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于解老 第 5 章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是一本用易懂的事物隐喻玄妙道德的书。

直观的领悟可以完整地掌握隐喻,但笼统含蓄的领悟需要推理加以梳理和解释。

直观和推理交替作用于章节中的隐喻才能让人完全理解和表达经文的意思。

一,用直观引导推理理解以下经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

二,通过直观和推理对于经文有了自己的领悟和解释之后可以参考以下的一种领悟和解释。

仁是人与人同为人而相互亲爱。天地和万物之间不存在仁的关系,天地不能以仁对待万物。这并非天地对万物不好,而是万物对于天地就如人的祭品刍狗对于神明一般,其意义在于牺牲。天地得到祭品所代表的来自人的奉献便恩泽于祭祀的人。万物也是一样,在牺牲中奉献自己,天地就会恩泽于万物。这个道理用风箱来说明十分恰当。

橐籥就是一种风箱,利用箱内的虚空来吸气和排气,以便产生煽火的作用。橐籥所隐喻的是无和有及其间的关系。风箱内的虚空就是无,风箱内的气就是有,有从无中呼出成为一,而一继续有的活动呼出二。二吸一返回一。一二再次呼吸,便呼出三的元水赋予万物生命。一二三度呼吸,呼出三的元火吞噬万物刍狗并吸回终归于无。结果无的风箱内充满着有之气及其万物之气。

万物之气的相互亲爱是瞬间的过程,不适于有无般的天地。天地不能降至人的层面以仁对待万物。天地为了遵循有归于无的自然法则就不能不以万物为刍狗而不仁。

圣人以天地为法,自然不仁而以百姓为刍狗。只有深邃的无无穷无尽。见闻终究有限,不如定守于实有的空无之中。

吴明子 发表评论于
非常感谢!!
我自己看不到乱码,不知该如何!
ky74 发表评论于
这篇有乱码,
Just in case, 这个网站 ( http://www.sevenforks.com/ime/notepad.html )可以帮助繁体转简体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