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与不一样的教育
作者:谢盛友
儿子在德国出生当大,是一个香蕉人,环视他周围的同学,他显然与他们不一样。人,喜欢与众不同,但是,最怕跟别人不一样。一旦自己觉得跟别人不一样,可能会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自卑感。所以,我给儿子从小的教育是:在中国人面前做地道的中国人,在德国人面前做地道德国人;与中国人一起说中文,与德国人一起说德文。
既然是香蕉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是改变不了的,那么就追求内在跟德国人一样,就是认同德国的语言文化、基督信仰、法律制度、民风民俗,等等等等。
没有那么简单,你毕竟是一个当地生当地长的外国人,想内在跟德国一样,必须花费与德国人更多倍的努力。我给儿子的“三好学生”标准是:身体好、学习好、玩得好。
德国同学读懂歌德、卡夫卡,你也应该有足够的理解,与他们一起讨论;德国同学玩乐器,你的小提琴、钢琴也应该能露两手;德国同学吃奶酪,你也得吃奶酪;德国人喜欢运动,你也应该会滑雪;巴伐利亚人喜欢啤酒,你喝啤酒也得喝出巴伐利亚的味道。……
问题还是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你是外国人,你的内在必须比他们强壮才行,因为你的外表已经给你扣减了很多分。
儿子一个表姐今年上海同济大学毕业了,来德国留学,根据我的观察,她在国内接受的是一种不一样的教育。由于她是她家里世世代代第一个大学生,家里所有人视她为掌上明珠,所以,她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所以,慢慢地培养出她自己的个性。但是,我至少两个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她每天要从同济回家吃饭住宿,来回路上要花费三个多小时;为什么她要享受特殊待遇,每天早餐要吃蛋糕,哪怕是她父亲生病了,早上也要起床给她买蛋糕。
在同济她已经缴纳了学杂费、有宿舍,在学校吃饭每顿饭有荤有素,也只不过五元人民币,而她来回的车票每天也得十几元,并且白白浪费三个多小时在路上。
这样的家庭,她的父母是普通的工人,收入低微,她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长久这样对待她,追求一种不一样的生活,久而久之她潜意识培植一种优越感,培植了草莓(美丽,不中用)。据说,80后一代都有一种莫名奇妙的优越感。他们追求100分,哪怕是99分也不行。追求不一样,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这些80后承受挫折的能力很低。
80后追求完美的100分,他们双手奉着一个完美的形象:己的形象、家的形象、国的形象。他们的内心蛮脆弱,容不得别人说他半点不是,容不得外人说他家庭半点不是,容不得外国人说他国家半点不是。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愤青是这样炼成的;原来新闻自由、言论自由是这样被牺牲的。
手里的形象犹如100分似的圆圆满满、平平满满的一碗水,自己走路时端着也蛮辛苦,生怕别人碰倒,害怕自己碰翻,所以,走路很累,因为要看水还要看路,一不留神,碗就被打翻,可能还会迷失走路的方向。
我深知,这是非常非常地以偏概全,不过,不要紧,我真诚地希望:抛砖引玉。
写于2008年7月29日, 德国班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