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
乐亭传统美食“饹馇”——饹馇的由来及制作
“饹馇”是乐亭传统美食,在迁安、遵化等地方也广为大众喜爱,可惜人们只知道食其美味,传其名声,很少有人知道“ge-zha”这两个字的写法。
“各扎”是乐亭多数饭店里的写法,在一本烹饪杂志上看到写做“咯馇”,翻开现代汉语词典,里面就有“饹馇”这个词,是这样解释的:“一种面食,用豆面做成饼形,切成块炸着吃或者炒着吃。”“饹馇”这两个字电脑上打出来还挺费劲,原来电脑没有“ge”这个读音,只收录了“le”这个读音,就是“饸饹(he-le)”的“饹”字。
究竟哪种写法正确似乎无追究的必要,饹馇在乐亭人心中远远不止是一种食品,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一片乡情。饹馇,好吃不贵,街头巷尾总少不了叫卖的,乐亭县,无论是星级饭店还是小吃部都会有“饹馇”这道菜,家家户户无论是一日三餐还是逢年过节都忘不了炒上一盘。出门在外,有时会开玩笑地让饭店里的服务员上“饹馇”,看着服务员尴尬地样子就会自豪地说:“不知道吧,这是我们乐亭特产!”
久在外地的人们回家,吃饭总要先来上一大碗醋溜饹馇,津津有味的吃着,边吃边说:“好久没吃到了,真好吃!”
跟豆腐、凉粉不同,饹馇为何有这么个奇怪的名字?相传清代后期,在遵化修建清东陵,有官员将风味独特的饹馇带进玉膳房。御膳房为给慈禧太后换换口味,做了一盘醋溜饹馇。慈禧太后尝了一口,觉得味道不错,便问是什么?太监以为太后不喜欢,战战兢兢说还没起菜名,忙着往下端。慈禧还想再吃,便说“搁这儿吧”,太监以为太后为菜赐名,便传呼下去,这道菜就叫“饹馇”。这个传说显然有些牵强附会,但清代玉膳房确有“饹馇”的菜谱,至于饹馇的由来还待进一步考证。
饹馇的传统做法用料讲究,制作过程精细,也是一项手艺活。首先选优质绿豆,用水浸泡,漂去豆皮;然后连豆瓣带水上磨碾压,磨成豆乳汁后,再放入适量的姜黄粉(起调色作用)调匀,用特制的平底煎锅摊制成煎饼状。这样做好的饹馇色泽嫩黄鲜亮,质地松软适口,散发着一种绿豆特有的清香。绿豆味甘性凉,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解暑止渴等功效。以绿豆为主料的饹馇常食能降血压、血脂,有效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病。
------------------------
你知道吗?饹馇盒是满族人在年三十儿晚上包饺子的馅料之一,因这饺子原是用来祭祖的,必须是素的,所以一点油也不能放。将白菜剁碎,加入葱花、姜末,把饣各馇盒压碎了,撒入馅里。然后炒芝麻,擀成芝麻盐放入馅里,再包饺子。这种饹馇盒饺子现在在北京只有一家有。
饹馇做丸子
饹馇是异常香嫩的老北京面点,是跟着满族人一块入关的,曾经是满族人吃素时必备之食。饹馇是绿豆面做的,现在最普通的吃法是将其切成块,过油炸,然后蘸酱油蒜汁吃。但饹馇还能做成丸子很少有人知道。饹馇丸子在过去不是干炸着吃的,而是炸过之后炖汤,汤炖好后,点上香菜末、辣椒油、芝麻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