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近一年的点滴感受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皆为天涯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是去年九月底从加拿大回中国的,但因为那边还有一个家,有一些杂务,所以一年要回去几次。不过既然在北京这边也安了家,住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就有些“归”的感触。很多人是从吃穿住行等物质方面开始,大体比较海外生活与归后生活的,我也不免俗,但可能与大家预想的不一样:

吃:我历来重视健康多于美味。回国后,在中餐方面,吃的选择确实比海外任何一个城市都丰富,各种档次、各地风味在北京都可以得到满足。然而中餐多数是味重料足油水大的,偶尔解谗还可以,长期在外面吃饭,对身体是个不利的负担。所以我通常还是喜欢在家里自做,清淡、健康、放心一些。这样一来,与国外生活就基本差不多了。即:请客或解谗上餐馆,平时自家解决。讲到自做,国外比较有优越性,主要是各种肉食菜果比较放心,加工处理起来简单方便,时间就节省了不少。当然,我们一直吃得简单,这一点不算太大麻烦。

穿:国外的服装还是比国内要好很多,质优价优。国内服装胜在五光十色,样式多,适合东方人的体形。从面料质地、颜色、做工等方面比较,同价位(绝对比价)的服装,国外远胜国内。此外,购物服务(尤其是退换货服务),国外也比国内好。所以,我仍然很少在这边大商场购买高档国内品牌衣装,而是在回加拿大或去美国时买一些大众品牌的服装。

住:我们在加拿大住的是郊区的House,回北京后住的是城中的公寓。从居住面积来说,要比过去觉得挤,这边的公寓也没有设在车库里的storage或locker概念,体育器材与箱包、杂物等不方便存放。城里的空气质量当然更没法和国外的郊区比。北京郊区当然也有不少独立房,这边叫别墅,但这类社区周边各种商业、娱乐配套不齐,生活极其不便。一些朋友在郊区和城区都有房,郊区的房子平时空置,多半成了保姆房,而且周末也变得不自由,毕竟有个家在哪里,一到周末似乎只能奔一个地儿去,不去就对不起花大价钱购买和养护的别墅了。而我们在加拿大的房子,虽然是郊区,但社区周围一应俱全,各大连锁店、超市、电影院、书店、图书馆、宠物店、运动场所、中小学、社区学院都不缺,如果不到城里的一些专卖店或特色餐馆、中国超市,我们基本可以不出社区,非常方便。所以,从居住品质来说,我还是更爱加拿大的家。

行:中国的私家车已经很普及了,上班、购物、办事的出行方式与国外没有太大差异。只是北京人多车多,尽管路建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宽,但堵车问题还是很厉害,而且行人、自行车与驾车者的不守交规,也实在令人头大;而加拿大除了高峰时段的城区范围,一般来说,开车比北京要爽得多,只要自己守规,懂路权,一般比较安全,较少操心。公交车方面,北京实行公交一卡通,很方便,这比加拿大的计次、月票、分段要好;北京的公共汽车间隔、等待时间短,这与需求有关;北京地铁内部干净整洁,如果不是高峰期,还是比较舒适的,比起坐私家车出行,我更喜欢北京的地铁,尤其是夏天。据说到2020年,地铁会覆盖四九城,出行就会比现在方便快捷吧。

此外,就人工来讲,中国肯定是最便宜的。比如,很多有小孩的人家会谈到保姆服务的价廉方便,有些朋友家还请了两个,有的连司机也请了,但这与我没有太大关系。我们不需要请保姆,家务是我和先生一起做,包括每天自做晚餐与周末清洁房间。我们不觉得烦累,做得很快,不认为是负担。当然,如果年龄大了,或者患了重病,需要人照护,我想那时就该请人帮忙了。


那么,回国的好处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与老公朝夕相处了,这自然是头等重要的事,他开心我也开心。不过,有得就有失。不仅失去的是过去那种几乎每个月都有的“小别胜新婚”的感觉,主要是我不如过去有自由了,独立空间大为缩小。这个问题正在调整中,希望他能明白,家虽然重要,和他在一起参加亲友活动也很快乐,但我同样需要自己的地盘、圈子和时间。

其次,比过去更好地照顾家中的老人。这一年来最让父亲满意的事就是在他八十高龄,陪他回祖籍迁葬了六位祖先,了了父亲的一大心愿。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我,这事是绝对办不成的。父亲和家族的亲戚们都把我大大表扬了一通,孝心、才干、能力什么的,快把我夸晕了。虽说回来后与父母并不住在一起,他们自己有很高的退休金,很好的医保,平日请人照看,但亲情人伦与大事小事,有我在,总能照应与关怀。不象我哥、我姐都在美国,各有各的难处,几年才回一次。我能够回来定居,至少未来十年会在中国,代表哥姐尽孝,这于年迈的父母来说,算是很大的宽慰,我们也不枉白让二老生养了一回。

第三,记得我去年决定回来时写过一文,其中谈到自己的“中国情结”,可能有人会疑其虚或质其伪。但不管怎样,我的初衷还是部分实现了。即:在中国消费、为中国纳税、目击见证中国的发展,观察她的好的和不好的种种变化。这种观察近到居家附近,远到全国不同城镇。我对国内各类人群与阶层都感兴趣,并正在将我耳闻目睹的当代中国众生相逐一写成小文,留作记录。

我们回来后,购房置业,向政府交税,尽管个体之力微不足道,税金如何使用政府也不会和我们商量,但看到中国业已推行的农村中小学免费教育与将要逐步在各城市实行的全民医保和贫困人口生活补贴,我还是很高兴的。我已计划九月份开始,在北京郊县做义务支教工作或参与社会慈善救助,做一些有意思而又能直接接触社会底层的事。

第四,中国的生活确实比过去丰富多彩。周末的活动总是安排得很满,城里的,郊区的,北京的,外地的,文化的、体育的,娱乐的,只要想去,总是有去处的。各种服务也很周到方便,差不多每个象样的社区,周边都有养生会馆、足疗按摩、健身会所、服装干洗保养等等。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似乎更愿意“宅”着,除了每天的游泳健身之外,其它时间都愿意静静地在家看书码字,偶尔与一些师友用电话或MSN交谈心得与见闻。周末则喜欢去逛我喜爱的古旧书市场,一蹲就是大半天。当然,后一点,在其它国家也可以享受,只是就中国文化图籍而言,只有在中国才有最充足的资源可供选择。

总之,对中国的未来,我是个看多派,或者可以称为乐观派。毕竟一代人在成长,我们不能总把种种社会问题的责任都推到既往TG的意识形态上。我一直持这种观点,社会有病,人人有责。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何况未来的新生代不少在西方受过教育,他们对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将会有不小的影响,而且意义深远,所谓的国民素质,也必会由此产生潜移默化的种种演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