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的黄昏: 第九章 迷途全球化

 

信息技术革命的强大渗透力量以及“历史终结”的普遍想象,使上个世纪末期的这一次全球化浪潮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其无远佛界的扩散性与上个世纪初期那一次全球化已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借助资本流动、贸易以及隐藏于其后的规则和制度的扩散,资源全球化配置的市场理想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初现轮廓。多少有些巧合的是,这个彭湃而至的全球化潮流,与发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转型在时空上重叠汇聚,其结果是,资本和贸易的全球性布局,不仅作为一种背景,而且作为一种现实的力量,深深地卷入了中国的转型。换言之,中国的转型已经不再是关起门来的转型,而是一种包含了深刻全球化内容的转型。作为一种独立于主权国家的自主力量,全球化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转型的几乎每一个层面。当十几年前对普通中国人来说还仅仅是梦想的汽车已然进入中国家庭,当中国人像世界公民一样在第一时间分享着发生在遥远他国的新闻事件,当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熟练地谈论着国际惯例的时候,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也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政府层面,我们都能真切的感受到,全球化已经成为中国转型中一种无形但却巨大的推动力量。这种在政府之外的重要力量,正是中国转型中一个非常值得观察的面向。

迄今为止,中国是以一个全球化受益者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将这个形象还原成经济学家们喜爱的数据,这个形象大致由如下数据构成:每年高达600亿美元以上,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的FDI(外国直接投资);仅次于日本,将近6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超过10000亿美元,列世界第三的对外贸易额;长期保持但相当温和的贸易顺差;稳定而坚挺的人民币,如此等等。如果我们知道,仅仅在26年之前,所有这些数据的基数都几乎还是“零”这样一个事实的话,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中国为什么会留给外部世界一个迅速崛起的印象,以至于“中国威胁论”会成为一个迅速升温的国际话题。显然,就上述数据的强劲程度而论,这样一个“中国形象”,就已经不只是一个全球化的被动受益者,而是一个主动利用全球化机遇的模范生,一个令老师们望而生畏的后来者。这似乎颇有点像二战后迅速崛起的日本。然而,从内部看中国,这个形象可能就远远没有那么咄咄逼人了,相反,它更像一个虚弱的巨人。

 

一、野蛮的力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