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这一首著名的小词,其中“卷帘人”所指究竟为何人,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侍女,一说是词人丈夫。历来谈论到这首词的论者,似乎均一致认为是侍女,只有今人吴小如先生别出心裁,认为是指词人丈夫赵明诚(见其《诗词札丛》,北京出版社1988年,258页)。
我以前也一直认为是侍女,2005年出版的拙著《诗意人间》一书里,我还猜测是“一位略有些迟钝的丫环”。现在,我要修改这个说法。依我的最新考察、解读,侍女、词人丈夫两种说法都不对,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词人自己,也就是李清照本人.
我提出这个全新的观点,主要依据有如下几点: 其一,唐诗里的卷帘者通常都是诗人或者诗歌故事中的主人公自己,没有指侍女或者诗人爱人的。指诗人自己的最多,例如: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杜甫《客夜》) 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杜甫《十七夜对月》) 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杜甫《闷》) 闲时驻马望,高处卷帘看。(刘禹锡《终南秋雪》) 卷帘睡初觉,欹枕看未足。(白居易《东楼竹》) 夜深明月卷帘愁,日暮青山望乡泣。(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 指诗歌故事主人公的比较少,主要见于描写闺情的作品,例如: 妆成卷帘坐,愁思懒缝衣。(孟浩然《盈盈楼上女》)唐诗虽然不同于宋词,但是,其间词语使用的手法,往往一脉相承,有着一致的传统。
其二,现存宋词中,“卷帘人”一共用了七次,除去李清照这一首[如梦令]之外,其他六首均应该理解为指词人自己的。请看例子: 帘外东风吹断梦,卷帘人探春还。一枝疏影动檐间。鸳鸯□瓦冷,霜月堕栏干。(王珪[临江仙]) 去年燕子来,帘幕深深处。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辛弃疾[生查子]) 卷帘人出身如燕。烛底粉妆明艳。羯鼓初催按六么。无限春娇都上、舞裙腰。 画堂深窈亲曾见。宛转楚波如怨。小立花心曲未终。一把柳丝无力、倚东风。(朱涣[虞美人]) 卷帘人睡起。放燕子归来,商量春事。风光又能几。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吟边眼底。被嫩绿、移红换紫。甚等闲、半委东风,半委小桥流水。(张枢[瑞鹤仙]) 三径芳根自不群。每于霜后播清芬。枝头蛱蝶如羞见,篱外征鸿不可闻。 情脉脉,思纷纷。绕窗吟咏理馀薰。卷帘人在西风里,知是新来瘦几分。(陈德武[鹧鸪天]《咏菊》) 被谁家、数声弦管,惊回好梦难省。起来无语疏雨过,芳草嫩苔侵径。春昼永。迟日暮,碧沼浪浸红楼影。卷帘人静。被风触,一叶两叶,杏花零乱对残景。 依前是,撩拨春心堪恨。檀郎言约无定。不知何处贪欢笑,恣纵酒迷歌逞。珠泪迸。自别后,每忆翠黛凭谁整。芳年相称。又到得今来,却成病了,羞懒对鸾镜。(五名氏[摸鱼儿]) 同时代的词都指词人或者故事主人公,只有李清照一首不指自己,孤例可疑。
其三,李清照[如梦令]可能系化用唐韩偓《懒起》后半首诗意而来,而韩偓《懒起》中完成卷帘动作的是诗歌故事中的主人公。《懒起》全诗如下: 百舌唤朝眠,春心动几般。 枕痕霞黯澹,泪粉玉阑珊。 笼绣香烟歇,屏山烛焰残。 暖嫌罗袜窄,瘦觉锦衣宽。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假如化用关系属实,那么,“卷帘”的用法也应该是相似的。
其四,也是最为重要的,将“卷帘人”解读成词人自己,完全讲得通。这首[如梦令]可以理解为是李清照的自问自答之词,是一位宿醉未醒的闺中人在半睡半醒状态下的自我问答。昨夜雨疏风骤,她是记得的,早上醒来的时候,她也知道牵挂海棠花是否仍在枝头。但是,是谁卷起了帘子,海棠花到底情形如何,她的记忆又有些模糊了,眼神发虚,也没看清楚海棠花到底是否在一夜风雨之后有了凋谢之迹。自己一身,也于恍惚之间一分为二,相互问答起来。这词所表现出来的词人的一切可爱俏皮情态,都从“浓睡不消残酒”而来。如此理解,不但词义贯通,韵味上也更加浑然一体,更加生动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