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过去两年中的销售与损失状况。
当前,除了金融机构老板们的日子不好过外,就数汽车工业的总裁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江河日下,目前落到乞求政府/纳税人施舍、救援的地步了。就在几年前,当美国国会在环保团体的压力下,试图提高对美国生产汽车的里程耗油比时,三大汽车公司的总裁们又使出多年来的把戏,几乎是捶胸顿足地发誓,如果国会强迫他们接受日本汽车公司早已实行的标准,美国生产的汽车就会涨价,而美国人其实并不在意汽车的耗油率。
GM将终止生产的国内称为“悍马”的Hummer H3, H1, and H2。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2006_Hummer_H3_H1_and_H2.jpg
结果,人算不如“天”算,08年上半年的彪升油价,再加上下半年突然加重的金融信贷危机,使得本来就江河日下的美国汽车工业陷入从未有过的面临破产的困境。世界上其它汽车公司的境遇也迅速恶化。
这些可不是玩具汽车,是停在英国和美国各地的无法销售出去的日本汽车。
美国的汽车工业曾是无人可望其颈背,部分原因归功于美国/世界汽车工业的创始人老福特当年的愿望。老福特坚信,工厂的工人应该买得起自己生产的产品。同时,也基于他发明的汽车生产流水线对汽车生产效率的提高,美国汽车公司得以大量生产、销售在当时可称为价廉物美的大众化汽车。做为“轮子上的国家”,美国人拥有的汽车远远超过任何国家。这不但使汽车工业成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也促使美国的军火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能够迅速扩展,向全世界的盟国提供反法西斯作战急需的武器,为二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曾听朋友讲起,由于美国汽车员工工会的多年斗争、努力,美国汽车工业的职工是世界上待遇最高的。汽车工业员工一年的假期超过一个月,平均工资曾在5万美金以上。职工及家属,包括退休的职工,享受几乎免费的医疗福利。因为调整生产计划而暂时没有工作的职工,可以享受特殊待遇,按上班时间到指定地点读书看报,聊天儿睡觉,而待遇几乎不变,时间甚至长达一年以上。
日本与韩国的汽车工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逐渐在质量、设计、销售方面赶上、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工业。而这些老牌的企业不在设计更新,生产质量方面努力,尽管想出种种办法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最后闹得连美国人都不愿意买美国车。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作的朋友说过,公司里开非美国车上班的员工,必须把车停在较远的地方,否则会有“麻烦”。
在布什当政的8年中,尽管由于日益高涨的医疗保险费用给美国汽车工业带来越来越大压力,美国政府对汽车工业没有提供任何干预及帮助。再加上共和党把持的国会多次反对提高美国生产汽车的里程耗油比,这些无疑都造成了美国汽车工业今天面临的伸手向政府讨钱的尴尬局面。/尽管奥巴马总统在第一次对美国国会的讲话中,误称美国是发明汽车的国家,但他关于汽车工业对美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力量之关键性的强调,表明了美国政府不会再坐视汽车工业继续下滑颓势的决心。经过对汽车工业几百亿援助美金的注入,奥巴马政府终于发出了最后通牒。
纽约时报,Obama Issues Ultimatum to Carmakers
奥巴马总统今天说,多年来,“从华盛顿到底特律”的失败领导,已导致美国汽车制造行业处于崩溃的边缘。到目前为止,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公司都没有提出适当的计划来对应他们请求的数十亿美元的政府帮助。 /“所以我今天宣布,政府要求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公司在有限的时间内与债权人,工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努力达成一个从根本上改组的方案,来证明他们要求的纳税人的额外投资是适当的。在这一时期内,他们必须提出计划,使美国人民相信(汽车工业)成功的长期前景。”总统在白宫说。
周末,通用汽车公司主席在白宫的压力下辞职。奥巴马提到,克莱斯勒公司已得到指示,要在30天之内与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公司建立伙伴关系,作为急需得到的下一轮政府援助的条件。
作为帮助底特律摆脱数十年之久的衰退的最新计划的一部分,美国税务总署将马上公布对在2月16日到2009年底之间购买汽车人们的减税措施;对更换耗油旧车,购买节能汽车的人们有新奖励;政府对购买通用汽车公司或克莱斯勒公司生产汽车的人们提供担保,消除购车人的后顾之忧。
通用汽车公司在总统讲话后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说,该公司在未来的60天内,将尝试“解决棘手的问题,以改善公司长期生存的可能性,包括修改与债券持有人,工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契约。”/奥巴马总统在提到底特律兴旺的过去,几十年的自满和遗留的问题时,试图做出乐观的前景展望,“即使外国竞争者超过我们。” 他说,“我们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到头了。我们,作为一个国家,不能推卸责任了。”
奥巴马设想的汽车工业与过去有很大不同,几乎肯定会更小,更灵活。他对这样的计划很有信心,他回顾了底特律曾“建立了民主制度的兵工厂,推进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壮大了美国在第一个100年中的经济实力。”
By SHERYL GAY STOLBERG and BILL VLASIC,Published: March 30, 2009
http://www.nytimes.com/2009/03/31/business/31auto.html?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