不少故旧,带来了一些亲属。项英对这些非党人士给予热情接待,并委以重任;叶辅平是叶挺的胞弟,到新四军后,被任命为军部军需处长;林植夫虽然参加过其它党派,但还是出任军政治部敌工部部长;沈其震中叶挺的老朋友,项英让他担任军医处长,每月津贴150元,而项英的津贴每月才4元。

——由于叶挺以非党员的身份出任军长,不能参加党的活动,不能参阅党内秘密文件,难免产生局外人的感觉,项英十分注意及时地交流情况,将中央重大决策向叶挺通报,以便统一行动。

尽管项英做了种种努力,但在他们迥然不同的经历、性格、爱好、作风和生活习惯面前,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叶挺颇爱绅士风度,讲究着装,一身白色西装,一根轻便手杖,显得卓尔不群;项英始终是一身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束一皮带,夏天一双草鞋,永远是一副游击队员的打扮。叶挺心直口快,性格豪爽;项英平日沉默寡言,外冷内热。

叶挺感到自已与项英不协调,项英实际上也不信任自已,逐渐生去意。项英并没有意识到叶挺情绪上的变化,对叶挺仍只是在生活上予以照顾,却自已独揽军政大权。

叶挺在离开新四军时,给项英留下一封信,说明了他辞职的真实想法。他说“居士不适当一个大庙折方丈”。意思是讲他不是共产党,不适合充当共产党军队的军长。

叶挺辞职后,蒋介石借机大作文章,他召见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扬言要另派新人当新四军军长,还邀请叶挺到重庆一叙。毛泽东得知叶挺辞职后,亲自致电在重庆的周恩来,指示他立即找叶挺做工作,彻底解决新四军的领导问题,要叶挺主动收回辞呈,打消蒋介石重新委派军长的企图。

周恩来早就风闻叶挺在新四军有职无权,估计这是他辞职的主要原因。周恩来来到叶挺在重庆的下榻之处,紧握着他的双手,满脸内疚,说:“我代表毛泽东向你赔礼道歉,项英的霸道作风挫伤了你,给你开展工作诸多掣肘。我也要向你赔礼道歉,没有协调好你们的关系,让你苦心伤神,我对不起老朋友。”

 周恩来的诚挚态度感动了叶挺。周恩来客观地指出了项英的优缺点,指出叶项之间的矛盾主要是领导体制上的问题。他说:“现在问题解决了。”他拿出毛泽东的回电给叶挺看。

 毛泽东的电报写道:“新四军问题应以叶挺回新四军为原则,共产党对新四军的政治领导不能改变,但应尊重叶挺之地位职权,建议将新四军的军事指挥和军事工作多交叶挺办理。”

 1939年2月,周恩来陪同叶挺回到云岭。

 经过周恩来的说服,项英开始检讨自已,他在周恩来主持的军部领导人会议上,作了洋洋万言的自我批评,主动提出将军事指挥权、军事干部的安排权交给叶挺。

(二)

 正当叶、项加强交流,友谊日笃时,江北传来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高敬亭严重违背军令的事件。

 高敬亭原是鄂豫皖红二十八军军长。他红军长征后,独立领导红军游击队千余人在湖北与河南、安徽边境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国民党先后动用十万大军也没有剿灭他。蒋介石称他为“高神仙”。

 新四军组建时,红二十八军改编为第四支队,是当时全军人数最多、力量最强的一支队伍。高敬亭对敌斗争坚决,战功卓著,作战指挥上有自已的一套。但是,他在长期的游击战争环境下,养成了谨慎从事和顾虑多疑的性格。

 新四军实施东进政策之后,高敬亭心里一直犯嘀咕,舍不得离开大别山,担心东进后被国民党军队吃掉。

 “高敬亭目无中央,蔑视军部,骚扰友军,太不像话了。如果都像这样无法无天,我这个军长怎么指挥部队?”叶挺在新四军委员会上指出,自已准备亲往江北解决四支队的问题,如果高敬亭仍然抗命不从,将以军法制裁。

 项英对高敬亭一直以劝导为主。叶挺处事果决,敢作敢为,既令项英佩服,又令项英担心。项英特地提醒说:“高敬亭是位功臣,只是抗日后思想僵化,跟不上形势,执行中央指示不坚决。你要以教育为主,好言相劝,讲清楚去皖东作战的战略意义。如果他万一还不听劝,,可以给以适当处分。但是,如何处分一定要报请毛泽东批准,不能擅自作主。”

 叶挺带着一股气来到庐江县东汤池,主持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以军部命令:限七天之内开赴皖东指定地区。

 第二天,高敬亭带着四支队七团、九团和手枪团全部开拔。两天后,叶挺接到高敬亭飞马急报:四支队发生了七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富率团投奔桂军李品仙的事变。

 叶挺赶往出事地点。

  翌日,高敬亭因病请假,叶挺、邓子恢主持四支队连以上干部大会,本来会议的主题是进行反杨、曹斗争,很快大家就由揭批杨克志、曹玉富叛逃的罪行牵涉到高敬亭的责任问题。由于高敬亭在3年游击战争时期犯过“肃反”扩大化的错误,平时作风粗野,伤害了不少同志。有意见的人借此机会,纷纷向军长告状,说:“高敬亭是笑面虎,他一笑就要杀人”“高敬亭作风腐化,有两个老婆”“高敬亭私藏黄金”“高敬亭对待士兵非打即骂,比法西斯还坏”……不到半天时间,会上给高敬亭罗列了十几条罪行。

 叶挺疾恶如仇,对于大家在激愤情绪下所列举的所谓“罪行”深信不疑,他将高敬亭材料上报,要求严惩,一份材料报延安毛泽东,一份报重庆蒋介石。

  蒋介石一见叶挺的报告,喜得笑出声来,立即命令将他的亲笔批复用十万火急的电文传给五战区转叶挺:"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极刑照准."

  叶挺得到批复后,来不及多想,便于6月24日抵达合肥青龙厂,下令将高敬亭立即枪决.

  处决高敬亭的消息传到江南,项英惊呆了,他担心的事件终于发生了.

  1939年8月,叶挺回到军部.项英责备道:"希夷,你怎么这样不冷静,冤杀高敬亭,上蒋介石的当了.你看,他高兴得要向你发奖章了."

  叶挺得知中央有教育挽救高敬亭的指示,感到自已莽撞了,但人头已经掉地,后悔也晚了.

  这件事过后,一度趋于好转的叶项关系又出现阴云.项英觉得,叶挺太单纯,好冲动,容易上当,新四军的大事还是自已掌舵,于是又开始把放出去的权力一点一点收回来.叶挺也感到由于自已不熟谙党务,军务也放不开手脚,又生去意.两人的离心力开始加剧.

(三)

  1939年10月,叶挺到重庆后再次公开表示辞职,又引起政坛地震.一时间,质疑声,声讨声,奚落声,嘲讽声,通过各种渠道向延安宣泄.毛泽东原本就是火爆脾气,听到满耳聒噪之声,忍不住心头火起,他愤愤地对周恩来说:“我真不明白,猪撞墙后还知道回头,为什么有人会比猪蠢,撞上南墙,血流满面,还不知回头?从新四军组建时候起,我就一再叮嘱项英,要始终注意保持与叶挺的良好关系.可是他搞得一团糟,叶挺再三闹辞职.人家不会只说项英胸怀狭窄,而会说共产党容不下人.他自以为是的老毛病又犯了.”

  "现在该是彻底解决新四军问题的时候了”.毛泽东与周恩来商量,“叶挺的问题是解决有职无权的问题,你跟希夷熟,由你负责做他的思想工作,争取他主动收回辞呈.项英的问题是与中央政治上有分歧的问题.他花岗岩脑袋要用大炮轰.这个恶人由我来做.”

  毛泽东明确无误地告诉项英,困守皖南,是守株待兔的战术,只有向北才是生路.

  尽管项英有多方面的卓越才能,但他的战略眼光确实比毛泽东稍逊一筹.叶挺从单纯战术的角度上,也多次向项英进言:“皖南虽好,但却是一块死地.因为,新四军九千多余人猬集于云岭一带,这里纵横不过百余里,北靠长江,东临日寇,西面和南面是多达12万人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他们随时可能对我军聚而歼之.”但项英总是舍不得皖南这块打过3年游击战争的热土,他借口华中特殊,怕支军生疑而拒不北进东移.

  项英用软拖对抗毛泽东,毛泽东就用大炮猛轰他的花岗岩脑袋.从1940年1月到5月,双方来往电报达数十封之多,火药味越来越重.毛泽东的大炮终于在5月4日炸恼了项英.项英公开宣称辞职,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中央发辞职电,搅得中央政治不得安宁.

   几个月后,叶挺也在周恩来的反复动员下回心转意,答应在辞别项英近一年后,再次回到老搭挡身边.周恩来嘱咐他要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北进的既定方针,军部立即转移.叶挺回到军部,发现一切依旧,自已挡当的角色仍是项英的军事副官,项英与中央的战略分歧也没有彻底解决,只是由明争转入暗拖.

(四)

  面对项英的一拖再拖、一再在电报中向中央请示行动方针,毛泽东怒不可遏:“老子要骂娘了!”毛泽东把满腔怒火全部泻天笔端,起草了这篇有名的被称为“最后通牒”的申斥电:

  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在移动中如遇国民党向你们攻击,你们要有自卫的准备和决心,这个方针也是早已指示你们了,我们不明了你们要我们指示何方针,究竟你们自已有没有方针,现在又提出拖还是走的问题,究竟你们主张的是什么,主张拖还是主张走,似此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将来你们要吃大亏的!

  11月27日上午,项英主持开会,叶挺、袁国平、周子昆、饶漱石、李一氓参加。会上首先传达中央电报。

  电报念完后,项英脸上青一块,红一块,下意识地说:“大家再议一下,下一步的行动方针。”作为一位军事长官,新四军受到责难,叶挺也同样感到羞辱。他霍地站起身来,厉声说道:“什么时候了,还要讨论行动方针?现在需要的不是讨论,而是决定走哪条路线。”

  项英也感到自已的失态,说得不妥,说:“就按军长说的,挑选决定一条北撤的路线。”

  参谋长周子昆提出三条路线供选择。叶挺主张走直径,项英不同意,会议不欢而散。

  28日,会议接着开。项英提出采取绕道茂林的路线,叶挺不同意,列举山高、路远、部队病员多等不利条件。项英反驳说:“山多怕什么,高山从来就是我们的朋友,有山好掩护,好隐蔽,好打游击。中央说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办法,我们就走茂林。”

  可是国民党早有准备,为了麻痹项英,国民党故意在茂林镇只驻扎一个营的兵力,而令七个师的大部队张网以待。

  项英果然上当……

  获悉新四军将兵败皖南而项英又临阵脱逃的消息,毛泽东长叹一声,他与朱德、王稼祥商议后,致电中原局和新四军,明令:“中央决定一切军事、政治行动均由叶军长、饶漱石二人负责,一切行动决心由叶军长下。项英同志随军行动北上。”

  可惜一切都晚了。

(五)

  叶挺临危受命,所能做的就是在国民党12万顽军的铁桶阵中多撑几日。为了挽救自已的部属,叶挺想到了以身赎命的办法。他致信蒋介石,提出:“恳准判以死刑,而将所部被俘干部不论党籍何属,概于释放,复其自由”。

  蒋介石接到信后,仰天大笑:“希夷真是可爱,天真得像个孩子。这是政治问题,与人格没有关系。”

  叶挺听到项英死时,已经被关押在江西上饶集中营。他对探狱的朋友说:“项英也是一有志气有才干的英雄。他的重大失误不是与我合作不好,而是对中央一再要他提高政治警惕性性的指示置若罔闻,竟然完全按国民党顽军设计的陷阱走,最后铸成大错。”叶挺还把自已战役指挥上的失误归纳为三条:部队北移时,行军路线没有选择好,走的全是山路;战斗打响后,没有掌握好时机,该冲过去的时候没有冲过去;部队被围时,方向也没有掌握好,结果落入了顽军的口袋。

(摘自《情系中华》2003 文  文)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