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万点金麟] 国家战略:中国崛起之全球战略考量 (三)

欧洲篇(俄罗斯除外)

  欧洲(除了俄罗斯以外,下无特殊说明就同意义),一个有着很多国家的世界相对发达地区。在这个地区里,既有英国、法国、德国或者再加上意大利这样能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一定作用的国家,又有像类似卢森堡、安道尔、圣马力诺这样的几乎不具备任何国际和地区影响的国家。因此,要在和欧洲的交往中获得足够的利益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在战略上要聪明。

  作为一个离中国比较遥远的地区,欧中之间关系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时期实际上是在一战之前。那个时候,欧洲列强都疯狂地想进入中国。的确,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进入了中国。首先是英国人的炮舰打开中国的国门。于是,中国在西方的威吓声中打开了自己闭锁了几百年的大门。接着,法国来了,德国来了,奥地利也来了。欧洲列强甚至达成了默契,在中国问题上门户开放。欧洲人毕竟还是认识到了这样一点,那就是中国太大,单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是无法有效控制的。可是,即使是所有的列强,他们一起努力也没有能够达到目标。他们之间的利益斗争决定了这一点。

  但是,一战和二战,欧洲成为了战争进行最激烈的地方。几百年的物质积累下的财富被消耗怠尽。大英帝国的日不落之梦只有一息尚存。法兰西帝国不复当年拿破仑时期一统欧洲的雄心。德意志帝国在两次大战的挫败之后放弃了世界霸主的迷梦。意大利帝国根本就从来没有拥有实现其罗马帝国的实力。而奥匈帝国整个从世界政治版图上消失了。于是,欧洲在其黄金时期过去之后都已经沦落为世界二流国家,而且几乎可以说,欧洲之要不联合不统一,欧洲就永远不能抗衡美国。虽然有着唯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经济体系,虽然有着看着似乎是欧洲最高权力机关的欧洲议会,虽然有这总数相当庞大的武装力量。但欧洲终究是一个没有整合的欧洲。因此,他们并不能从完全意义上起到抗衡美国的作用,更多的应该是成为世界政治三角的平衡者。

  尽管欧洲并不能和美国相提并论,但并不意味着欧洲的外交地位就不高。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国里面的两个否决权对于需要在现阶段制衡美国的世界来说就相当地重要。毕竟,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德国和法国并没有能够阻止美国人武力打击伊拉克,但他们做到了一点,让很多中间立场的国家美国向伊拉克派出军队。这是对美国的国际威信的一个不小的打击。经济是欧洲一体化中进行最顺利的。如果说,军事上欧洲对美国没有什么牵制的话,那么欧洲经济在政治上对美国的牵制就绝对不小了。可以这么看吧,欧洲整个就是一个经济发达地区,而且和美国是经济竞争关系。他们的经济体系中竞争成分远大于互补成分。 

  作为欧洲四强之一的英国,我们在收回香港之后与其没有什么核心利益冲突。英国是一个跟随美国走的国家。美国在其外交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失去了美国这个盟友,英国几乎将失去其在欧洲大陆上的影响。那是不是就是说我们要放弃英国呢?这当然绝对不可能。作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英国自然也是我国对欧外交的一个重点了。我们只要回顾一下二战之后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即使是美国也不能限制英国人的本位主义思想。不论是麦克唐娜还是丘吉尔,或者是撒切尔夫人抑或现在的不莱尔,他们都是以英国的国家利益为先导,并非完全按照美国的意思进行外交。在我们过多地把英国当作哈巴狗的时候,我们还应该看到现象下面掩盖的本质性的东西。

  英国人首先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就没有跟从美国人的意思,联合了法国和以色列共同对埃及进行干涉性打击。最后还在美国人的威吓下无奈收场。而丘吉尔的确对美国人怀有比较深厚的感情。毕竟,在他任首相期间,是美国人挽救了帝国。可是,他在后来的越南问题上也没有卖美国人的面子,即使是艾森豪威尔这位前欧洲盟军总司令也没有能够改变丘吉尔。因为在丘吉尔看来,介入越南既没有实质上的好处,反而有很多看得见的坏处。接着就是撒切尔夫人,她并没有像美国需要的那样在欧洲问题上让美国解脱,反而按照国家战略的需要继续拉住美国更多的军队在欧洲。至于说不莱尔,他的表现我们大家都看得到,他虽然在伊拉克战争上跟着美国人走了,但在外交上却没有唯美国马首是瞻,反而抢在美国人的前头率先弥合了和老欧洲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的分歧。

  看了英国的一贯表象,大家应该可以想到。英国在自身无力保障欧洲均势的情况下只有借助美国的力量来实现欧洲大陆的均势。那么,当另外的力量也能帮助他平衡欧洲关系的时候,他也将和那股力量搞好关系。他虽然和美国是同种文化积淀,但同种的文化积淀并不能保证他们之间没有矛盾。这就和伊拉克与科威特一样。同种文化之意味着更多的交流,但利益永远是国家考虑战略决策的第一要素。虽然我们的国家现在在欧洲平衡上还不能起到更多的作用,但是在不久以后,相信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我们能够在欧洲的稳定上也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我们绝对不能靠军事力量去平衡欧洲,除非是世界大战。君不见美国也大多使用经济力量去执行其欧洲战略。欧洲各国普遍自主意识较强,美国能够在欧洲的土地上实现驻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是二战的结果,而美国本身又和欧洲国家在文化上相似。英国,作为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国,强调的就是一种海洋的畅通。他不仅仅上要求大西洋的畅通,他也要求西太平洋的畅通。因而,我们的海军力量的发展又可以间接对和英国之间的关系做出贡献。正因为英国外交的特点,所以他是不太可能选择跟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国家对抗的。同时,在可预见的未来,英国也不可能成和中国有什么太紧密的关系,能保持现阶段的关系也就算不错的了。

  法国是欧洲大陆上唯一拥有安理会否决权的国家,因此,其在欧洲外交中的地位也是相当不错的。法国自黎塞留时期之后一直奉行实力外交,也从此占据着欧陆的统治地位。拿破仑时期的法国更是在欧洲历史上书写了一次传奇般的征服历史。可是,法国的欧陆一号强国的地位在拿破仑三世在位期间出现了动摇。不仅仅是因为拿破仑三世的无能,更重要的是普鲁士出了个天才――俾斯麦!于是,靠着拿破仑三世所犯的一系列错误,普鲁士击败了了丹麦、奥地利之后实力迅速上升,终于开始要进行最后的统一了。当普法战争打响之后,决定欧洲霸主的战争也就开始了。德国人笑到了最后,色当一役,法皇被俘,从此法国也就丧失了欧陆老大的地位。法国人从此面对着一个人口比自己多,并且很快将在工业上超越法国的德国。法国人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了一种偏执的优越感的延续。但即使一战二战德国都输掉了还是没有能够改变德法力量对比。

  于是,法国就成为了我们对欧洲的突破口之一。首先,法国人偏执的优越感要求法国人不盲从与任意的大国,于是,法国对美国也就没有盲从的倾向。在一些问题上更是不时和美国发生碰撞。我们当然也不能遵循冷战中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更何况法国和美国还不是敌人。但我们可以利用法国人的优越感,把法国当作欧洲的主要外交对象。法国人虽然存在着虚幻的优越感,但他怎么还是能够认清世界力量对比的。所以,法国有必要引入新的力量支持以实现其自身一定程度上对美国制衡的要求。这样,双方就可以实现互利合作。法国的一些军事技术在世界上还是比较先进的,我们也获得了不少来自法国方面的有关军事技术上的帮助。同时,中国和法国搞好关系还可以对德中关系形成一定的促进。德法竞争最终是可以帮助中国在对欧洲的外交上获得一定的积分的。

  关于德国,想说的并不是很多,因为对其的战略和对法国的战略是相对类似的。主要就是加强和德国的技术往来,毕竟,德国是欧洲第一经济强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德国的这个地位是不会发生决定性改变的。同时,加强和德国的关系可以牵制法国,并一定程度上见解影响英国。对于中国市场的竞争必然是很激烈的,我们也不要太以外了。可以这样说吧,中德关系和中法关系同是中国对欧关系的第一级。当然,意大利要也注意,他是我国未来平衡欧洲政治的重要棋子。至于欧洲其他国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地位,我们可以为获得一些国家在某些方面的优势技术而展开一些针对性的外交,但并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花太多的工夫。主要是采取经济上的合作,加深经贸往来,加大他们对中国的依赖,并最终将这种效果又体现在政治上。毕竟,国家不论大小,都是一票。外交上的支持相当重要的。 

  总体来说,整个欧洲对中国没有什么野心,也没有能触动中国的实力。双方的交往都控制在一个比较合理的层面。我们对欧战略的核心在于要维持英法德三国的战略平衡。而一旦由于三个方面的均势被打破,则意大利的地位将上升,并成为外交的一个重点方向。这是相当关键的方向。只有欧洲稳定了,世界才可能稳定。毕竟,欧洲本身作为几大力量的交汇点本身情况就比较复杂。而两次大战也都是从欧洲开始的。和欧洲搞好关系在近期看来可以获得经济和技术上的好处,从中期来看可以获得和美国较量的一定资本,而从远期来看又是应付俄罗斯崛起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欧洲也并非不希望中国强大一点,达到制衡美国的效果,也可以起到提升欧洲地位的作用。对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我们必须审慎支持,因为事情并非很明朗。最终归结起来,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互利互惠的战略合作,最终参与到世界力量大格局的平衡中来。

 

  朝鲜半岛篇

  朝鲜半岛,这是中国东北方向的大门。中国历史上的夙敌日本每一次要入侵中国,其首先步骤是控制朝鲜半岛。因为失去了朝鲜半岛作为其进攻中国的基地,日本这样一个海洋国家是没有希望在陆地上和一个历史悠久的大陆国家抗衡的。也就是说,朝鲜半岛始终被日本人认为是侵略中国的桥头堡。位于中国的东北方向,和俄罗斯接壤,又与日本隔海相望,加上美国势力的介入,最终导致了朝鲜半岛作为世界实力流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实力的交汇点最终体现国家分裂。朝鲜和韩国变成了同民族的两个国家,共同参加朝鲜半岛的力量角逐,使得朝鲜半岛地区的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现在看来,朝鲜半岛两个国家的总体态势是以韩国居于主导地位。首先,朝鲜在经济上面对韩国居于绝对的劣势。虽然朝鲜由于过于封闭,我们并不能知道其国内生产总值的真实数目,但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至少是朝鲜的十倍。特别是朝鲜,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对外经济往来,而韩国却是全球的一个贸易大国。在造船行业,韩国在全球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由于各个国家和朝鲜经济上的往来不多,而且朝鲜本身的外交政策过于咄咄逼人,造成朝鲜在世界的政治地位比较低。韩国却以经济为先导,通过经济联系,把握住国家交往的利益主线,最终取得了较好的国际地位。即使是在众人最看好朝鲜的陆军实力上,我也不对朝鲜抱很大的希望。

  虽然朝鲜军队员额超过一百万,但现代战争并不是靠两倍的数量优势就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我们要注意到,现代军队发展方向已经由以前的数量密集型转变为质量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仅仅靠数量来支撑的军队在现代化战争中是效能低下的。当然,不能否认朝鲜半岛的特殊性,那就是两个国家的战略纵深都不大。可是,朝鲜的对手并不是一支战斗力低下的部队。不论是从装备水平还是从训练水平上来看,韩国都是要领先于朝鲜的。再加上朝鲜明显国家实力透支,在战争年代的潜力更是要远远小于韩国。而韩国的人口几乎是朝鲜的两倍,这就更决定了半岛本身力量的不对称性。

  相对于朝鲜半岛内部的不对称性,整个朝鲜半岛却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虽然小的冲突时有发生,但却没有演化成大规模的战争。而这主要就在于中国、美国、俄罗斯(苏联)以及日本四国对于朝鲜半岛两国之间力量的制衡。相对于半岛上的两个国家,这四个国家的实力是高出一筹的。于是,现在对于朝鲜半岛形势走向起决定性作用的国家就不是半岛上的两个国家,而是在朝鲜半岛上有重大利益的四个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国家了。正是这四个国家,从整体实力的均衡的角度出发压制了朝鲜半岛的一些小问题,也就扼杀了爆发大冲突的火苗。

  其实,朝鲜半岛以前并没有今天这么混乱。直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前,朝鲜不论和中国关系怎么样,都只不过是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附庸。因为不论是在中国的哪个历史时期,只要有政治上的决心,中国可以以全国之力剿灭掉朝鲜。于是,朝鲜从来也没有在地缘政治上发挥过什么大的作用。真正有心入侵朝鲜的就只有日本。毕竟,日本是个不愿意屈居人下的国家,他的大陆侵略政策的核心就是要击败中国。正像我在上文中所说的那样,日本除了首先占领朝鲜之外没有别的什么办法可以和中国在亚洲大陆上进行较量。而不论是大化改新之后的日本发动的干涉朝鲜的战争还是丰臣秀吉统治下的日本在明万历年间对朝鲜的侵略,最终都在中国的干预下以失败告终。

  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彻底让日本人死心,反而变本加厉,发动了更大规模的侵略朝鲜的战争。终于,中国的衰弱给了日本机会,甲午战争之后,朝鲜半岛正式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随后,朝鲜半岛就变成了日本人的廉价劳动力来源和资源供应基地,更被日本那些大陆主义者视为日后侵略中国的前进基地。可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的失败,朝鲜半岛变成了被解放的土地。本来,这是朝鲜半岛人民实现国家的大好机会。可是,两个超级大国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轻率地把朝鲜半岛从北纬38度线划分,北边为苏占区,南边为美占区。意识形态的对立被灌输进了朝鲜半岛人民的心中。最终,38线以北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38线南边出现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在苏联的暗中怂恿下,1950年,北朝鲜向南朝鲜发动了所谓的统一战争。本来,没有干涉的话,朝鲜半岛可能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统一。可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和朝鲜半岛对于美国的象征意义促使美国做出了干涉朝鲜半岛内战的决定。于是,战线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当美国人打到了鸭绿江畔的时候,中国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不得以,刚刚从内战中解脱出来的新中国又开始了其建国后的第一次战争。战线在中国介入之后又由北向南。但当美国人缓过神来之后,中国和美国杀得势均力敌。最终,战线基本上稳定在了38线附近。经过两年多的打打谈谈,最后,也就是几乎在战争开始的地方,战争结束了。从此,朝鲜半岛的分裂就一支没有结束。到了今天,朝鲜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的国际问题,需要靠六方会谈来探讨了。

  作为今天生活着的我们,不该再对那场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战争指手画脚了,我们也没有资格指手画脚了。战争打了,朝鲜战争和了,抗美援朝赢了。我们保住了我国东北的大门,保住了国家安全所需要的缓冲的区,使我们国家没有直接面对美国人的威胁。那场战争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军威,更打出了中国人的士气。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可以说,当年的战争换来的国家安全方面的长远意义是要远远大于我国在战争中的付出的。历史没有假设,我们应该把抗没援朝当作国家的荣耀,而不是对利弊得失的过多纠缠。

  同样,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并不比当年好多少。虽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综合国力持续增长,我国的可动用力量增加了。可是,我们绝对没有乐观的理由,随着前苏联的解体,美国把自己的主要对手锁定在中国身上。不管我们想不想称霸,反正美国人的逻辑就是不准你有实力,因为你有实力就威胁到他的地位了。而日本也在以其经济实力为后盾,试图阻碍中国经济之发展,那朝鲜也是一个最好的场所。俄罗斯当然现在还没有构成主要威胁。但是这并不能排除俄罗斯以后和我国争夺朝鲜半岛主导权的可能。

  至少现在看来,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仍然是中国的利益之所在。从海洋上来说,中国首先要确保的就是冲出第一岛链,但从陆地上来说,中国首先要保障的就是对现存的朝鲜半岛上的敌对力量实现陆地上的完全压制。当然,如果从战略来看,中国陆军当然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但是我们现在要做到的是战术上也要实现绝对压制。这种绝对压制首先必须确保朝鲜半岛上存在我们力量的延伸。而现在,朝鲜就是我们中国力量的延伸,虽然不是很听话,虽然不时搞出一些和美国、日本、韩国的摩擦,但是我们却在现在还不能抛弃他。

  因为只有朝鲜这个国家存在,我们才可能从战术上保证缓冲地带的存在,并最终使我国东北老工业区获得足够的安全保障。因为不论朝鲜的国力怎么衰弱,即使进攻力量不济,用作防御还是相当有效果的。毕竟韩国陆军也不是美国陆军,而朝鲜半岛本身又不怎么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作战。我想,等硬骨头被啃完了之前,中国军队早就到前线了。这样不仅仅是陆地的安全,还可以更大程度上加大我国军队的有效作战范围。

  特别是现阶段看来,朝鲜半岛的两国分裂情况有助于我国在实力不是很强的情况下进行运作。力量的对抗本身也是一种交流。而且那个碰撞的地方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地方,那自然就让我们运作的空间变得更大,因而也就更有弹性。弹性是外交运作所最为需要的东西。失去了弹性的外交要不就断交,要不就战争了。由于朝鲜半岛的实力体系的分割,其本身的能动性也相对过大。韩国和美国的良好关系的存在决定了朝鲜就必须要自己的靠山。俄罗斯的衰落以及其在欧洲和中亚所受到的巨大压力使之不可能对朝鲜有多么大的帮助。于是,这个靠山无疑就只能是中国了。以中国之实力保住朝鲜尚无太大之困难。不过长此以往仍然不是个办法。

  至于韩国,现阶段的一个重点就是加强和韩国的经济贸易往来。经济交往所能带动的实际利益,远大于我们大力援助朝鲜所获得的虚名。最终,物极必反。朝鲜问题上如果再出现越南和阿尔巴尼亚这样的问题那就说不过去了。同一个石头上拌三次那就真的是笨了。韩国就不一样了,他和中国之间没有以意识形态来界定双方之间的关系。利益为先导决定了两国的政治关系的相对稳定性。韩国和朝鲜不一样。朝鲜在外交过程中有一种“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存在使其在外交上的飘忽不定。而且,由于这种飘忽不定,如果我们没有与韩国建立起良好的沟通,那么就有可能由此破坏稳定。而韩国则不一样,韩国更加希望朝鲜半岛和平稳定。

  毕竟,韩国现有的经济建设成果来之不易,韩国人不想出问题。我们就利用韩国的这种心态,也可以很好制衡美国。毕竟,如果韩国没有同意,美国人很难在朝鲜半岛上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韩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和中国的关系。特别是前段时间,韩国国防部甚至提出要和中国加强军事交流,最少也应提升至对日本关系的程度,即使现在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但已经是一种政治姿态了。这种政治姿态的牵制作用是很大的。我们可以这么认为,那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牵制,更是为未来双方发展更深层次的双边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中国就可以利用这些把韩国拉来一起去制衡日本。

  由于日本入常问题,大多数人都看到了,韩国是坚决反对的立场。韩国外交更多是基于实力政治,由于中国实力的迅速上升,也不排除他倒向中国的可能性。不过,这方面我们的外交运作就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给韩国以现实的好处和安全保障。至于这现实好处可能是经济上的一些让步或者政治上的支持。由于韩国和日本本身的矛盾的存在,并不排除他们和日本发生战争的可能性。由于韩国的海上航道相对日本更加不安全,所以韩国有必要寻求海上庇护。中国的海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日本总不至于猖狂到跑中国的海域来追逐韩国的货轮吧。另外,和韩国加强关系本身就可以对朝鲜起到很大的遏制作用。这是中国的选择多了,同时让朝鲜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的话,我想朝鲜应该会变的听话一点。

  从更远期来看,随着中国实力的日益上升,我们就应该大力推动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这样就可以把在韩国的美国军队挤出去,失去了现实威胁的国家又是中国的邻国再留有美国军队这无疑是自己找事。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来说,中国和朝鲜半岛实在是太近,以至于难以分割他们之间的关系。因此,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应该会把对中国的关系放在首位。因为那样才是其国家安全的根本。而统一的主体按现在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可以肯定是韩国。不论人口还是实力方面都是韩国居于很大的优势地位。只有韩国来消化朝鲜而不可能是朝鲜来消化韩国。实力政治决定了一个温和的韩国要比一个冲动的朝鲜更符合我国的利益。

  从整体上来说,统一后的朝鲜半岛面临着的主要威胁来自日本方向,所以和中国之间的合作就显得相当重要。到了那个时候,朝鲜半岛大国政治的舞台上也就只剩下了中国和美国能够起到主导作用。作为美国和韩国之间应当仍然会保持相当的友好关系。我们很难要求统一后的朝鲜采取在中美的地缘政治较量中过多偏向中国的政策。但却可以追求统一之后的朝鲜和我们在对日问题上采取共同立场。这样显然将使日本面临更多的牵制,也使打击日本的难度减小。6000万人口的统一的朝鲜将成为东亚地区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发挥其在政治上的应有影响。那么,东亚政治也将重新洗牌,出现中日朝(统)三角。本来,三方实力和关系还有一定不对称性,但由于美国在幕后抗衡中国考虑而对日本的支持来看,三角的稳定体系也就会形成了。

  这样的动态平衡下,外交运作去打破平衡是相当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实力发展来打破东亚地区的平衡,把日本的地缘政治作用最小化,提升统一后的朝鲜的作用。以统一后的朝鲜遏制日本,以减少我国直接需要面对的战略方向,减少日本对我国力量的牵制。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我国的力量投入到更加需要的地方。从经济上来说,由于现阶段的韩国和日本的经济很大程度的竞争性,我们在朝鲜半岛实现统一后可以很大程度上转移我们可以转移的经济往来,在国家政治的主导下实现中国和朝鲜半岛的经贸关系的提升。在此同时,将日本经济边缘化,削弱日本与我国抗衡的实力,最终在中日的民族较量中完全胜出。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即使统一后的朝鲜哪怕仅仅是采取善意中立的政策,也更利于我国海军突出重围,杀开一条走向大洋的血路。

  对于现在各个方面都很关心的朝核六方会谈我们要继续推动。毕竟,中国是现在还能影响朝鲜的最大力量了。六方会谈本身可以增加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发言权,最终提升中国的地缘政治软实力。这对我国以后在朝鲜半岛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而且,六方会谈本身加强了中国和美国的交流,促使两个世界大国进行更广泛的合作,力图实现一种斗争中合作合作中斗争的情形。这种合作中的斗争斗争中的合作也对于中美关系的和谐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未来世界的两的实力体系以战争的方式进行全面对决应该是大多数有理智的人所不希望看见的。

  以外交中的斗争来获取利益显然更利于中国。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必然存在,此时,有了朝鲜半岛作为一个竞争的具体体现也有利中国和美国双方对于竞争焦点的分散,使任何竞争焦点都很难促成双方的一场全面战争。可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朝鲜没有核武器对我国是有好处的。至少可以减少我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压力,也有利与朝鲜半岛的我稳定。当然,我们也不要过分夸大朝鲜拥有核武器对我们的影响。朝鲜即使有核武器了也没有进行核战争的潜力。因为选择核战争就是选择了毁灭。 

  对于半岛军事力量的加强我们不要太敏感。这些军事力量很难被看作是用来对付中国的。因为那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一个陆地和中国接壤且没有什么战略纵深的地区是不可能寻求和中国进行战场上的较量的。可能海空力量还未发挥更大作用之前陆地便已经丢失了。因此,我们更多应该把朝鲜半岛的军事力量的加强看作是一种对日本的牵制。只有这样看了,我们在未来的国际较量中才能更洒脱。要把可以利用的力量加以利用,把不需考虑的问题甩掉。这样才能对国际关系有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南亚篇

  中国之西南有一片辽阔的土地,它被喜马拉雅山系阻挡了和中国的联系。那个地方曾经是一块富饶的土地。但直到十九世纪,中国才和他有了比较深的联系。在此之前,唐僧取经的天竺可能是我们对它最初的印象了。现在的南亚已经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富饶美丽的土地。他和中国之间也没有因为喜马拉雅山的存在就被阻绝交流。今天的南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战略的一个重要的方向。特别由于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的国际关系很可能会因为它的存在而发生不少的变数。

  南亚现在有七个国家,他们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有些人至今因为教育的原因以为南亚还存在锡金这个国家。其实,锡金早在很多年之前就被印度实质上吞并了。印度是当今是界上的一个重要国家。他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并正在争取更高的在政治地位。其积极要求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行列就是为了扩大其影响力。从整体上看,南亚以印度的实力最强。可以说,在南亚这个封闭的体系内,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印度抗衡,甚至可以说除了印度,整个南亚的其他六个国家加一起也不是印度的对手。

  印度现在有一定的工业,农业也还不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IT产业,据称其产值每18个月就翻一番。巴基斯坦可以被认为是南亚地区的二号强国,也是整个南亚地区唯一一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抗衡印度的国家。巴基斯坦也被认为有一定的工业能力,但说他是一个农业国或者更恰当。以并不强盛的国力维持一支超过六十万的军队,可想而知其经济上的压力是很大的。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经济实力差距在逐渐加大。孟加拉国几乎就完全没有工业,一个纯粹的农业大国。军事实力更多体现在数量上,整个国家处于赤贫状态。

  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前,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是一个国家――巴基斯坦。而现在的巴基斯坦是以前的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则是以前的东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在三次印巴战争中并肩作战。可是第三次印巴战争,由于印度准备充分,巴基斯坦惨败,不得不以东巴独立的结果换取和平。这可以说是对巴基斯坦的极大削弱。至于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这三个国家没有多少实力可言,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也看不到有很大的价值。斯里兰卡本身陷于内战中还未抽身,实力也不是很强。我们可以这么说,南亚政治终究是以印度和巴基斯坦为核心,而核心的核心则就是印度了。不论是从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来说,印度都是南亚当之无愧的核心。

  中国与南亚之间首先发生真正的政治问题还是在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时期。由于十九世纪的英国选择了两条路对中国进行侵略。一是从东南沿海入侵中国,二是从西南方向入侵中国。其东南沿海入侵路线相对来说是比较顺利的。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就在中国的东南沿海获得着越来越多的利益。可是,从西南的入侵相对就不是那么顺利了。可以说,英国人尝试了很多次,想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但却从来没有得到过成功。可是,随着中国的日益衰弱,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控制也就越来越弱。

  终于,英国人抓住了一个小小的机会,麦克马洪爵士以支持西藏独立为条件和西藏地方政府签定了一个《西姆拉条约》,划出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虽然这条线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被任何一届中国政府所接受,但是却由于中国的积弱,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没有哪一届政府去真正维护过自己的权益。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62年,独立后印度的蚕食政策已经很出格了。于是,为了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中国发动了自卫还击战争。战争胜利了,也算获得了一些实际利益,可问题却远没有解决。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领土问题仍然存在,成为中印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结。

  今天看来,当年的蒙巴顿方案虽然是帝国主义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的一种野蛮手段。但正是这种野蛮手段避免了中国的南面出现一个更为强大的印度帝国。这样统一的印度对中国的地缘政治运作将极为不利。毕竟,实力版块越多运作的弹性空间才能越大,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成立的。而在南亚,这也是成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斗争无疑提升了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地位。

  印度,其无疑将在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上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毕竟,现在的印度无论从人口上还是从经济体规模上来看都是相当可观的。现在的印度就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了。因此,我们不希望在南亚地区出现印度这样一个敌人。当然,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才是衡量国家间关系的准绳。不论从哪个角度上来看,中国和印度都是有合作前景的。中印之间的问题最突出体现在领土问题上。不过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中,我们也应该相信国家可以在这些问题上比较好的处理掉。

  总体看来,领土问题是不可能拖太久的,双方领导人都认识到了,领土问题现在对双方的外交关系的影响相当大。有很多人预测中国和印度将竞争二十一世纪世界的主导权。其实,这也是一种对印度不了解的表现。而有些印度人也这样认为,那就是因为他们也不了解中国。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和印度的实力其实是层次上的差别。在此,我不得不提到印度的IT产业和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问题上来。 

  IT业作为印度经济的明星产业,被世界各国极为看好。从个人了解的情况上来看,印度的IT产业生产的主要是低端的产品。印度的IT产业中的民族工业自身研发能力不强,靠的是对别人的一种简单复制上。为了表现出印度经济的活力,印度政府也大打IT牌,在全世界范围内宣扬其IT产业的强大。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象。国家的导向能力并没有均衡地被投入到整个工业体系中去,而是主导作用发挥在IT产业上。盲目的重复投资造就了一种投入密集型的增长模式。而这种增长模式的实质就是为了一个招牌产业,甚至可以说是个面子工程而牺牲掉了整个民族工业的均衡发展。

  这样做看起来的确很风光,很多人都觉得,印度这样一个国家能够在IT这样一个新兴的工业领域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并且发展如此迅速的确是难能可贵。可惜的是,印度人自己竟然也陷入了这样的思维之中。对于自己的IT产业的发展沾沾自喜。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投入和产出比的不合理以及盲目投入对以后印度经济的巨大危害。一天,一旦IT泡沫消失,这对印度人的民族自信心是多么大的打击呀。更为重要的事情就是,IT也可以说更多的是个软件工业。软件工业的低端过度发展无疑对硬件工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的影响已经根植于印度经济系统之中。

  未来的经济也是个系统产业。硬件的落后必然导致为软件服务的硬件也开始相对落后,最终拖软件的后退,影响到真个民族工业的发展。我们中国也可以抓住印度软件方面自大的情绪,适量进口印度的低端软件,让他产生误判。印度这个国家由于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在这些问题上的战略误判就并不奇怪。一个民族文化有重大缺失的国家在政治上是不会显得很成熟的。特别是印度这样的国家,他怀有深重的复仇意愿,对于强大的渴望到达了极端的程度,因而整个民族急功近利,没有长远的政治运作。

  总喜欢在面子上占上风。由此而一直把中国视作其对比的对象,对于让中国在某方面对其有了依赖(当然,不是真的)肯定会大书特书。这样的结果是很严重的。印度将为此沸腾,从而对于要获得选民的印度政府施加巨大的压力,导致政府在错误的方向上不得不一错再错。而事实上,印度却已经在工业体系上出现重大缺失,最终导致国家工业的综合竞争力低下。(呵呵,多的就不说了,具体的打击手段虽有思路了,但是是秘密哦!)极端的民族主义的问题在印度身上就很明显体现出来了。

  不仅仅是IT产业显示了印度整个工业体系的完整性缺式问题,更多的信息都告诉我们,印度的工业实际上根本就不能与中国的工业相提并论。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印度的美圆国内生产总值是中国的一半,购买力也似乎是中国的一半。那么这样看来,印度的工业生产能力就应该已经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的水平了。但是,从现实中我们看不到这点。因为印度的工业生产量和我们的差距绝对不是二分之一这么简单,少说也是个四分之三,如果更不负责任地说,印度的工业能力可能只到了中国的六分之一乃至八分之一。

  仅仅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到,印度的国家综合竞争能力还远远没有达到要和中国列入统一等级的地步。从其他方面上来说也是这样,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造还是进出口贸易额,我们都不能体会到强大的印度工业的影响。而我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已经切实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崛起的影响。就这,也可以说明,印度人和中国较量的日子还远呢,而且,由于印度本身发展战略的一系列失误,印度和中国的实力差距没有缩小,反而在放大中。这样的情况本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和印度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力层次并不在一个档次的国家可以有竞争,但合作就更符合双方之间的关系。我们和印度也没有什么血海深仇。所以,合作完全是有感情基础的。加上客观实力条件对比的符合,中国和印度是完全可以实现战略上的合作的。

  首先,印度和中国都有自己的海洋梦想。中国是太平洋,印度是印度洋。可是,中国在首先关注太平洋的同时又必须注意到印度洋。毕竟,我们中国石油进口的很大比重来自中东地区。所以,我们要对印度洋有一定的实力存在。但我们的主要突击方向应该是太平洋,毕竟,美国才是我国在二十一世纪的主要竞争对手。而印度控制印度洋的决心很大程度上就将要挑战美国在印度洋的控制权,这样也就威胁到美国的利益了。对于美国来说,虽然印度可以起到遏制中国的作用,但其战略价值本身还没有印度洋的控制权大。

  因此,印度和美国之间也是有矛盾的。而且,从印度人的心态出发,印度想挑战的不仅仅是中国,也有美国。而且挑战中国主要是经济上,至多也就是陆地上。当经济上挑战有一定难度,而陆地上几乎没有胜算的情况下,选择美国海军力量相对薄弱的印度洋实现对印度生存空间的拓展就变得合乎逻辑了。而美国在改善和印度关系的同时改善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就带有牵制印度的意图,实际上也是一个美印印度洋冲突的前兆。那么,印度和美国之间的竞争本身就对我国的战略控制有相当的好处。而中国在西太平洋对美国海权的挑战自然是对印度的压力的一种分担。

  那么,双方的行动将是共同对美国的全球制海权发起的一次挑战。可以认为,这种挑战的规模是空前的,而且还不比冷战时期前苏联的挑战。毕竟,那个时候,还有北约盟国的帮助。现在可就只能靠美国人自己来解决问题了。即使印度的造舰技术和产量比之中国都远远不如,但是印度人却是舍得花钱的。我想,有这种决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对美国在印度洋的海权形成一定的冲击吧。于是,中国和印度的一个共同利益就体现出来了。

  另外,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他们都是希望做发展中国家的领袖的。他们都有带领发展中国家挑战工业化国家的欲望。那么,谁也没有规定发展中国家只有一个领袖吧。还有就是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必然会增加。这样,双方也能实现很大长度上的经济上的互利。同时,印度也需要中国来调和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矛盾,使得他获得一个比较良好的发展环境。其实,印度人也希望和平崛起,但和巴基斯坦的对抗消耗了印度很多的实力。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影响印度还是知道的。而中国也需要印度在藏独问题上的支持。这样,双方的合作基础就显得完全具备了。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实现合作的前景相当广阔。

  同时,我们对印度也要有足够的警惕。我们知道,印度人一直也没有忘记掉1962年的那次失败。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在那场战争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而且,印度自己对自身实力的误判和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推波助澜导致印度也有可能走上一条和中国对抗的道路。这些年来,印度一直在疯狂购买武器而不是技术。这可以看出,印度是在超前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这种超前的发展是以牺牲自己军事技术发展潜力为代价的。当然,如果从印度人的角度来说,这可能也是国防力量发展的要求了。也许我们认为我们不会主动找印度人的麻烦,但印度人却不这么认为吧。(他们倒是对《孙子兵法》中的“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学的比较好了。)他们的力量实际上对我国相对力量薄弱的西南边陲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可是,我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主要斗争方向无疑是在东方和东南方以及南方。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巴基斯坦这个南亚的重要棋子。 

  巴基斯坦和我国的友好关系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和别的盟友关系一样,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良好关系也是基于利益而存在的。首先可以是这么说吧。中国就一直需要一个牵制印度的国家,而巴基斯坦也一直需要一个能够迅速有力帮助自己的国家。于是,中国和巴基斯坦自然就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今天看来,虽然巴基斯坦经济实力不是很强,但毕竟还拥有南亚地区唯一可以和印度抗衡的军事力量。对于巴基斯坦的军事量力,我们要在相当程度上支持其加强。不管怎么样,巴基斯坦的存在无疑让印度的主要精力不在中国方向,并且有利于实现中国和印度的合作战略。因为巴基斯坦的存在标志着印度要想从陆地上走出去难度是很大的。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得出结论,印度会把力量投入压力小的印度洋地区。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能源战略也促使我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巴基斯坦可以说也是一条伊朗能源进入中国的路上通道。能源问题是我国二十一世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了。我们的很多问题在符合国家大战略的前提下是以能源为先导的。而且,和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还可以使我们在中亚地区的发言权变得更多――这可是间接的,没有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同时,出于一定程度上印度洋存在的考虑,巴基斯坦也是必要的朋友。

  这样,总使得印度对印度洋不一定拥有绝对的主导权。这种结果本身就有利于政治斗争。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巴基斯坦本身也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其经济发展也是有潜力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周边地区应该是会被带动的,那么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经济贸易往来就可以得到实质性提升。这样也有利于长期的合作。毕竟,一个没有实力的巴基斯坦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相信中国和巴基斯坦随着在很多方面的国家利益的绑定,也将实现更加有成效的合作。

  至于孟加拉国的作用要小的多,但也不可忽视,利益本质的要求就是要将利益最大化。所以既然孟加拉国有利益,我们就要把握住。当然,实际上和孟加拉国的合作很大程度上也和巴基斯坦是一个逻辑。但投入和产出都相对要小很多。至于斯里兰卡,我们的政策指导就要看国家的战略取向了。 如果武装力量要走出国门,那斯里兰卡就是一个很好的战略性基地。但如果不是,那么斯里兰卡的作用就轻微了。这方面,不想做无谓的猜测,请大家理解。

  总体上来说,南亚局势也应该被塑造成三角关系。印度为南亚实力体系中的最强角。而巴基斯坦为首的其他南亚国家为较强角。然后中国在南亚的存在力量为弱角。虽然是弱角,但却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吧。中国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国家政策,使自己在南亚地区的存在力量按我们要求变化,更有利于保持动态平衡。平衡不被打破的南亚是对中国最为有利的情形。同时不得不注意到,南亚地区作为核武器的拥有地区,我们必须发现其对我国国家战略的影响,但也不要神化其作用。要知道,武器终究只是死的,人的能动性的注入才能最大限度加强武器效能。核武器也不能脱离这条规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