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经典:历史上魏灭蜀之战 | |
2008年09月01日 10:03:26 来源:新华博客 |
形势图 魏灭蜀之战发生于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汉后主炎兴元年、东吴景帝永安六年(公元263年)十一月。将军邓艾率军3万,偷偷翻越摩天岭,突然出现于江油。蜀汉军师将军诸葛瞻等率军迎击,邓艾斩诸葛瞻,刘禅不敢继续抵抗,向邓艾军投降。 邓艾偷渡阴平的动因 魏征西将军邓艾和雍州刺史诸葛绪,在受领向蜀汉进击、牵制蜀汉大将军姜维军的诏命后,即积极备战,准备向蜀地进发,进攻沓中地区的蜀军主力姜维部。邓艾和诸葛绪虽同时执行同一作战任务,但互相之间并不相统属。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汉后主炎兴元年九月一日,邓艾所率之西路军和诸葛绪所统的中路军,共同向沓中地区的姜维部进攻。 邓艾军3万余众,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南进。邓艾军兵分3路,自率主力于中路,并以陇西太守牵弘率兵5000为前部,从北面进攻沓中;以天水太守王颀率军1万直攻沓中姜维营垒;以金城太守杨欣率兵5000,由洮阳以西,向甘松(今甘肃迭部东南)疾进。 姜维闻知邓艾率军攻沓中,又得知钟会大军已进入汉中,恐阳安关口有失,无心与邓艾军接战,立即率部东走,向汉中机动。途中与邓艾军大战于强川口(今甘肃宕昌西),姜维军战败,继续向汉中撤退。 此时魏雍州刺史诸葛绪军,已自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南进,攻取了武街(今甘肃成县西北),旋即率军至阴平桥头(今甘肃文县东南),以断绝姜维军之归路。姜维东退途中,得知了诸葛绪军已占领了阴平桥头,为将诸葛绪军从此处调开,便向北出孔函谷(今甘肃武都西南),迂回诸葛绪军的侧背。诸葛绪怕蜀军切断其后路,率军后撤30里回救后继部队。于是姜维急速回军,顺利通过桥头隘路,当诸葛绪军发觉姜维又回军桥头时,再率军而返,姜维军已过桥头一日了。 姜维通过桥头之后,退向白水(今四川广元西北),途中与廖化、张翼、董厥军相遇,得知阳安关已经失守,遂率军退往剑阁,留廖化军一部防守桥头,以阻止邓艾、诸葛绪军南进。 魏镇西将军钟会所率12万大军,顺利攻占汉中后,又夺取了入蜀门户阳安关口,钟会遂挥军南下,直指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险关,大有灭蜀之势。 剑阁位于嘉陵江和龙斤山之间,有大小剑山相连,《读史方与纪要》称其为“凭高据险,界山为门”是“蜀境之巨防”,系由汉中入蜀的必经关隘。由于它处于丛山环绕、千仞壁立之中,有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过”之险。魏将邓艾、诸葛绪率军进攻沓中,牵制蜀军主力的企图被姜维识破后,姜维即率主力东退,巧妙地骗过了诸葛绪,顺利地通过了东退的唯一通道阴平桥头。姜维正率军急走之际,得知阳安关口已为魏军占领,深恐剑阁再失,遂率领途中相遇的蜀将廖化、张翼、董厥等军,一齐退向剑阁,占据了剑阁的险要地势,准备抗击钟会的主力大军。 钟会军至剑阁,随即率军向姜维守军进攻,姜维军凭险顽抗,钟会军屡攻不下,双方交战达1月之久。此时,魏军因粮道运输艰难,钟会在军事进攻受挫,粮食消耗将尽的困难局面下,转而通过威吓、劝诱欲迫使姜维投降,被姜维拒绝。钟会于是再督军向姜维军猛攻,仍然无法攻克,双方形成对峙。钟会见军粮日缺,再继续作战也难以奏效,遂欲撤军退走。 魏元帝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东吴景帝六年十月,邓艾向司马昭提出不要退兵、迂回剑阁、直趋成都的建议被采纳后,旋即率军到达阴平(今甘肃文县)。
魏蜀两军作战序列 邓艾偷渡阴平 阴平因地处摩天岭之北,故称阴平,阴平有一条南下蜀地的唯一羊肠小道,经过江油(今四川江油北70公里)、涪县(今四川绵阳)可达于成都。但自阴平至涪县必需翻越摩天岭,穿过岷山,山高谷深,极其艰险,通行十分困难。 邓艾军于十月中旬由阴平出发,亲率精兵万人在前面开路,以其余2万兵马运送粮食跟进。邓艾军沿白水河谷东进,然后开始翻越摩天岭,行无人之地700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运粮将匮,濒于危殆”,邓艾军至马阁山(今四川平武东南),道路断绝,无法通行,邓艾便用毡子裹着身体从山上滚下,士卒都抓着树枝藤条,沿着悬崖陡壁,一个接一个地前进。这样,越过险山之后,进至江油,蜀守将蒋舒、马邈投降。魏军获得了部分军资粮食的补给,邓艾率军立即从江油经德阳亭向涪县进发。 此时,蜀汉后主刘禅才如梦初醒,已知局势危急,派使者急至东吴求救。东吴派其大将军丁奉,率领大军进袭魏之寿春(今安徽寿县),以将军丁封、孙异等率军进击沔中(似在今湖北与陕西安康交界地区)以救蜀。但吴军可能出动规模不大,且为时已晚,并未对魏在蜀地的攻势有任何影响。 向蜀汉京师成都进军 江油距成都只剩400里之遥,骑兵部队不过两日的行程。江油的失守,对蜀汉更加不利,刘禅于是派军师将军诸葛瞻,率军迎击邓艾军。诸葛瞻行至涪县后,即止军不前。部将尚书郎黄崇再三建议应急速前进,占据险要地势,坚决阻止敌人进入平原地区。诸葛瞻犹豫不决,黄崇甚至痛哭流涕的苦劝,诸葛瞻就是不从。邓艾遂得以长驱而进,击破诸葛瞻的前军,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今四川德阳)。邓艾致书诸葛瞻诱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讶王。”诸葛瞻大怒,斩了邓艾来使,严阵以待邓艾军。 邓艾诱降诸葛瞻不成,便派其子惠唐亭侯邓忠攻击蜀军的右翼,以司马师纂率军攻击诸葛瞻军的左翼,二人均被诸葛瞻军击败,退兵回营,向邓艾报告说,敌军不可战胜!邓艾军翻山谷,千里远袭,此时已是兵少粮缺,利在速战速决。故邓艾大怒,斥责他们说:“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要将邓忠、师纂斩首。二人急忙率部返回战场,与蜀军力战,终于大破蜀军,斩杀了诸葛瞻。 此时诸葛瞻之子诸葛尚怒吼道:“我父子受朝廷大恩,朝中不早把黄皓杀死,以致使国家灭亡,百姓遭殃,我等生还有何用处!”遂快马急驰阵前,冲向敌人,与尚书张遵、羽林督李球、黄崇等各杀敌众多,英勇奋战而死。魏军战胜了诸葛瞻军后,随即推进至绵竹(今四川绵竹东南),距成都已不足200里。 邓艾进占绵竹,已全部进入成都平原,进军之神速,完全出乎蜀国意料。举国呈现一片混乱,百姓纷纷逃入山泽,各地城池已无法防守,及邓艾兵至雒城(今四川新都东北),成都更乱为一团。此时后主刘禅召集群臣廷议,有的认为蜀与东吴互为盟邦,可以投奔东吴;有的主张南中地区有7郡之大,且形势险要,可以防守,应退向南中。光禄大夫谯周说:自古以来,没有寄生于其他国家的天子,如去吴国,也只能做吴国的臣民。”他认为,吴国迟早要被魏国所灭,同样都是称臣,向小国称臣,就不如向大国称臣,也免受二次羞辱。而要南逃,也应早做准备。现大敌已临近,失败在即,一些奸臣之心,令人莫测,恐怕南逃的第一天,就会有人发动叛乱,那里能到达南方呢!众人颇觉谯周分析有理。但刘禅仍想退向南方,谯周再次苦劝,刘禅遂决定派侍中张绍等,捧着自己的玺绶去向邓艾投降。 姜维军正于剑阁固守,与钟会的10多万大军对峙,得知绵竹失守,恐魏军迂回自己的侧背,同时也风闻蜀主欲退走南中,于是,便率军东退巴中(今四川I巴中)。钟会遂乘机而进,大军平安入涪。同时派出将军胡烈、田续、庞会等率部追击姜维军,姜维军再急走郪县,向成都靠拢。正在此时,刘禅命令姜维等投降的诏令已到,姜维接到诏令,便率廖化、张翼、董厥诸将至涪县向钟会投降。汉军将士听到投降命令之后,气愤已极,拔刀砍石,但此时已无法挽回颓势,封建的忠君思想,使他们不敢再继续抵抗,只好屈辱地放下武器。至此,雄踞一方,立国43年的蜀汉政权,便亡于后主刘禅之手,曹魏政权又为中国的统一,建立了一大功业。 |
评析
曹魏灭亡蜀汉的战争,历时4个月,以近20万大军,兵分3路,直捣成都,一举逼降刘禅,使割据中国西南地区43年之久的蜀汉政权。冰消瓦解。
蜀汉的灭亡,是三国鼎立局面解体的开始,它翻开了中国社会由分裂趋向统一新的一页,为曹魏政权的一大历史功绩。曹魏在此次战争中,之所以自始至终占据着战略上的主动地位,过关斩将,势如破竹,有着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曹魏占据中原,实力雄厚得中原者得天下。失中原者失天下,已是中国古代王朝兴亡衰败的基本规律之一。曹魏发动灭蜀战争之前,已占有当时中国长江和秦岭以北的几乎全部州郡,地广人多,经济发达,成为主宰中国大地的霸主。曹操当政时期,虽然也想进兵江南统一全国,但那时,北方尚未完全统一,关中、凉州人心不稳,辽东割据不附。加之连年征战,民生凋蔽,人口锐减,实在无力统一天下。曹操曾发动赤壁大战,欲求一试,结果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曹魏政权接受了这一教训,实行巩固北方。发展经济。休养生息的政策,力求富国强兵。战略上则采取全面防御与局部进攻相结合的方针,使自己获得了50多年的稳定发展的局面,从而保证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终于具备了并灭蜀汉的条件。
魏战略指导胜蜀一筹魏在灭蜀之战中,战略指导上有许多高明之处:它暗中在准备攻蜀的同时,明里却摆出一副大举攻吴的架式,大造战船,虚张声势,达到了战略上麻痹敌人的目的;它的主力指向汉中,却另以两路兵马去沓中牵制和迷惑蜀军主力姜维部,使其失去东援汉中的可贵战机;钟会统率的主力大军进入汉中,只以少数兵力围攻汉、乐二城,大部兵力则直趋重要关隘阳安关口,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南下蜀地的咽喉要地。凡此种种,均表现了魏军战略指导的深谋妙算。
灭蜀战争的发起人司马昭,虽然由于刺杀魏帝高贵乡公,图谋篡夺曹魏天下的叛逆行为多为历代史家所不齿,但他在灭蜀战争中却表现了超人的勇略智慧。在他定下灭蜀决心之时,除了钟会一人之外,满朝文武几乎无人赞同,然而,他却力排众议,抓住蜀汉皇帝刘禅昏庸,宦官黄皓专权,政治腐败,国力日衰的有利时机,毅然决计出击,颇有战略家的风范。当他发倾国之兵,西进长安,准备南下入蜀的关键时刻,为了防止聚居于邺都的曹氏诸王侯乘机作乱,专门派行军司马率兵驻守邺城,以监视诸王的动静。当他欲剪除邓艾、钟会这些智勇之士,在命其率军入蜀时,便有意不任命最高统帅,而使其互不统属,这既不致使兵权落于一人之手,又可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互相诛杀。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司马昭在指导战争和争夺封建统治权力的斗争中老谋深算的卓越才能。司马昭这种才能的发挥,既是魏灭蜀汉主观能动上的重要因素,也是司马氏顺利篡夺曹氏政权的条件之一,因此,从促进中国古代社会的统一这个角度看,司马昭应被当之无愧地列入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之林。
魏军偷渡阴平,获得了战役上突然袭击的成功当钟会所率的魏军主力被阻于剑阁险关,魏军久攻不下,与蜀汉姜维军形成对峙,兵疲粮缺,正欲退军而回之际,将军邓艾却统率他的3万之众,以惊人的胆略和才智,克服千难万险,偷越阴平,直叩成都平原的大门绵竹,一举击败了蜀汉最后一支机动部队诸葛瞻军,从而导致了刘禅的投降。可以设想,如若不是邓艾率军偷渡阴平的成功,魏军主力钟会军早已退兵而归,那么蜀汉何年何月才能消亡,则又当别论了。因此,邓艾的偷渡阴平这一偶发事件,便成了蜀汉战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蜀汉国力日衰、战略失误,为自身的灭亡准备了条件蜀汉皇帝刘禅当政之后,昏庸不堪,奸臣当道、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实力江河日下。如果说远在诸葛亮时期,蜀汉便无法与曹魏相匹敌,那么,时至今日,则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但蜀汉大将军姜维对这一基本形势缺乏正确的估计,仍然一味地强调进攻,九次出兵攻魏,这就大大加重了蜀地的经济负担引起国内人心的不满,军民自然无心作战。
蜀汉所以多年能与魏军相峙,全赖山川江河之险,因此,据守险关要隘,以拒魏军是蜀唯一正确的战略。但姜维却计不及此,铸成了一系列的战略失误。其一是尽撤汉中险关要隘之守,引诱敌人来攻,欲在汉中平川将敌歼灭。结果使曹操、曹贞、司马懿等等均无法进占的汉中,竟被钟会轻兵直进,半月之内,便成其囊中之物。魏军正是占据了汉中,才势如破竹,兵至剑阁,因而,蜀汉的丢失汉中乃是其战略上的最大失误。其次是当刘禅、姜维等已获知钟会治兵关中,欲进军蜀地的消息后,刘禅既不当机蠲断,派大军急驰汉中,姜维的5万精兵也滞留遥远的沓中,不东调汉中,这无疑于将汉中拱手让予了魏军。再次是姜维自阴平撤走,本应留下足够的兵力,防守阴平险要之地,以防魏军的奇兵南下,致使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直冲蜀地的腹心。
最后,但也并非不是最重要的战略失误,是蜀汉政权在获知魏军进攻的消息后,不作全国范围的战争动员和准备。试想,如若蜀汉此时,动员全国的人力财力,紧急行动,屯兵积粮,固守要隘和坚城,则魏军绝难做到如此神速地进军,即使有邓艾的偷渡阴平,在蜀地军民齐心协力的抗击之下,恐也难以生存。
总之,两国交兵,胜负之分归根结底还在于内因。胜者或依其实力的强大,或依其战略决策的正确;败者或因其国力的衰弱,或因其战略决策的失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其政治黑暗腐败,社会经济的遭到破坏,引起全国人心的背离,故魏军兵锋所至,各地便纷纷而降。
编摘自《中国战争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