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听】小提琴:情真意切-荡气回肠-怀旧精品《思乡曲》等6首

时易乾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不能不听】小提琴:情真意切-荡气回肠-怀旧国产精品(1)

1. 思乡曲

/>

2. 我的祖国
 
/> 

3. 渔舟唱晚
 
/> 

4. 牧歌
 
/> 

5. 二泉映月
 
/> 

6. 苗岭的早晨

/>

中国的小提琴曲我知道的不多,相对说来,我听过的二胡曲多些。两者的表现能力较为相似。以前我曾介绍过启蒙曲《梁祝》,虽然其它所有提琴曲都难以与《梁祝》相媲美,但并不代表其它都可以不听。我这里介绍的几首,堪称中华精品中的精品。由于它们均由著名的民族音乐、歌曲改编而成,很容易理解,当然就很容易打动国人的心。 

小提琴独奏在形式上客观地造成了孤寂的气氛,小提琴更善于表现委婉、多情,都为乡恋的旋律增添发更多的惆怅感。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是很好的小提琴曲目,丝丝扣人情,揪人心。结合马先生晚年侨居美国,更易理解曲中包含的海外华侨的思乡之情,民族情感和爱国之情。 

作为旅居海外的华人,听马思聪的《思乡曲》,你是否会觉得鼻子发酸,想起太多的往事?我们这一代移民比马先生幸运,至少我们没有他那种有家难回的感受…… 


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马思聪曲

《思乡曲》衷情于一场作曲家所熟悉的内蒙沃土。原是“马思聪1937年所作《绥远组曲》(现称《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慢板,以如歌似诉的旋律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 

乐曲的主题直接采用内蒙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旋律,由四个短小、均等的乐句组成,每一乐句都呈波浪型线条而递次下降,加之商调式柔和的色彩,使旋律具有怀念和忧伤的情调。乐曲在使用传统的再现三部曲式的同时,运用了民间创作中最常用的变奏手法,体现出具有三部曲式与变奏曲式混合的结构原则。乐曲中的三次变奏,一方面不断赋于主题新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情感递次高涨的作用。第一、二变奏,分别从调式、节奏和音域等方面揭示了主题所含的因素。第三变奏是乐曲的高潮,除了将原商调式的主题改变为宫调式以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使音乐具有活泼明朗的气息。主题的再使用了音区的调动,明亮的高音区,既表现出小提琴的丰富音色,又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最后,乐曲以简短的结尾结束。使人回味无穷的是,乐曲最后落在羽调式的属和弦上造成期待感,使思念之情久久回荡着•••••• 

【散文】马思聪的《思乡曲》 

安慧 蓝月博客 

  在学校的日子,在空闲的时候,在安静的夜晚,我听得最多的要数马思聪的《思乡曲》。听一次,就哭一次,可还是禁不住想听。那撼人心弦的旋律,每一个音符都敲打着心扉…… 

  2006年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和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先生诞辰90周年。对于马思聪,知道他的人,恐怕一是对他的作品,二是对他的蒙难印象最深。 

  我也是和叔叔谈及音乐时,偶尔说到。他建议我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我才会真正地了解这个作者,特别是听了小提琴曲《思乡曲》之后,便对他肃然起敬同时对他的遭遇感到强烈不平的。

  曾以一曲感情深沉的《思乡曲》牵动着无数海外赤子之心,但在「文革」中,却受到非人的凌辱,在无处藏身的情况下,铤而走险离开大陆……
 这个人就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马思聪。 

  第一次听《思乡曲》是在冯小宁导演执导的故事片《嘎达梅林》,科尔沁草原的辽阔壮美,英雄的戎马生涯以及感人至深的民族情谊,构成了一曲交响乐章,让我为之震撼。  

第二次听《思乡曲》是听从叔叔的建议,仔细地聆听和思量这8个小节蕴涵的深情…… 

  1966年文革开始,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不堪被批斗凌辱,在广州冒险乘坐小舟,夜渡伶仃洋,逃亡香港,翌年辗转到了美国,发表了《我为什么离开中国》的声明,痛斥文革荒唐,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思念。这在当时,被称为“002号专案”。 

  《思乡曲》饱含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它的音乐主题来源于内蒙民歌《城头上跑马》。这首小提琴曲问世七十年来,演奏经久不衰,特别是远在海外的游子,听到这首思乡之作,无不动容落泪。 

  1985年春,被称为爱国的“叛国者”,音乐大师马思聪被平反,收音机里又可以听到如泣如诉小提琴曲《思乡曲》,但是大师本人却再也没有能够活着回到祖国。 

  1987520日凌晨,马思聪猝然病逝于美国费城。 

  老画家叶浅予在文章中说:“受过欺凌而被迫逃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着心凌辱普天下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给他戴任何帽子,定任何罪名,都无损于他的艺术地位。” 

  《思乡曲》采用了内蒙古民歌的曲调作素材。 我想这不但是内蒙古民歌大多具有豪放、朴实、深沉兼具的特征,同时还和内蒙古民歌曲调舒缓可歌,又能适应各种心情的可塑性。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再次奏出这个民歌主题,用宁静、延绵的音乐声,演述出游子的乡愁,随着从低往高的一连串上行平行四度,作者把这种解不了的乡愁凝结在逐渐逝去的极高音的泛音上了。游子回来了没有?- 没有。他再也回不来了…… 

  20071214日,在马思聪大师逝世20年后,他的骨灰被送回老家广东安葬,他终于回到他日夜思念,梦魂萦绕的祖国。 

 《思乡曲》非常之好。我认为中国人创作的乐曲中,《梁祝》、《思乡曲》以及《二泉映月》最具代表性。只是《思乡曲》还不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现在请朋友们一起听《思乡曲》,我相信你们会被它打动的。

【随笔】聆听吕思清演奏小提琴《思乡曲》 

齐凤池 

我每次听吕思清演奏《思乡曲》,心里总是酸溜溜的,眼睛总是湿润润的。吕思清把这首小提琴曲演奏得不但完美而且达到了极致。他的手指娴熟地在琴弦上行走,不知踩痛了多少华夏儿女的心灵。 

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我不知道,但曲子所表达的主题是干净的也是非常到位的。可以说《思乡曲》没有一点瑕疵。它的旋律把人们思乡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听了就心酸,泪水就泉水般地往外涌。 

我想,如果吕思清演奏《思乡曲》,年轻的钢琴家郎朗伴奏,舞蹈家杨丽萍伴舞,著名演张筠英朗诵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後/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後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绝对是美妙绝伦的艺术大餐。几位艺术大师的合作,不仅使《思乡曲》达到了完美,而且使曲子升华到神圣。 

有人说,《思乡曲》悠扬凄婉,缠绵舒曼,听它总感觉不解渴。听了使人啜泣不能放声痛哭,不如贝多芬的《命运》。我认为这就是《思乡曲》的美妙之处。其实,一首好的音乐不在长短,只要它已经接近了天籁就足够了。因为音乐不属于歌词,它只属于旋律。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致爱丽丝》,莫扎特的《小夜曲》,舒伯特的《忧郁的黄昏》以及被称为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小品都是世界音乐的经典,让人听了百听不厌。我敢说,全世界每分每秒都在播放着这些大师的作品。而《思乡曲》作为区域的或者说是民族的音乐小品,每时每刻都在黄皮肤的华夏儿女心灵里萦绕着。

我听《思乡曲》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独坐窗前,将音乐的音量放低点,放到一个人听到为止。然后我仰望天空,看着那轮圆圆的月亮遐想。于是,音乐的意境和画面就浮在了我的眼前。一个满头白发,脸上刻满岁月沧桑的老人,站在大海的岸边,向家的方向眺望。两行纵横的老泪在默默地流淌。他想起了五十多年前的事情。在一天傍晚的时候,他年迈的母亲唤他到村头的小商店打点酱油,他离开刚结婚不久的娇妻,拎着瓶子雀跃着向村头跑去。谁知,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他被一群穿黄军装拿着枪的人带到一艘大船上。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家乡的岸上。这一去就是五十多年哪!在这五十多年里,他的脑子里始终浮现着母亲还站在灶台前等待他的酱油。他的心里一直牵挂着刚过门的娇美的媳妇。他寄出第一封信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走进了土地深处。他给家里打第一次电话的时候,他娇美的媳妇已经成了头发花白的老女人。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谁也没有认出对方的模样。只是那熟悉的乡音和那亲切的乳名,使他们相依相拥。两位老人拥抱时的身影,定格在一轮明晃晃的月亮门里,而且印在我记忆中最醒目的环节。 

乐曲抒情到结尾,我的泪水早已流到了嘴边,是乐曲打开了我情感的闸门,让我的泪水和情愫尽情地流淌和放纵。 

一首短短的《思乡曲》,简约而不单调。它所表达的主题干净而明朗。有人认为,这首曲子是作者为了表达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我认为,音乐真正的内涵是在表达一位年迈的母亲思念自己远在海外的孩子。我觉得这才是《思乡曲》音乐的真谛。 

《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 插曲) 

我的祖国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小提琴版本的也非常动听,优美婉转,深沉大气。这首出自50年代的乐曲听起来还是那么地优美、抒情,深深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怀念,男女声的和声将这首乐曲推向了高潮。小提琴曲把这首歌曲表达得更细腻。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好山好水好地方
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
若是那豺狼来了
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这是强大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灿烂的阳光 

《渔舟唱晚》许述惠 改编 

《渔舟唱晚》改编自同名古筝曲。乐曲描绘了江南水乡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至月光如水、万家灯火的动人画面。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

渔舟唱晚乐曲以舒缓的节奏,典雅的曲调,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在万顷碧波上,片片白帆随波逐流的画面。表现了渔舟满载而归,渔民悠然自得的喜悦心情。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渔舟唱晚》由中国北派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先生于1938年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穷响彭蠡之滨”句首的四个字“渔舟唱晚”为标题。乐曲采用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以歌唱性的优美旋律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近年来,有人认为此曲系山东金灼南根据《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二环套月》改编的,娄树华只是在金谱基础上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份。两种说法尚未定论。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用舒缓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夕阳西下,渔船还在移动,渔人载歌而归,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部份,音乐节奏加快,情绪趋于热烈,起旋律是从第一段八度跳进的音调中发展而来。富有韵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乐曲情调活泼,跌宕起伏,犹如水波荡漾,渔民们摇着桨,驾舟归来的情景。这里,“征”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性,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部份是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断加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同时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乐曲在高潮处突然切住,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部份一个乐句的紧缩,下行音型的模进逐渐引向终止,曲调出人意料地结束在宫音上,使人感觉江面上夜色笼罩,一片宁静,耐人寻味。 

《牧歌》(沙汉昆 编曲 王世光 配伴奏) 

小提琴曲《牧歌》是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沙汉昆于1953年创作的作品,这是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一首典型蒙古族民歌,全曲展现了东蒙草原牧区那美丽、宽广的景象。乐曲纯朴而富有诗意,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 

创作于1953年。当时作者正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采用内蒙民歌呼伦贝尔盟的长调民歌《乌和日图和灰腾》的素材创作而成。乐曲形象地描绘出内蒙古的草原风光:蓝天、白云、绿草、羊群,一阵阵清脆的笛声,抒发了牧民憧憬未来美好生活的心情。 

《二泉映月》 

华彦钧原曲 何占豪、丁芷诺改编 陈燮阳配器
 

此曲原为著名艺人华彦钧所作的二胡曲,描写了无锡名胜“天下第二泉”的优美景色,旋律委婉动人,并抒发了作者对人世间愤恨不平的心情。
 
艺人华彦钧约1928年双目失明,曾做过道士,后因生活困苦流落街头卖艺。他酷爱音乐,精通多种民族乐器,在二胡演奏上尤有成就并富于创新精神。他创作和改编的乐曲有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在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方面作出了贡献。 

《二泉映月》原本无名,后取名《依心曲》,1950年夏天,以著名中国音乐史家、民族音乐家杨荫浏先生为首的采风小组,为阿炳录音时,今阿炳同意将《依心曲》改名为《二泉映月》。《二泉映月》的“二泉”是在无锡惠山著名风景地,称“天下第二泉”,此曲的标题便以此命名。《二泉映月》和许多传统乐曲一样是用变奏的手法作成。音乐一开始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深沉的意境。曲调中强拍出现的较长音,给人宛如叹息的感觉,使人联想起一个盲人一生坎坷不平的遭遇,有着无限的伤感和凄凉,紧接着旋律出现了起伏性的变化。音乐好似作者在向人们诉说往事,而又流露着心底的憧憬和向往之情。乐曲通过多次变奏逐步展开而构成,通过变奏手法使音乐形象层层深化,描绘出在旧社会盲人历尽辛酸和苦难的遭遇。乐曲的后半部分,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将积聚起来的感情迸发出来,把乐曲推向高潮。旋律在高音区,而且还用最强的力度一弓一音的奏法表现强烈而激奋的情绪,显示了作者的气质和魄力,它体现了阿炳刚毅的性格及对旧社会愤怒的控诉、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二泉映月》层次分明,但又一气呵成,旋律优美动听而又浑朴苍劲,音乐感人肺腑,是一首深受国内听众喜爱的好作品。 

小提琴曲是二胡曲的移植。主题10小节,后面5个变奏。

david_56218 发表评论于
谢谢版主!
sunzi888 发表评论于
谢谢推介!真是功德无量啊!

-逸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