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谈红楼--如梦似魔(7)

贝叶是一种可以在上面写上字的叶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卷首的这段诗句,传是脂砚斋所作,也有说是曹雪芹本人写的,今已无可考证,程乙本也已将其删去。而我细细读去,却觉得“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真个是点睛之句,相比之下,如梦似魔之“如梦”来形容红楼梦太浮了。而“红袖啼痕重”者,可以是形容黛玉,也可以是所有女性的悲戚,正如太虚幻境中的万艳同杯()所隐喻的一样;而“情痴抱恨”者,指宝玉及一切情痴也。“字字看来皆是血”自然是说“红楼梦”一书字字是曹公的心血,而悲悯哀最深重的血字更特集中黛玉的诗词之中。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真是滴血的诗句了。黛玉的诗魂,是沥血的诗魂,是曹公心血之凝聚。斑竹的传说在潇湘馆千杆翠竹中飘荡着,湘君的幽魂附于潇湘妃子身上,就连紫鹃的名号,不是啼血的影子吗?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那一回,大家把黛玉写的桃花行拿来给宝玉看,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亮?因问:"你们怎么得来?"宝琴笑道:"你猜是谁做的?"宝玉笑道:"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笑道:"现是我作的呢."宝玉笑道"我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所以不信."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 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众人听说,都笑了. ” 

 
这就如之前宝玉听到黛玉唱的葬花词便伤心痴倒在地一样,一再表明了宝玉的的确确是黛玉的知音。因为是知音,所有能悲所悲,悯其所悯,并能去体恤爱惜哀音背后那一敏感滴血的心。所以众人都笑她痴的时候,独他能体会到她那深切的伤痛。

宝玉说“林妹妹曾
经离丧,()作此哀音”,一语道明黛玉的哀音是因为曾经父母双亡的苦痛,而不是为文造情,所以宝玉才会感动落泪黛玉之诗魂,是真情所致,而非矫揉造作。幸运如宝琴者,如果为赋新词强说愁,也断不能真正感动人

王昌
的“诗格”把诗境分成三重,重指物境,比如山水诗,对实境观察入微,了然于心,故得形似。第二重指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第三重指意境,“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这里的“意境”不是太好理解。我个人的看法是意境指诗人经由想象营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一个诗意的境界,这个境界因为超越了物境更得其“真”,就好像数学中的“1+1=2”因为抽象而上升到真理的高度一样。而在红楼梦中,作者经由黛玉之口,称这“意境”为“意趣。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所以这“才是诗词的灵魂,而“意”是由诗人的心灵去捕捉酝酿出来的。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心血凝聚成诗的过程,也经由黛玉之口清楚表达了曹公对诗词的见解。香菱向黛玉学诗,黛玉要她先细心揣摩王维、李白、杜甫三个人的诗,然后再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说是再加上香菱本身的聪敏伶俐,一定能成为诗翁维的诗素有“诗中有画的美誉,而杜甫诗沉郁深情,李白则意境开阔,想象力达到诗人所能到达的最高度,所以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之说。陶渊明贴近自然,悠然自得,谢灵运鲍照等人的山水诗也都清新脱俗。这些人的诗都延续了诗三百、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以来的自然文风并且华茂,卓尔不群黛玉的诗,也能看到清流活水的源来,这方面留待细品黛玉诗时再详论

那么
诗的意境又是如何捕捉酝酿的呢钟荣“诗品说“气之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舞吟陆机“文赋描绘才士作文,是“感于物”或者“本于学”: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於劲秋,喜柔条於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又说诗人“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笼天地於形内,挫万物於笔端”。同用辞藻华丽的赋写出文论巨著文心雕龙的刘勰则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这些文论都论述了外物触动诗人的情感而产生诗人的意象,并调想象力的巨大威力。

黛玉
的诗,是情景交融的最佳写照,并且几乎每首诗都代入了她自己的形象,的情感波动在一连串的诗中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可谓“诗中有我,我中有诗。所以我说“红楼梦中之诗魂者,非黛玉而能是谁?

下面就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细品一下黛玉的


To be continued.

 

秦西 发表评论于
safa.......这个意说的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