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现实主义的迷途

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招几个人生知己,能否?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魔幻现实主义的迷途

在经历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震荡之后,唯一能刺激阅读快感的大概是意识流的手法了,不过引起的是虚幻的感觉。

当魔幻现实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人们真正感到震撼了。把现实用变魔术的方法以文字表达出来,它比黑色幽默更深刻和无情,因为这是荒诞不经的。

现实其实就是荒诞不经的。

这是头脑清醒的人一致同意的看法。这也是能够接受并且欣赏魔幻现实主义的起点。

魔幻现实主义繁荣于拉美世界处于政治寡头和独裁时期,出了一批作家,并出品了几部经典,引领世界文坛风骚。其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在那个年代独步文坛,他的作品看了让人血脉贲张,强烈震撼神经。

南美洲人天性乐观,享乐,幽默,喜欢派对烧烤寻欢作乐,这和当地温暖的气候和丰饶的物产有关系;早期的西葡殖民者留下的文化影响和当地文化杂交,形成新的文化传统;在高压统治下,欢乐胡闹的个性依然不改,又有一点堂吉珂德的大胆妄想,便用荒诞的手法表达压抑和愤怒。作家于是成功。

时过境迁,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魔幻不再魔幻了,文坛寂寞,近几年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评委会最伤脑筋的是找不到世界文坛大牌作品,向世人推销真正的强悍文字。于是这几届的奖项更像政治酬庸了。

据报道,马尔克斯在沉寂多年之后,将出版新作:可悲的妓女回忆。之前他出版过几部作品,但失去以往光彩,甚至令人失望。

魔幻主义式微了?

 

那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作家有颠峰时期,阴阳也有盛衰周期。

不要看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那是表面现象;真正支撑其灵魂的还是作家的理想主义激情。魔幻主义不过是文字上的民族主义表现形式而已。

可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带动物质主义和享乐意识泛滥,现代科技尤其是电信技术再推波助澜,二十世纪末的世界大局就是如此,理想主义不再激起热情,而只有吹起泡沫的力道了。支撑的主心骨疲软,表面的张力也就虚弱徒具其表——文字和精神的关系即便如此。

 

大时代是作家的命脉。能够跳出这个局限的,是政治家而非作家。作家只是表达,而政治家则是利用,兴风作浪。

 

在魔幻主义盛行和流传的那些个年头,中国的一些名家也在模仿。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刘震云。他一改让他名利双收的写作风格转而模拟起魔幻手法,写出如什么《故乡黄花面》之类系列的书,让人看得莫名其妙,效果真如一地鸡毛那样零碎不堪。

还有一个余华,出版了《兄弟》上下册,之前大卖关子做足广告噱头,可是同样令人失望。下半部简直不忍卒读。

其实风格自然接近迷幻主义的中国作家,只有莫言一个。他的高密东北乡可以等同于马尔克斯的马康多小镇,有取之不尽的小说题材。在他早期的小说里可以窥见魔幻主义技巧的自然应用。可惜的是随后的作品里魔幻主义就变得世俗化了,正如一切西来的东西最后都被汉化一样,那是中国人一向引以自傲的传统。

魔幻偏离一丝一毫,就变成忽悠。那是魔幻主义的悲剧,也是中国人的悲剧,更是作家的悲剧。

莫言后期的作品里,我看到的就是忽悠,还带一点武侠样子——变了样的魔幻主义。

 

中国从来不缺乏激情——那是可以产生魔幻主义的土壤,可是从义和团开始至今,却都是政治激情,它损害了创造力,滋养了疯狂;近几十年来中国又在鼓励激情,可是那是一家一户的激情,只在于积累自家的财富。因为长期贫困,所以这种激情也是带着疯狂的热度弥漫——它不能称为理想主义,仅仅是欲念——欲望的扩张。

现今的中国社会,以它发展的速度、分离、奇姿百态,足可以成为东亚魔幻现实主义崛起的雄地宝库。可惜的是,同样是高压,南美人可以产生魔幻主义;在中国,只能产生忽悠。看如今中国大地,处处忽悠,整个社会处于忽悠状态。

 

在物质化的激情里,到处充斥着荒诞的故事,而创造那荒诞故事的人和背景却是极端认真和真实的,那真是魔幻主义的极佳题材。

状写时代,是作家的责任。

 

物质的风,吹散了理想主义。

我听说了这样一个事实:某出版社的编辑告诫作者,他说:我叫你些什么你就写什么,不会错。然后他举了几个成功的列子,其中就有莫言。

 

呜呼哀哉,难怪莫言走入忽悠末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