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当叛徒我不姓陈” -- 1966年 陈毅 预言 林彪

心有灵犀不言而喻人间事 肚大能容海腾云沉天下物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他不当叛徒我不姓陈!”

。。。。。。。。。。。。。。。。。。。。。


1965-2-26 * TIME

。。。。。。。。。。。。。。。。。。。。。

   


  以往遇到类似的中央会议,已经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华东来的几位省、市委书记照例都要敲一回老军长、老司令员的“竹杠”,要他掏钱请一回客。日久天长,凡是华东的主要领导因事来京聚会,陈毅也总是照例宴请一次。


  现在,陈毅却没有了这样的兴致。他倒不是怕破费,而是怕给别人惹来麻烦。因为这时他的日子也不好过,不愿因此而连累别人。可是这回华东的几位“父母官”,像事先串通好了似的,非要他请一回客不可。他只得答应等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到家中小聚一次。


  这天,两辆“大红旗”驶出京西宾馆,熟门熟路地驶进中南海西门,径直驶向陈毅的住处。鱼贯下车的有陈丕显、江渭清、叶飞、李葆华、谭启龙、魏文伯等。这些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依然使许多人肃然起敬,却受到了造反派的围攻和肆意凌辱,他们的名字一个个被打了叉叉。


  正如后来江渭清回忆的,大家都非常盼望这次会面。他说:“接到陈总秘书的通知:陈总今晚请华东几位第一书记吃晚饭。我竟像孩子盼过年似的盼起天黑来了。看得出,一同去的陈丕显夫妇,叶飞、李葆华、魏文伯、谭启龙等同志,都有同样迫切的心情。吃饭是小事,能到老首长面前谈谈心,出出气才是真的。整个会议期间,虽说与陈老总天天都见面,碍着人多眼杂,只有碰面点点头的机会呀!”


  这是一次寻常的聚会,席间许多话却极不寻常,耐人寻味。


  陈毅拿起茅台酒瓶,亲自给每一位老部下斟酒,也给自己斟了一杯。他举杯向大家敬酒。“能喝的开怀畅饮,不能喝的也品尝几口。我也不敬酒,剩下来的,请大师傅喝光。来,干!”


  没有碰杯声,没有劝酒声。有的一饮而尽,有的默默地抿了一口,情绪显得低沉而压抑。陈毅喝光了自己杯里的酒,把空杯放回桌上时,神情怆然地补了一句:“我酒量有限,不再敬酒,你们能喝的尽量喝!我们这些人一同吃饭,这是最后一次了!”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你不要瞎说嘛!”张茜猛一惊,嗔怪丈夫道。


  “你懂什么!”陈毅一声怒吼。


  陈毅在妻子面前从来没有发过这样的火。张茜一向自尊倔强,要是她赌气而去,这次聚会必将难以收场。大家不免捏着一把汗。可是奇怪的是,这天张茜表现得出乎意外地平静,一点不计较丈夫的态度,只是非常殷勤好客地招呼大家喝酒吃菜,随后又温存地对丈夫说:“老总,你只能再喝半杯,这是医生定的量,对吧!”


  陈毅“嗯”了一声,和好地点点头。这使人明显地感受到他刚才的火气不是为妻子而发,很可能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或许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


  果然,陈毅是为这些老部下挨批斗、受冤屈而愤愤不平。但他不消沉,不悲观,他说出的几段话耐人琢磨。

  这是在陈毅的家里,人们不必担心周围有耳目,气氛还是随便轻松的,大家谈本省的运动,谈自己挨斗挨冲的情景,无论是苦是涩,倒出来总是舒畅些。

  陈毅见大家也无心吃饭,便端起酒杯说:“困难,我们都经历过,要说困难,长征不困难?三年游击战争不困难?建国初期要米没米,要煤没煤,头上飞机炸,下面不法投机商起哄捣乱,怎么不困难呢?我还是那句老话:无论多么困难,都要坚持原则,坚持斗争,不能当墙头蒿草,哪边风大,就跟哪边跑!”

  大家屏住气,认真聆听老首长的临别赠言。陈毅顿了顿,又以浑厚的四川乡音说道:“德国出了个马克思、恩格斯,也出了伯恩斯坦。伯恩斯坦对马克思佩服得可以说是五体投地,结果呢?马克思一死,怎么样?伯恩斯坦就当叛徒,反对马克思主义最积极!”

  “俄国出了列宁、斯大林,又出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比对亲生父亲还亲,结果呢?斯大林一死,他就焚尸扬灰,背叛了列宁主义。中国现在又有人把毛主席捧得如此之高。毛主席的威望国内外都知道,不需要这样捧嘛!我看哪,历史惊人地相似,他不当叛徒,我不姓陈!”

  说最后一句话时,陈毅浓眉倒立,怒目圆睁,字字斩钉截铁。大家像陡闻炸雷,受到强烈震动。

  陈毅拉开椅子,站起身,高高举起酒杯。大家也都起立,把手中的酒杯举起。陈毅深情地环视这些患难相扶、生死与共的老战友、老部下,充满感情地说:“让我们干了最后一杯!我保不住你们了,你们各自回去过关吧。如果过得了关,我们再见;如若过不了关,这就是最后一次!”

  元帅最后这番话,分明是与即将出征恶战的将军们诀别!

  大家挨个与陈毅碰过杯,一仰头,吞下这杯烈酒,不管对元帅的指点是否理解,这些非同寻常的话语全都铭记在他们心中了。(摘自刘培一主编的《元帅晚年岁月》)

[上一页] [1] [2] [3] [4]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