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蛇
上海人现时常说上海有三条蛇,一条是白蛇,一条是青蛇,一条是眼镜蛇,只要是被缠上其中一条,日子就不好过了.提起蛇人人会想起那楔形铲刀头,鼠目近视眼,警戒邪诡吐信子喷毒液,贪婪吞噬,蜷缩盘缠的不佳形象。人们常用"一旦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来描述对其莫明的恐惧;常用“蛇蜴心肠”来形容冷酷歹毒的恶人。的确蛇的形象在人类心目中是不佳的.人见人怕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上海人也真幽默,用三条蛇来寓意。医疗、房子、教育,人民应享的三大权利,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本问题所透露的社会信息,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
白蛇
说起白蛇,人们一定会想起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的主角白蛇,温柔善良的美德;但它在“水漫金山中"为一已之利不惜生灵涂碳无情残酷,比较而言,人们对它的行为褒贬不一,不过它终究是一条蛇。蛇要咬人,人人皆知。
加拿大的医疗是公费.过来人应该明白,那是因为公有制害人,大锅饭,铁饭碗怎样残害中国人,也同样怎样残害加拿大人.但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颇占上风的加拿大,社会,公众,媒体是以社会正义的角度来看待公有医疗制度的.认为不分收入多少,贫富与否,不论权贵富豪,生了病一视同仁是加拿大社会美德.但这个系统运作缓慢造成的影响是负面的.
公费医疗是大锅饭
加拿大的医疗是不管你收入高低,贫富与否?肤色如何?生了病一视同仁。然而,由于公共医疗制度效率欠佳,又没有充足的公款去填充不断提升的经费短缺,医疗服务质素和水准大受影响。很多重要的医疗操作不能及时进行或被不断拖延。如很多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整治手术,癌症的治疗。不但增加和拖延了病人的痛苦,有时甚至会影响和危害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上述的医疗手术之所以无法及时进行,当然是因为医生,护士和病床不足所致。医生护士和病床的不足,是因为公共医保制度经费短缺,请不起足够的医务人员和买不起足够的医疗设置。那么既然公费医疗服务经费来自于公费,经费不足为何不增加税收加以充实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何不好?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政府公费医疗预算有一定限额,不能无限增加,目前加拿大平均每人用于医疗方面的花费为4548元,婴儿平均每人每年化7565加元,而老人化费更高,平均每人每年8969元。名列西方七大工业国之首。要解决问题,必须先从改进制度和提高效率着手。
所谓提高效率,必须明白的一点是,加拿大的医保制度是公费制度。和所有的公有制一样,效率低下,是它们最大的共通特点。公费制度或官僚制度之所以效率低下,原因很多,大家都耳熟能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由于公费医疗制度所提共的是免费服务,所以就免不了有滥用和糟蹋的现象和倾向。举例来说,人总会有伤风咳嗽,头痛胃滞之类的小病小痛,这些病痛和不适,有时几乎百分之九十九可以肯定是会在极短时间内自痊愈或消失的,根本用不着看病就医。但公费医疗就不一样了反正看病不化钱,于是又是约见家庭医生开处方配药,又是急诊,要诊断要确诊。这样的折腾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急诊室的拥挤。为改善这种状况,加拿大正仿效美国医疗私有化,有钱的人可以快看病,没钱的人,没有工作的人,就不要生病。现在已迈出了第一步,默许私人诊所悄然营业。并且还有众多的诊所等待开业。逐步走向公费医疗和私人医疗保险双规制。
500万国民无家庭医生
没有家庭医生的加国人达500万人,这一点对缩短第一线或是专科医疗服务的候诊时间造成很大的障碍。家庭医生往往会推荐专科医生预约需要接受其它治疗的病人,但没有家庭医生的人的候诊时间就会比较长。
医疗服务水平差
在提供国民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加拿大几乎敬陪未座,只比美国好一些。最差的几个方面分别为:
l 身体检查等候时间过长;
l 电子医疗纪录不普遍。
l 下班后找不到医生看病。
l 慢性病会诊不佳,(会诊不普遍,个人说了算水平良莠不齐)
l 改良医疗品质鼓励措施不够。(增加急诊病床,改善急诊病房,提高医护待遇等。)
大部份的加拿大医生不使用电脑开处方,查询病人检验结果用病历。(相互不联网靠电传通讯)也不用电脑接受有关药物潜在性危险的资讯及记录病人下次看病的时间。此外,加拿大医生等候病人出院报告的时间最长,有时根本收不到病人出院报告。
候诊等候时间太长
无论是需要约见家庭医生或者是毛病升级需要看专科医生,或者病重急诊,都必须要等待。
1,急诊候时:病痛相当严重的病人,六分钟内受到医务人员的接待,半小时内得到医生诊治;非常紧急的急诊病人7.5小时得到诊治;转为复杂病因的患者在9小时内得到完全诊断,在中国要缩短候时很可能一靠熟人,二靠权贵打招呼,三靠红包。
2,就医等候:民众的平均就医等候时间为17.8周。看过医科专家后接受其它治疗的等候时间要9个星期;排队看医科专家的等候时间为8.8周。等候时间最短的为肿瘤治疗,平均要49周,然后依次是辐射治疗5周,修补心血管外科等候为8周;等候时间最长的为骨科手术,平均要40周,然后是整形手术增长要35.4周,CT扫描4个星期(安省),超导核磁共振MRI和超音波扫描需要候8——28周。各级政府一再承诺并拨款想以减少加人的就医等候时间,政客的竞选伎俩不一定就会实现。实在等不起的患者有钱的往美国跑;华人就往国内跑,因为国内医院对权钱外国人不用排队等候有优先权。
医疗卫生费用不断攀升
据统计,今年加拿大用于卫生方面的化费已达到了1480亿加元,平均每人用于医疗上面的化费为4548加元,在支付的医疗费用中,药费还是大头,药物化掉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医生工资所占的比例。婴儿和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比其它人群高:每个婴儿每年化费7565加元,而老年人为8969加元。实质上加国的公费医疗制度并不完全免费。有些还要自己掏私人医疗保险和保健。去年(2005年)平均每个人掏出了1800加元,对穷人家庭来说医疗化费占收入的十分之一,得了病就不是这个数了,而是倾家荡产。这条白蛇并不比中国的白蛇善良。不过加国人可从医疗保险或其它慈善机构或社会募捐解决窘境。
急诊室18小时
突然接到家庭医生紧急电话,“血色素太低了,马上上医院急诊输血,一阵疑虑暗自揣度,不应该,除了骨瘦如柴,没什么症状啊?是不是化验结果搞错了,无知和猜疑竟置医生的警告于不顾,直至第二天下午3时才去急诊室候诊,现在想起来也真后怕,加国健康人的血色素指标为150——170,而我只有49,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因之化验员在检验报告没出来就赶紧通知了家庭医生,加拿大医疗系统动作虽缓慢,但对性命交关的重病人紧急急救是毫不含糊,就连一般的化验员都会如此迅速。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足见其品格高尚。
一进医院大门,见到很多人在候诊,大家都很自觉,按照先来、后到的规则静静等候。但内心非常着急,加国人的慢条斯理早有耳闻,就急诊而言诊候时间大约要7.5小时而其它等候时间平均要17.7小时这种可怕的漫长等待,许多等不起的病人的病情说不定越等越严重。不过从社会正义角度来看,加拿大就公有医疗制度绝不嫌贫爱富,不管收入多少?生了病时一视同仁,这是加拿大社会的优越,还是充满敬仰和神往;比起国内那种权钱优先笑脸相迎,而无钱别进来,对穷人见死不救的巨大医德反差不知要好多少。在医院大厅候诊室苦等时,目睹不同社会等级的人士共坐一堂,互无嫌隙的景象,也感到非常动人;觉得这的确是较为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如果这样的美德需要以一个效率低下的医疗体系来维持的话,则未免代价太大.经询问,才知道急诊门诊在另一处较小的等候处,那里没几个人,不一会儿就轮到了,先在一个窗口排顺序号,稍等一下就见前面一位病人又是量血压又是听心肺,接着从问诊排序的房间出来,坐下等候医生的诊治.该是轮到我了,我和蒙蒙一起走进去.交了医疗卡,我们跟他说我的血色素低到只有49.她听后连忙在电脑上输入我的医疗卡号以及相关资料,并很快给我一个金属就诊卡.没有经过基本检查和询问,因为当时我们还没有拿到血检报告,就这样口说无凭地接收了我这个病人。可见在加国讲究诚信到了何等地步.这个急诊治疗室不大,有八张床位,两边各四张病床.病床之间都有活动挂帘隔断,各自独立无干扰.每张病床周围配置十分齐全的医疗监护设备和急救设施.二排病床中间部份是医务人员的办公场所,除了四张配有电脑的大办公桌外,还配有消毒洗手池等。当时我一个人走进这急诊室,心里十分恐慌,我不会讲英语,如何与医生勾通?正在为难之时,蒙蒙进来了.虽然他口语经过这几年的加国生活,可以应付日常工作生活,但面对医疗方面的英语还是有点吃力,好在病情简单.接着护士来抽血化验,化验结果血色素果真还是那么低,需要输血.这时的心慌才使我真正知道这么一个恐惧的事实,多么危险!然而想起国内因输血引起的负面报导,尤其是艾滋病,真是不寒而悚,赶快说能不能不输血,医生解释说加国的输血是很安全的,有一套保证措施,为了防止意外,还是要家属签字。手续办妥,随后血库里立即送来了三袋血,只见提供血的工作人员与医助互相核对,核对无误确认签收后,护士才能输血,当口袋挂上架子后,医助和护士一个读口袋上的说明,一个看医生的处方和血库送来的血液口袋上面的标签,核实签字操作程序非常严格,毫不含糊.输血过程中对病人的血压,脉搏,肺活量等进行全程监测并时不时地读取数据.当第一袋血快输完时,我们还像国内一样去通知护士.其实这是多此一举,当口袋里的血快滴完时,报警器会发出信号.换袋时也有一套程序,他们那种不嫌其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真让人感动。如果国内的医院也能像这样严格操作管理,也许就能减少很多医疗事故.当血全部输完后,我胸部感到难受护士给我接上了氧气.值班医生也来检查,边检查边问话.可惜语言障碍听不懂.那时已是十一,二点了,我们以为能回家了.不料医生还要求我留在医院里过夜,还需要观察.第二天早晨早餐前营养师跑来给我测血糖,并送来了早餐.西餐很简单半杯牛奶半杯无糖咖啡,一小角烤面包和一小袋膨化麦片还有一些调料。一夜没吃东西肚子也真饿,一会儿就吃完了。护士说我胃口真好,其实再送二份来,我照样吃得精光。
值班医生来了,并宣布他们的急救告一段落,可以回家了。但对于治疗还没结束,所以医生还有一大堆医嘱,由于语言不通,他们请了翻译,通过电话进行交谈,医生从话筒里对翻译讲或问问题,然后翻译从话筒里用中文讲给我们听,我们有问题也是通过翻译传达。总的意思是接下去要找血色素低的原因,他们初步怀疑是消化道出血,要我们去找家庭医生,通过家庭医生再找专科医生进行确诊和治疗。我们按照医生的嘱咐找了家庭医生,并通过家庭医生找了专科医生,进行肠胃镜的检查,结论是消化系统没问题,最后又回到家庭医生那里,由家庭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治。现在仍由家庭医生为我治疗。
由于血色素低,让我经历了一次急诊,输血,由于语言不通医院还为我们请了翻译,在医院里还吃了一顿早餐,接着为找病因又作了肠胃镜等的检查,而我们却一分钱未化。我一个未能为加国作任何贡献的新移民,却享受到了加国医疗待遇。真是不可思议。
一周后收到医院的来函,书面交待了输血的血液来源,采血负责医生,血库监管医生以及输血负责医生的姓名.让你保存备查.这种有序管理,勤于监督,认真负责的医德操守以及医疗服务跟踪,也可能是我们医疗系统该从中学些什么.
不收红包要捐款
医药分家,都由电脑记录并联网。住院治疗,用药,化验检查结果交换或查询各医院互通有效。不重复浪费资源这和中国医院各自为政互不承认有天壤之别。出了这个医院再进入另一个医院,轮换住院养病的中国权贵常常用这种手法的可能性极小,(中国四百万权贵常常用这种手法化去全国公费医疗费的80%。)有钱没钱一个样,医务人员操守好,决不收红包。(收了就丢饭碗)但医院常接受慈善机构或个人捐款。
中国药价暴涨之伎俩
医药行业是个人命关天的经济活动领域,然而在中国其价格年年上涨,以及近来齐二药“奥美宝”、“欣弗”人体免疫球蛋白等重大药品或医疗安全事件的接踵发生,使恐惧心慌在全社会持续蔓延,对此国外有很多报导,择其二点大家看看是否有些道理?
新药真相:在美国一个新药从研制到批量生产,最后进入市场大约需要7年时间.2004年美国FDA受理了148种新药申请,而中国药监局同期却受理了10009种,平均每12分钟就批一个新药,堪称世界之最.据统计数字,2003至2005年审批下来的化学药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仅有`212个,其中真正的化学实体仅有17个,加上中药22个,这个比例只占总药品数量的0.39%,剩下的99.6%的可谓是换汤不换"药",都是"老药"以"新药"的身份,翻倍的价格上市,但都通过了药品注册部门的审批.据业内人士介绍,其中一种主要手法就是,在老药中增加一些无用成分摇身一变成新药.例如,阿斯匹林每片仅0.03元,取而代之的"巴米尔",每10片6.3元;但有效成分仍是单一的阿斯匹林,价格却增加20倍.
“批文经济”为追求高额利润,医药企业必须想尽办法用最快的时间,最简单的手续获得药品批文,抢先占有市场。一位业内人士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医药企业拿到了“新药”指标就等于获得了单独定价的权力。新药审批分成三个阶段,新药临床申报、新药临床试验以及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申报。然而几乎在每个阶段,医药企业都可以找到利益关联者行贿。很多医药企业为了拿到“新药”批文,专门抽出一部分人进行公关活动。市场上还涌现了大量药品报批公司或机构。他们将官员和专家聘为顾问,按月或按项目发放给他们巨额提成,甚至让官员和专家到药企参股分红。在他们那里,搞一个新药批文的速度从一个星期到几个月不等,价格低则数百万元,高则上干万元。对这部分钱,企业唯一的办法就是向消费者转嫁。
青蛇
话说青蛇,它是“水漫金山”中白蛇的帮凶,它比白蛇更凶残。人人都想自己拥有房子。不过心态不一样。洋人们“买房养老”是一种投资手段,他们不喜欢储蓄,买房获利虽慢,但基本只嫌不赔,购买房产就能确保自己年老时享受足够的养老金。华人买房是为后代,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和习惯,觉得如果没有房,被视作一种耻辱,后代也会不依不饶。由于1949年以后很长时间的私有财产观念的空缺,或许私有财产要从二代人的手中完成,作为遗产传给下一代。其艰辛过程真是不寒而悚。西方已经走完了这个过程。所以现代西方人买房的并不多,那里的年青人成年后都得独立离开父母,流动性很大一般他们都选择联合合租一套公寓。年纪大一点的,工作基本稳定,或者可能继承,或者才开始买房。中国人就没有这样瀟洒,上一代没有私有财产,房子小得可怜,子女的工资(若是打工者)与房价不成比例,银行按揭门槛高,条件苛刻,望而却步。多数要父母那里“挤”。冲出去又怕那条青蛇。移民到国外,运气好,即使找到同专业的工作,华人的收入增加幅度比不上主流社会的收入增加的幅度,买房只能靠自己辛辛苦苦积累或者向父母去伸手,倾其所有首付10%才能向银行贷到款,承受生存,还贷的巨大经济压力和心里煎敖。而洋人们买房子可以100%贷款,不付本金,每个月只付利息。他们买房就是为了更多的自由,舒适的生活,又不干忧别人,用未来的钱过今天的生活。
房价涨幅快于收入增长
多伦多的最低时薪今年为8元.如果每周工作四十小时,每年按52周计算,税前年薪是16640元.倒退12年前即1994年,那时最低时薪6.75元,按上面的假设,则那时的税前年收入为14000元,也就是说这12年工资年绝对增加值为2600元,比例为18.52%,平均每年的年增长率是1.4%.而房价的变化是,以多伦多那时的地产记录,94年房子平均每套成交价是193830元,而20006年房子平均成交价288405元.这12年中,平均房价的绝对值增加了94575元.比例是48.79%平均每年增长率为3.4%.如果94年没买房的话,到现在才买,就要比12年前多花94575元,才可买到如今相同质量平均价位的房屋.上面的例子它表明了这样的事实,一是房价的增长的确大大高于最低工资的增长;因为房价代表了全体社会的平均购买力.社会人员包括各行各业,以及包括工薪等各个阶层;二是华人的收入增加幅度比不上主流社会的收入增长幅度,这也和我们现实感觉是一样的,华人平均年收入增长率为3.4%,而多伦多地区增均房价这12年的平均增长率是6.8%.
如果真的一直按最低工资取得收入的话,那真正的收入不管与华人相比还是与主流社会相比,事实上都是,在不断地倒退,即便你的薪金很高,比如十万元,暂时衣食无忧,但如果你每年没有达到6.8%的年增长率,从长期上看收入也是不断倒退,只不过收入的绝对值较大,感觉没有“勒脖子”那么明显罢了。现实生活中不会有人十几年中一直以最低工资水平获得薪金的。有的人可能早就打二份工或换工作了,也可能做小生意了,但不管做什么,每年到手的收入都是定值。把这些数字统一计算一下就可算出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如果大于同期房价的增长率则说明你的收入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让自己的收入追上或超过社会的平均水平,难度非常大,
中国房价高于全世界
按照国际经验标准:商品房平均售价与家庭年收入比在2.6/1左右时,这种房价为合理的老百姓可承受的价位,由于各国的住房条件和中国的住房有很大的差异。西方世界的住宅除精装修外还包括基本电器(炉灶,冰箱,洗衣机,烘干,洗碗机,甚至液晶电视,)中国只是空壳。所以要比价也难,为方便比较,用商品房每方米平均售价除月均收入为住房痛苦指数来进行评价。用C以表示。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收支基本情况”显示北京城镇居民2006年10月人均收入为1878.32元,居全国各地之首。而同年同月北京商品房均价为9397元/平方米,则C为5.0也就是说北京人不吃不喝要工作五个月才能买到
加拿大买房真不易
据加拿大媒体报导,近年加国房价不断飚高,使得急需置业的国民左右为难望而却步。如果你的年收入只是加国的平均年薪36575.2元的话,用薪资的30%来付按揭,温哥华人每月要工作331小时才有可能买屋,平均每天要工作11小时,一个月做足30天,完全没有休息机会。因此温哥华的市民平均要比一般人工作多1.9倍,一天打二份工,且那份工的年收入也要与第一份工一样。才有能力供楼。如果你要在温哥华租房住,每月要工作153小时。多伦多略好些,人均年薪为38736.08加元比温哥华多2000多元,同样用工资的30%支付按揭则每月要工作260小时,每月平均要多工作87小时,如果仍维持每周5天工作的话,则每天要工作12小时。才有能力供楼。用一天出卖12个小时挣来的钱去养活自己的供楼,除了睡觉8小时,还剩下4个小时,而这属于自己的4小时,已经筋疲力尽,辛苦程度可能使你也没有什么生活质量。它不仅压跨了你的精神而且也压跨了你的身躯。根据加拿大房屋及按揭公司与卑诗大学最近完成的“大温哥华移民住房支出的报告”,财务“高危”一族,即每月房屋按揭占收入超过50%的华裔家庭,占五分之一,根据人口普查的税务填报情况,这类华裔家庭年收入为19487元,平均月收入1623元,但按揭支出达到1538元,比例高达94%。等于每月收入扣掉按揭还款,只剩下85.91元,如何应对生活开支?若与其它族裔住房负担的情况相比,菲律宾裔似乎最为保守,月按揭占收入一半以上的家庭只占全族裔的10.3%。再看租房情况,月租金占收入50%以上的华裔家庭数目也是各族之冠。大温哥华地区有6425户华裔家庭收入只有11223元,每月付房租就要1004元,年收入全付房租还缺815元,租金超过收入不知其生活开支从何而来?报告指出,这些财务“高危”家庭现在存在的背生原因,可能是少数族裔寅吃卯粮,动用移民前在原居住地的储蓄来应付的,有些则是靠其它亲人的接济,或是房子部份出租,赚取租金来支应买房真让人又爱又恨。
还有一个困难是加拿大按揭市场不实行零首付,贷款机构对他们的贷款要求基本是,信用记录+工资+首付,而首付最低线是房子总价的10%。想要成为房主必须筹足10%,然后按自己的还款能力去选择5——35年偿还期,成为房奴。
中、加住宅之差异
加拿大家庭每单位平均占地133平方米或以下,“高密度”家庭住宅,整个住宅建筑群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总面积都在130——280平方米之间。其中,学前儿童的主要游玩场地起码要有50平方米。其总面积要求是建筑群体内每设一个卧室(主人套房不算)就要有1平方米的幼儿户外活动空间;小学学童和青少年户外游玩空间,主场地大于85平方米.总面积要求每一卧室大于1.5平方米的游玩空间..如附近合理距离即小于
加拿大常见的是独立屋.国内称为别墅,只占极小部份,普通老百姓大多与之无缘.多层及高层住宅占绝大多数,七层以下是多层住宅为砖混结构,这种结构房屋以砖体为主要承重结构,在砖墙连接处设置钢筋砼构造柱和圈梁,从而大大改善了传统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这种结构的房屋能就地取材,造价便宜,防火性能好.但由于砖和砼本身自重大,墙体尺寸肿大,不便灵活布置.尤其是底下二层.很难造成大空间格局,由于墙体为刚性体很难打洞,钉钉;施工周期长,对周围影响大,减少土地,由于砖体多为粘土。每年毁掉的土地相当惊人.这种砖混结构房屋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绝迹.在加拿大住宅大多为三层以下独立屋,镇屋和排屋,基本是木结构墙体外贴砖或石头。在地坪以下采用钢筋砼墙体作为基础,柱和主梁为钢结构,地坪以上则由木框架,房屋外围为半砖墙体,并不承重,木结构自重轾,结构布置灵活,便于创造出大空间。大部份构件都在工厂生产成半成品,施工现场仅是拼装,靠的全是钉子,施工方便便捷,周期短;后期使用方便。但防火隔音性能差,遇火即烧。木结构还存在白蚁的潜在威胁;因为整栋房子自重轾,抗风能力大减。如遇飓风或龙卷风等强风,常常造成毁灭性的破坏。除了结构体系不同外,在其它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近年中国新建住宅常带有地下室。说是平战结合,实为停放自行车或空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加拿大住宅都建有地下室以安装相关备。中国住宅都喜欢坐北朝南,朝向要求很高,造成了行列式排列,很死板。而加拿大并不讲究朝向。
在建筑设备方面,由于都为一家一户,给排水系统比较简单,水压要求不高,供水管细而薄。污水经市政处理后才排放。而中国由于每栋住宅常有几十户甚至上百户,整个给排水系统连成一体,系统复杂,处理不好就会出现上面排水,下面漏水闻臭,而且,很多小城镇没有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常与雨水合流,直接排入江河,使河水污染。由于楼层较多水压要求高,高峰时常出现无水供应,因此顶层高处常要设水箱或另设水塔。
加拿大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电力很便宜,家用电器很多,电表容量已不低于100安培,而中国仅为10安培,相差一个数量级,不能与加拿大相比。加拿大每户都设有一套锅炉供暖供热水系统(也有用电或水取暖)而冷气空调系统要住户自己安装。中国在长江以南不设供暖系统,以北采用传统水暖系统。加拿大住宅能耗比中国大,但人居环境卫生条件比中国好。
中国高层住宅(八层以上)已是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越来越普遍了。比较而言加拿大少多了。主要是公寓,大多在10——30层左右,中加在高层住宅上的差异相对少一些,但仍然存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结构体系不同,加拿大的高层住宅多采用钢结构体系,地下部份为钢筋砼结构。国内基本上都是钢筋砼框架或剪力墙结构。从受力性能来看,两者相差不大,但钢结构自重轾,防火较难而贵,施工方便造价高。设备配置方面,加拿大的公寓大多具有相当丰富的配套设施,如泳池,健身房,桑拿等,还有中央冷暖空调系统,地下停车场,这些都由专人管理。而国内的高屋住宅,其娱乐设施相对滞后,更不可能有中央空调系统。此外,功能也不同。加拿大公寓设定对象以小家庭为主,老人,单身是主力军,1——2卧室的房型居多,近年新建公寓已不见了3或4卧户型,而国内公寓则三,四卧户型比比皆是。
居者有其屋,穷人尽欢颜
房价过高,上涨太快。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西方各国都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缓和控制这种潜在的危险。由于住房在很大的程度上带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其价格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政府应该介入,干预调节。法国政府为解决住房难甚至提出了“公民可抗辩住房权”,而且把这种权利视同公民享有医疗和教育的权利一样。有权享受廉租住房的公民面对政府的不作为行为,拥有通过法律途径起诉政府的权利。为之,规定全国所有市镇必须保证20%以上的住房必须是廉租房(实际早已在做,加拿大已执行了好多年)。否则将处罚地方官,同时还制定了多项惠民措施,使各种收入群众都能得到其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住房。安居乐业而降低对社会不同程度的不满,而且还能有效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其主要措施如下:
1,住房补贴:面向低收入家庭,无论是租房不是买房,偿付贷款,只要收入水平低于政府规定的标准都有权获得。
2,发放零利率住房贷款:资金直接来自中央财政。由银行根据国家政策发放,贷款数额出自申请人收入,居住人数,所购房屋和地点确定。一般不超过住房总价的20——30%,还贷时间主要根据贷款人收入来源而决定,收入越高还贷时间越短,收入越低还贷时间越长。
3,廉租房保护弱势群体:每年拨出专项资金长期推行廉租房和租房补贴等福利制度。并通过综合动用税收,金融保险,担保等
各种政策工具,鼓励中高收入家庭帮助低收入家庭租房,建设资金:政府出资70%其余由大企业集团筹集。建成后,分别交地方政府或企业的“社会住房办公室”。申请入住要求其家庭收入低于政府规定底线。
4,特殊群体:低收入中的大学生,刚工作不久的年青人,老年人和残障人都有相应的政府机构或受政府支助的私营机构来帮助解决,如学生公寓,老年公寓。
眼镜蛇
今年2月7日数干名加拿大大学生在全国30个城市游行示威,要求加拿大政府增加拨款,促减学费。加拿大的眼镜应该是伸士吧,没想到吞起钞票来一点也不比中国的眼镜差。
15年大学学费升2倍
据加拿大统计局数字,加拿大各地大学学费不同,新斯科舍省学费最高,在安省(安大略省)各学士学费平均为5160元。升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达46%超过通胀率,而学费更是全国最贵。今年大学学费比去年有更大增幅,全国平均升3.2%,几乎是去年1.8%的两倍。今年全国的学士课程学费平均是4347元,去年为4211元,若与1990年1991年比较,今年的学费是当年的3倍,加幅最高的是建筑系。升5.4%,其它是商科及法律系,但最贵的学科是牙科及医科,学费分别13463元及10553元。而学士以上的学费,升幅高达5.6%,几乎是学士学生升幅的2倍。安省留学生今年学费的加幅虽然低于全国的平均数,但也达4.6%,平均学费要1.4万元。约为本地学生的3倍。如果国人来加留学除付学费外:房租1200元/年,生活费500——1000元/月,在加一年要化3.3万元,用6.8比1的对换率将辛苦钱换成加元,得到一介学士学位差不多要化1百万人民币。
大学生负债增加
学费增加最受影响的中产家庭的学生,他们没有资格申请助学金而是向政府贷款。目前高达200亿元,每天增加150万元,令学生大学毕后平均负债2.5万元。其次,学费上升也抵消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助学金的实际面值。学费大体相当于低收入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或中等收入家庭一个月的税前收入。越来越多的华人家庭对负担孩子上大学的费用难以承受。其中56%的大学生就读期间主要依靠家庭资助,人均6400元.无偿奖学金面临8亿缺口.申请机会虽多,得到机率较少.
五花八门的选课收费
加拿大大学选修课多达1500多项,为便于学生尽快完成学业,采用学分制,有少数学生为了缩短在校时间不停地穿梭在几个大学间选读课程,不过这有些风险,如果一旦考试通不过,按加国教育部门的规定是没有补考机会的,也就是一门课出了问题,可能导致全盘皆输,没有办法拿到证书,.选修课程是收费的(一般1200-5800元不等)视学生选的课程而定,对于只能获得毕业证书和文凭,不授学位的职业和技术的“社区学院”修业期为1-3年。没有转读课程,相当于大学1-2年级,读完可转入大学读学位相当于大学2或3年级,这些学院开设收费课程多如牛毛。由于加拿大的企事业单位招聘员工的主要条件,除了语言外,并不重视教育背景,而是北美工作经验和能力.新移民的致命点,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新老华人移民常常花很多精力和金钱去有关大学或社区学院选修各种课程,以便获取有关雇用资格的职业证书;如:健康医疗,教育艺术,律师,会计,工程,制造,商业管理,程序员等等.有的一个行当甚至要几个或多个证书,每一个证书起码要修3门课,每门课最少要收取上干元,最便宜也要化3000元,如读个会计大概要选项修30门课程,至少用时2年得化几万元。华人千辛万苦挣来的钱,就这样甘心情愿地源源不断地送给眼镜中等教育。
加拿大的中学学制实行2,4制,二年初中,四年高中。多伦多地区的10所最好的公立学校,在学科创新,师资力量,教学氛围上非常出色,且各有所长著称。排名第一的特长是体育,第二是科枝,依次是英文,艺术,实用枝术,商科,数学和科学,语言,人文关系,社会实践。这和国内注重几门课成绩,不重视特色教育有着天壤之别。国内一些中小学老师过分看重是否听话,注重灌输知识,缺少德品教导。总是按老师自己设定的操作模式广种薄收。牺牲孩子们的心理,生理培养。成为做作业的机器。初中生去学高中课程。用这种耍赖的方法得到了奥林匹克数学冠军有什么稀奇?急功近利,只重视学生几门课的成绩,片面教育,导致一些孩子成了高智商病态心理的学生,把许多本应成材的孩子弄成了水泥脑袋。在美,加教育是启发式指导与交流并不单单关注几门课的成绩。却更加重视鼓励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做的能力。因人而异。让他们不时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模式和步伐。更加注重在实践中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意识和各种各样兴趣特长课外活动,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每所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与顶目研究人员一起做实验和参与有关保护河流的项目的研究以及学习设计遥控机器人等科技活动,给学生创造各种各样条件和机会去了解和认识世界。
即使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政府也会资助他们前往加拿大最先进的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的学习。
加拿大的学校不是没有分数,也不是完全不重视分数。经常考试,目的是纠错,引导进步,看学生的学习后进。成绩差的学生可得到老师的额外辅导(补习)。这个班那个班多不过体育爱好班,都是公费不收费。每节课都有小组讨论一项,作业必须认真思考,自己找资料,作业结果并不要求和书本一致,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质疑。每项的学习内容都非常注重实用性,不追求难题和复杂解题思路。每个学期结束,成绩单上都有一项团队精神。
最吸引人的东西
西方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区别在于必修课和进修制,西方大学课程不仅在设计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在管理上更具特色。西方大学课程基本分三类:通才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专业课程(Major/Minor)和自由选修(Free Elective),大学最初二年是不分专业的。每个学生必须在规定颔域选择一定数量的学分以完成通才教育。第三年,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进入专业学习。与此同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在体育,音乐,舞蹈和戏剧课程中选择一定的学分,“称为自由选修”。
如果说中国大学的课程完全是围绕专业设置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那么,西方的通才教育强调的是专业以外的其它课程的学习。是一套完全独立的课程体系。
通才教育有两种模式:分配性计划(Distribution plan)和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分配性计划是将现有的课程划分为若干个领域,要求学生在这些领域里选修一定数量的学分。大多数大学的通才教育采用分配性计划。允许学生在所有的课程范围里选择,只提供一些建议。有的大学课程很多,就标明若干课程为通才教育的选择范围。核心课程是重新设计一组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是跨学科的,相当于一部份必修课。通才教育的目的是“继承文理课程的传统,强调广博知识,寻求学习的综合性。理解不同文化,检验不同价值观,提倡共同的学习经验,掌握语言技能,分析技能,促进个性发展和扩展视野。
各校的学分数量要求不同;多至60分少至40分。一般说西方国家的学士学位需要修满120学分,通才教育占其中的35——50%左右。学校提倡在大学前二年完成通才教育。但也允许学生在确定专业之后继续完成这一课程。
西方大学学生有很大的选课权,不仅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而且可以换课。就像超级市场购物一样。学生换课和退课的原因各种各样,作业太多,考试太难,不喜欢教授的讲课方法或者不喜欢课程内容。(有些课程由于人数有限,有时不能换课,而退课则影响到学费的退还,如果超过时间,学生就只能得到部份退金。所以即使许多学生在学期中间退课,也很少有人这样做。)
值得一提的是;通才教育的选课内容和成绩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专业之外的工作,使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技能和形式对世界的洞察力,增强他们在职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灵活性。
初等教育
大多伦多地区大约有2218所公立和教会学校,按学区凭房产证和有权分享住宅的表格以及银行,图书馆显示地址的证明(没有户口簿),其中二种作证明即可。小班教育不收费,供午餐,由免费校巴,不同课程安排不同教室,老师安营扎寨,学生转移阵地,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不同科目又按高中低分班,如数学好的在高班,写在中班,读在高班或低班。周末没有家庭作业,除了数学,其它家庭作业一般都需要几天或几周才能完成。需在网上或图书馆找资料。在多伦多读写数学最佳的学校有22所,比较而言,有图书馆的学校学生的成绩较好。(因为有全职或兼职的馆员教师辅导)。城市学校的学生成绩比农村地区学校的学生成绩好。西方的学校十分注重向儿童灌输和培养人际交流的技巧和手段以及对于自我情绪的把握和控制能力,这恰恰是中国教育体制所缺乏的东东。
最近多伦多约克区公共教育局举办了一个补习班,为英语和数学差的小学4——6年级学生提供额外帮助。这个补习班是收费的。在八个星期中提供16小时的课余补习,费用190元(仅为私人补习收费的一半)。引起公校收费的风波,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不免令人感慨。这似乎是加拿大社会厚待穷人的实例之一。从公共教育系统到公共医疗体系,不容铜臭染指。不能允许由于收入的差别,造成人们在医疗和子女教育方面的悬殊。细想起来这倒是达至社会和谐的不二法门。
根脉
在公共场所经常看到很小的孩子捡起地上的垃圾放进塑料口袋里。如果垃圾箱近就会跑去丢进垃圾箱,家长立即给予肯定;如遇人多排队的场合家长都要孩子耐心排队等待,几个孩子在比较安静的场所嬉戏也决不大声喊叫;骑自行车玩耍时遇到行人先是让路,如果让其先行一定为会说`:“谢谢”;新学年开始的时候还能看到刚刚上学的新生背着书包在前面走,家长在后面跟。比较远道的自己骑车在前,家长开车在后送。感人的例子简直是一部生动的教材。西方孩子的德行和习惯就是在这种细小的环节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形成。这些看似微小都为像星光一样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里,影响造就孩子的人生。它既是现在也是未来家庭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每件事的产生都有其原因,每一个原因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北京今年2月11日的排队日,主管部门终于明白缺失社会公德的后果已经伤害到了自己。养成了靠一次运动就能解决,恐怕也不会那么容易。要几代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根脉上寻找原因,尤其是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可能会行之有效。比较而言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作,自己生活。从劳作中得到快活从动手中学习各种技能获得各种知识。孩子能做到的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加拿大很多这样的情形,父或母在前面走刚刚学步的孩子在后面跟,跌倒后自己爬起来继续跟着走。他们的这种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练对成长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2,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干涉和支配孩子的行为,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如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油漆门窗,简单的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力所能及打一些工,夏天替人割草,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有的还让孩子从事送报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练。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的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庭全都不让孩子干,学习好就是万能,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心里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常识等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一切都包了下来,(烧饭,洗衣服,打扫等等。)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生儿育女等尽管我们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让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幸福。
3,西方教育很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和习惯的培养。而中国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往往脱离孩子的心理发展实际。在幼儿园就有董存瑞,邱少云等。炸碉堡,杀敌人,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伟大理想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应的“做人教育”。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
4,西方家长“鼓励创新”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育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西方家长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的动手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从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预以纠正。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份持否定态度。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是胡闹,加以制止。在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又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起装好闹钟。甚至鼓励再重拆重装一次。在中国小孩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装回恐怕也没有几个敢告诉家长。孩子往往在家长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向根脉上浇水施肥,种植德行和习惯,品格和意志,能力和创新。百年树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确保我们的国本。有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可以预先指导的,只要事先设防便是。教育是累积的,也有很多负面影响可以避免的。
事实胜于雄辩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教育在道德伦理观念,教育价值观以及能力培养,品德教育,创造性的激发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尤其在情商方面缺乏对博爱的教育,人际交流的技巧和手段的培养,以及对于自我情绪的把握控制能力。这些东西恰恰是西方教育体制中十分重视向儿童灌输培养。
虽然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在读书的时间上多于西方,但我们要有对于人才的终极培养和出研究成果,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几年前曾有一份资料,每年世界上优秀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约85%出在美国,约10——12%以上出于欧洲发达国家以及俄国和日本,不到3——4%的成果出于广大第三世界,包括中国。而中国占世界人口约五分之一,我们还能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是成功吗?虽然中国国内科研时常放卫星,真正能经得起科学和时间检验的又有多少?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IMD)每年发布的(国际竞争力报告)1998年中国的科枝竞争力还排名第十三位,但2003年急剧降到第二十九位,而且近年一直在这个附近徘徊。根据中科院统计,2004年中国发表的论文总数是世界第九位,但是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仅排在世界第一百二十四位,
认识的误区
西方的教育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几百年工业经济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教育体系的特点。它要培养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能力,必须教给学生广泛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高度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西方的大学是工业化运作,也就是把学校当作企业来办。把培养好的人才当成他们的产品提供给市场。这个目标就决定了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的宝贵财富,国家的人力资源。曾有人研究对比中美大学后,打个比喻:美国大学像一个制造厂,收进的是不同的毛坯,经过不同的工艺加工后,制造出各种不同的精美产品;而中国的大学像个铸造厂,收进不同的原料,经过统一的熔化铸造工艺后,铸成统一模式的产品。更有趣的是二十几年前中美互派教育代表团考察对方的教育。中国代表团的考察报告写道:美国小学生几乎学不到什么东西,上课像玩耍一样,也没有家庭作业;中学生的课本也很浅,纪律松懈。结论是:如果他们继续下去不改变的话,二十年后中国教育会全面超过美国。美国代表团报告上写的是:中国小学生的双手放在桌子上,只有老师提问时才举起右手至齐眉高,小学生都有大量的家庭作业。中学生的课堂纪律很好课文很深,功课很重。大学生也都非常勤奋,校园里的学生都是背很多书,匆匆来去。结论是,这样下去二十年后,美国的教育会远远落后于中国。在28年后的今天,事实怎样呢?很不幸两国代表团的预言都未言中。美国出了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国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成了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