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还是猫找猫,乱弹婚姻中的价值观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在走进婚姻前,如果很清楚自己对婚姻的期待是什么,明白自己即将走进的生活是什么,那么婚姻幸福的成功率就会高很多。可在真正走到一起前,又如何知道即将走进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又如何保证自己认为了解的人,不会在婚礼过后的隔日,变成完全的陌生人?

在一次和朋友闲谈中,朋友告诫我,婚姻中,双方的价值观是否相融,对婚姻是否幸福,甚至婚姻的成败都是至关重要的。听后有点云山雾罩,不得要领,搞不清价值观相融是什么意思。

或许和我的性格有关,身边多是志趣相投,经历相似的朋友,所以真的没想到,人和人之间会有多大区别。

感谢各位网友对“嫁汉就为穿衣吃饭?”文的回应,让我看到了世界的缤纷,色彩的丰富,真真的体会了一把“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也突然茅塞顿开。

从讨论的过程看,网友们呈现了对婚姻不同的理解。粗粗分一下,大致分为几个群体:

(1)婚姻应该是平等,独立的男女以感情为基础的结合。

(2)婚姻中的两人是利益的交换,女人为钱,男人为了有人生孩子。

(3)自古以来,男人养家,女人操持家物。

(4)自己的聪明,价值就体现在能用心计使男人心甘情愿养自己。

。。。。

几方都做过努力,试图让对方接受己方的观点。但似乎都是各说各话,根本找不到交流的交集。怎么会是这样?让我想起哲学上有个论述,不同的paradigm之间是不能交流的。我想,在我们讨论的范畴内,paradigm所代表的意思,就是价值观。当价值观南辕北辙的时候,交流成为Mission Impossible。

细分析,上述的第一种群体对婚姻的价值取向,是追求是一种平等基础上的精神的神合。第二种,是一种物质的(利益的)交换。只是困惑,在如此物质价值观的肉身上,却要时时披上浪漫的霓赏。

各方的价值追求的出发点不同,自然无法交流。细细分析,在很多婚姻中的矛盾,之所以并不总是可以借助交流得以解决,究其根源,实际上就是夫妻双方所持的价值观的相左,无法交流。在价值观的层面上无法交流,如果硬要交流,就必须要进入更深层的,道德的范畴,以取得对道德底线的共识,并以此为基础以求对价值观的再度沟通。但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道德底线的共识有(抑或能)存在么?本人对此很是悲观。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道德共识建立无望,在婚姻里就可能了吗?

说到道德,由于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尝涉猎过美国社会的道德理论。在美国社会,道德,是经过严肃的讨论,论证,存在全社会主流所接受的道德底线的共识。而道德底线的共识建立,为社会议题的泛社会讨论提供了对话的共同起点。反观中国社会,经历了文化革命的洗礼,连带植根不同文明的异族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传统的道德体系已如楼兰古城般只剩下茫茫流沙中的断壁残垣。(中国社会若说还有推崇“礼仪廉耻”的地方,很不幸的,就只勉强剩下了台湾地区。) 而新的道德体系却尚未有效建立,整个社会搭建于道德缺失的真空,也因之,各种曾经被唾弃的行为,思想不免沉渣泛起,大行其道。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文中对中国社会的腐败有过这样的论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个道德沦陷的社会,孵化不出清正廉明的政府。借文中的逻辑,一个道德沦陷的社会,何有孕育婚姻幸福的绿洲?

当然,还有上述的第三种说法,“自古以来,如何,如何。。。”,于是古之有之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今天存在的理由。这实际反映了对中国文化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曾有传统的一种很功利的演绎。这种思维简单,结论却难免让人悲哀“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相信聊到这,已经有人快睡着了。道德,道德什么,烦不烦人?

说这么多,其实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本人对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沟通已不抱希望。大家都是成年人,各自的生活经历,一路走来,早已建立起自己深信不疑的价值系统,已很难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困惑中,幸亏有Closer兄给我指出一道光明。借Closer兄的原话:

如果是自己的嫁/娶,
你最好先想好,
想要个什么样的。
俺的意见:
最好还是猫找猫,
狗找狗。

本人以为,Closer兄的话,按北京话说,所谓“话糙理不糙”,实是反映了很高的智慧思考。

在寻找幸福婚姻的路上,只有找到那个和你有相融价值观的另一半,才有机会期待幸福的天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