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北洋政府與人民政府

桑普
文化評論人

九十年前的五四運動,首開中國學生集會的先例。此後,北京天安門數度成為了中國人民和學生抗議執政者的場所。其中最為悲壯的,當然是二十年前的六四事件。回顧五四時期的北洋政府,以及六四時期的人民政府,比較這兩個政權對待學潮的態度和反應,可謂高下立判。撫今追昔,細味前塵,感慨萬千。
九十年前政府願意妥協

一九一九年,當時中國軍閥割據,南有廣州政府,北有北洋政府。雖然當時北洋政府的總統是徐世昌,但實權卻落在操控安福國會的皖系首領段祺瑞手上。徐、段二人同時面對政府內部的權力鬥爭、全國軍閥勢力的恐怖平衡、外國列強的敲詐欺凌,可謂內外交困。一戰結束,中國是戰勝國,但巴黎和會被列強把持,強將德國在山東的利益移交日本,而北洋政府代表竟欣然同意,向日本提交換文。北大校長蔡元培將消息告知北大學生,學生領袖羅家倫起草《北京學界全體宣言》,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五月四日,北京各大學學生上街遊行,浩浩蕩蕩,開展五四運動。
當天,學生聚集天安門前,步軍和警察長官勸喻學生解散,未果。學生出發,走到使館區東交民巷口,被警察擋住,學生代表跟美國參贊等人交涉後,仍未獲通行。學生憤怒,決定要先除國賊,轉向交通總長曹汝霖所居住的趙家樓,一哄而入,搗毀家具,將宅內的駐日公使章宗祥毆至重傷,更放火燒毀趙家樓。徐世昌總統下達緊急命令,軍警抓人,當場逮捕宅內三十二名學生,全程沒有開槍。翌日,學生罷課,校長要求釋放被捕學生。警察總監吳炳湘深感眾怒難犯,同意不追究學生暴行,只要復課,即可放人。五月七日,學生獲釋,相擁而泣。
一個月後,由於山東問題懸而未決,學生再接再厲,自六月三日起連續數天,分批遊行,近千人被捕,掀起了全國各大城市罷課、罷市和罷工的狂潮。群眾提出三大要求:釋放學生、罷免國賊、不簽和約。政府怕了,六月五日,撤走北大三院臨時拘留所外的軍警,但學生還是不願離開。六日,軍警派人前來跟學生道歉,學生才肯出來。罷免曹、陸、章等官員的命令也隨着下來,促成內閣改組。最後,政府也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七月,蔡元培復職,學生復課,事件平息。
靜觀五四,回想六四,感慨良多。五四學生火燒官宅、毆打官員,其情可憫,但不守法,仍應問罪,竟被開釋;而六四學生從未火燒中南海、毆打鄧李楊,但竟被誣指為動亂,敢問罪從何來?五四當局內外交困,面對洶湧學潮,仍能保持克制,免犯眾怒,既沒有荒謬社論,也沒有子彈坦克,最後也跟群眾妥協,尊重民意,改組政府;六四當局毫無外患威脅,面對學生集會,竟然怕得要死,先發社論誣陷學生,等到忍無可忍,就屠殺平民,苟延政權,天良何在?
中共視學生為反黨敵人

無論是五四抑或六四,知識人都批評當局「背公理而逞強權」,敢作「萬死一生之呼救」。當時的北洋政府仍視學生為讀書明理的人,在廢科舉後十多年間,還保存着幾分尊重士大夫的意識;但中共卻視學生為麻煩製造者、反黨奪權的敵人,可見知識人的地位已被徹底邊緣化。中國文化的根被拔了,西方文化的種被隔了,土地上只剩權力和金錢,以及它們掩蓋的子彈和血迹。今後的中國究將何去何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