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创造力的培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雪映梅花网友为拙作
“‘在一起喝酒’与创造力的培养留言:“我怎么觉得孩子创造思维是天生的,成长过程别被大人扼杀了就阿弥托佛”,并举例:  

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个大大的圆点,

1.问幼儿园孩子:“小朋友说说看这是什么?”

“月亮”,“皮球”,“鸡蛋”,“眼睛”... ...

2.问一个班的高中生:“同学们说说看这是什么?”

“一个粉笔点”,“一个白色粉笔点”,“一个椭圆形白色粉笔点”... ...  

感谢雪映梅花的留言又为我带来新的启发。首先我同意“孩子的创造思维是天生的”,但就什么是创造力希望能和网友们一起探讨。 

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人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却不一定能自动转换成一种能力,也就是说,具备了创造思维,不一定会有创造力。 

把一个粉笔点看成是“月亮”或“皮球”并不能算作“创造”,因为创造意识是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是个人产生一些新颖、奇特的看法,或者制作出一些全新产品的思维过程。 由于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非常有限,所以他们的理解也就局限于身边熟悉的,可以亲身感知的东西,他们甚至不能辨别“这是什么”和“这象什么”之间的差别。儿童最多只有创造的潜力,但离开真正的创造力还差很远。成人的思维具有理性,辨证,客观的特质,如果成人也把一个粉笔点看成是月亮就幼稚可笑了。当然,如果让成人回答:“这象什么?”,答案不会比儿童更缺乏“创造力”的。 

应该说,儿童的创造思维只是一颗种子,需要我们去“培养”才能生根发芽。也就是说,创造力不会平白无故从孩子身上体现出来,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激发孩子身上的这一潜在的价值。不错,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为设置的条条框框,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不过我们要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条条框框是应该遵守的,什么是可以打破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中国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呢? 

从文化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尚同”、儒家的“克己复礼,以礼节情”、道家的“至人无己,绝圣弃智”、墨子的“天子总天下之义,只有天子尚同于天,所以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这些都是强调共性而压抑个性的尚同思想。另外,“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枪打出头鸟”等处世观念严重地束缚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独创性的发挥。 

从传统教学方法上看,填鸭式的灌输、注入式教学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这,从而造成了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经验少创新,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发散思维收到限制,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就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了。

“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仍然舒服着广大的学生和家长,教师的权威性是不容学生漠视的。在教师绝对的“权威性”面前,“听话”是父母的告诫,也是学生唯一的选择。有报道称:北京市的一项1200人的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 

上述固有的观念让我们有意无意地把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打入了另册。例如,要学生回答“身无彩凤双飞翼”的后一句是什么,有的学生靠记忆给出了标准答案,有的没记住,却答道:“落毛凤凰不如鸡”;“有朋自远方来”下一句是什么?答:“尚能饭否?”试问:死记硬背的得满分而具有创造力的得零分,合理吗? 

更为荒唐的是,对于将“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这样的试题,“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但是填了“齐心协力”竟然被判错!有一道小学语文填空题:“(  )的彩虹”。学生填“绚丽”老师打了“×”,理由是标准答案为“美丽”的彩虹。还有,某小学语文考试:“雪化了是什么?”有学生答为“雪化了是春天”。老师判为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是泥水”。 

对于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经典的精神老师更是要加以鼓励的。可惜很多教师自己都没有创新和挑战精神,又如何培养学生呢? 

《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除了“狐狸太狡猾,老虎不该上它的当。”还有没有与众不同的见解?有学生说“狐狸很聪明,它面对凶恶强大的老虎毫不畏惧,开动脑筋,利用老虎的弱点,保护了自己。”可是老师听后摇摇头:“狐狸是坏蛋的形象,狡猾无比,老虎就上了它的当,我们可别上当。这位同学的奇谈怪论,该不是上了狐狸的当吧?” 

有学生对《愚公移山》提出挑战:干嘛一定要移山呢?移民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比移山容易多了。实在过不去,也不一定移山,打个隧道通到那边去不就行了吗?移山还破坏了生态平衡。

这些想法错了吗?
 

创造性思维不仅仅要运用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生活里更需要创造性思维来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这里有一个脑筋急转弯: 

某新建住宅楼前面铺设了绿化草坪,可是居民怕麻烦不断抄近路,草坪屡遭破坏,屡禁不止。怎么办?











解决办法是,沿着居民们在草坪上踏出的痕迹用鹅卵石铺设一条小道,既美观,又解决了老大难问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