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儿子的长大,我觉得自己也在成长。
说句不好听的话,我这人命硬:幼年失怙而致少年失依。尚在襁褓中便如被抛弃的幼女,天生却有着一颗敏感孤傲的心,少年时虽回到了父母身边,我已失去了那种小鸟依人的恬静,我更像一只孤雁,一只爱幻想好悲伤且又好高骛远的孤雁。几乎没有人知道我的那种不能说出来的痛:一个才刚10岁,未语已含3分笑的小丫头,其内心深处却有着难以言语的痛楚。就这么哀伤着成长着期盼着,我走过了6年的岁月,进了一所不错的大学。为了只进了这么一所大学,我与父母更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心高气傲的我,哪能把这么所大学放在眼里?你们让我上这,我就让你们后悔!很邪乎的一个丫头,就是命硬了点,每一步都不易!既有天灾更有人祸和己祸,这都是命!
也许有了这些铺垫,我对孩子的态度是与众完全不同。 想想我走过的路:小学时几乎年年在转学中度过,直到上初中后才安顿下来,父母从不曾为我的学习担心过,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完成作业是我最高目标,别人用1小时作完的事我可以在5-10分钟内搞定,决不多做一道题,更不曾在课外看看书或笔记。我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么惨,不是因为父母不曾推我,而是因为他们的无知毁了我!面对也算高知的父母,我能说什么?所以当我自己有了孩子后,我的第一概念是让他吃好睡足身体健康,聪明与否是上帝赐与的,我不想也不能改变,但我会告诉他要如何使用现有的资源。虽然总体说来我做的很失败:照他的实力该得到的东西,很多并没得到—与奥数以0.5分的成绩失之交臂;与奥物也错肩而过;州里第一Scholar 根本是非他莫属,可他老人家连递份申请都不愿!我们这个数学强州,能进到全国前20 的,几年来有几人? 一年一人吧,最多了。可人家是来自家教和学校,咱这跟着公校跑,他们的老师也从不管高层次的比赛,全靠他自己!那么多的失之交臂,是我的失职!如果我自他小时便树立了严师的威信,他一定能得到这一切,但得到这一切并不意味着成功,且我也极可能再也不是他真正的母亲,而是他最不赞赏的一个老师而已。各位有没有想过, 你的孩子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老师,其中不乏很好的,可母亲只有一个!我愿是一个让他感到安全的母亲,我告诉他他是我最好的儿子,他极有自知之明地:“也是最坏的,因你只有我一个!”我叫他一声木头人家回我一句朽木,理由可充足了:“我是没用的木头,你是没用的老木头,那不是朽木是什么?” 我们只是爱争吵的母儿俩。
我常常不能理解我们不少的亚洲父母们为什么要把孩子当精英来培养,我们的孩子中有多少是精英?我说95%不是,更让人寒心的说法应是:那些被当成精英来培养的99%不是精英。 你们不用砸我—那是你们自动对号入座,用金字塔的构造来说,5%应是不低了。诸君约是太聪明忒太顺利,人生得意不思量,铸就后浪不迟疑!像我这么失败,不得不停下来细思量,终于弄明白7窍通了6窍的含义。所以培养精英就好比在雕盆景,为什么有不少人在问那么多上了名校的孩子后来都到哪去了?盆景是定格在大学发榜之时,盆景之材成不了大树。再换个角度说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才十七八的孩子您已知他/她是或不是精英? 我还记得儿子6岁多时告诉他那学树木出生的爹:“爸爸,种树与种花草是不同的,大多数的树木不需要那么多的水和肥。” 换个说法是树浇多了水施多了肥反而成不了参天大树;如若是精英之材,从小给了太多的压力反而失去了棱角,成不了英才;再说了若是金矿,最终总会被发掘,迟或早那是命。做父母能做的便是给他一个家一个避风的港湾,所以请 做孩子的父母不要做老师。
我看了网上很多人在讨论让孩子数学提前2年,Kumon, Sat班,其实无一可取。如果说你的孩子需要这么多的帮助,就表示他并不Advance,聪慧如你,你的孩子应有他的长处,请发掘;至于SAT,你也许可以帮买本书让他做做看再去考,看他的程度决定他该选什么样的大学。我们中国人的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批评是不正确的,也许你的孩子更需要所谓的芝麻,所以是合适就好;如果是孩子的要求要上补习班,请答应他,同时也应告诉他,你希望他上所合适与他的学校,智慧常常是随着年龄增长的,孩子有这么向上之心,是好的,但不要太拔高他,拔高一点点是应该的,会对他很有利的,他最终会到顶峰的,而那些强其所难硬着头皮往上爬的,只怕是遍体绫伤,折翅断翼。请不要说什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请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作不同的事,梦他的梦; 每个人都会失去很多不该失去的,但只要不让他失去童年的快乐,不失去他的本性便好。所以不照精英培养的,反而也许有一日成了精英。我观察了周围的孩子,发现中国孩子的成绩确实不错,但真正到了那个那种程度的,几乎少而又少,一年能出那么一个?亚裔的父母们,不要活在自以为是里:某报记者登有一文介绍一群小中的,用的是They all taught ahead!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很精英?我相信大家若是不那么逼迫,给孩子多一些自由,他们中会有更多的精英涌现,那时候我不会说只有5%。
---- 谨以此文缅怀儿子从小到达的旅程 失忆人於 3/5/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