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绝不是体育强国,只是得了“金牌病”





中国目前是一个竞技体育强国,绝不是体育强国,中国在亚运会奥运会上的金牌,是举国体制的产物,是金牌战略的产物,是国家集中投入大量资金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么说吧,就象一个很穷的国家集中资金也能搞出原子弹一样,你不能说有了原子弹就是世界强国,就是科技强国,甚至说就是强国,因为国家强大的标志有很多,原子弹只是其中之一,或者说都不是一个基本指标,只是一个参考指数。
    
    体育强国不一定就是金牌大国,金牌大国和体育强国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金牌大国是国家投入资金的结果,体育强国则是国家和国民双重投入的结果。金牌大国国家的投入方向是竞技体育,体育强国国家的投入方向是普通体育设施。金牌大国可以在一个经济弱国实现,体育大国则一定是在一个经济强国才能实现。从道理上说,中国的经济可能只有美国不到五分之一的规模,人均产值可能连二十分之一都不到,但中国却可以集中比美国多得多的资金用于奥运争光(也就是奥运金牌战略)。
    
    发达国家的体育,其主要功能是健身和娱乐,所以在国家及个人的投入中,有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的项目就能获得相对多的投入,其体育的发达程度,是和该项目的普及性及普通老百姓对该项目的喜爱程度紧密联系的。所以在欧洲国家,足球、网球、赛车、篮球等项目得到的投入比较大,而象女子举重、女子跆拳道之类的项目,由于没什么群众基础,也缺乏娱乐性和观赏性,所以没什么投入。而一些和奥运会无关的项目,比如台球、飞镖,因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照样每年有大量资金投入。而中国呢,在金牌战略和举国体制下,体育的主要功能是得金牌,其投入完全是根据金牌战略来规划,所以一些没有娱乐性也没有观赏性更没有大众基础的项目却得到国家大力资金支持,形成畸形的投资,产出畸形的金牌。
    
    从历届奥运会的金牌数量分布可以看出,举国体制在奥运会、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在五二年以前,苏联不参加奥运会,奥运会的金牌基本上由美、英、德、法等国包揽,但如瑞典、希腊甚至古巴(当时古巴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等也经常名列前矛。此时,奥运会会的金牌归属基本和国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相一致。而在1952年苏联及东欧国家参与后,奥运会金牌的归属产生了极大的变化,52年苏联第一次参加金牌就得到第二名,56年第二次参加金牌就得了第一名,之后不但苏联,东德、匈牙利、捷克、波兰甚至保加利亚等国家的金牌都名列前矛。从七六年开始,苏联和东德就占据了金牌榜的前两位,而在84年苏联及东欧国家抵制奥运会时,金牌榜的第二名居然是唯一参加本届奥运会的东欧国家罗马尼亚获得,从八八年开始,金牌前两名又被苏联和东德占据,九二年奥运会,以独联体参赛的前苏联又得第一,之后,美国才又重新占据了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苏联及东欧国家参赛后,西欧发达国家比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在金牌上不仅远远落后于苏联、东德,也落后于罗马尼亚甚至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而经济实力更强的德国也远远落后于东德。更有讽刺意味的是,东德和西德统一后,德国的金牌反而不如东德国时期。
    
    由上可知,举国体制在奥运金牌战略的运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快速且大幅度地提高一个国家的金牌数量,可以让金牌和经济、科技、文化等等脱节,这是由国家集中资金运作的结果,和国家是不是体育强国毫无关系,更和你我普通人的生活质量是否提高毫无关系,这种畸形的投入,产生畸形的金牌,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畸形的投资行为,产生了畸形的人才机制,前不久爆出的前举冠军当搓澡工,王德选和他弟子们的矛盾,更早的马俊仁和他弟子们的种种纠纷。人们只看到金牌能为某个运动员和教练员带来丰厚的物质回报,却不知道,每一个金牌得主的后面,有多少人被这种畸形的体制所摧毁。金牌战略的根本是一种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一千个人练一个项目,最终只有一个人能成攻,这种高淘汰率下,更多的人因为这种体制而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不但不能成为国家的人才,反而成为社会的负担。
    
    中国从一开始,就把拿金牌视为体育强国的量化指标,这种思维控制了中国的体育界,也扭曲了国人对金牌的理解,时至今日,依旧固执地把金牌当作我们参加奥运会的唯一追求目标,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背景下确实有着他的价值,但长期如此不作变革,最终只会毁掉中国体育,到时候失去的,绝不仅仅是那几块奥运金牌。从本次亚运会看,中国确实患了金牌病,这种“金牌病”,以前有人得,以后还会有人得,只希望在没有病入高肓之前,能猛醒,至少能有一点感悟。

from sohu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