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的位置上看到盛赞国内文学网站的报道,说到其中的“起点中文网”目前极火,日点击数达到几亿。浏览过后,我立即在网上查找,果然见到国内这个网站。主页的有关栏目中标出小说种类有VIP(VeryImportant Person,就是贵宾的意思)小说、女频小说(大概是女读者喜欢的),各种写作手法的小说还有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言情、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科幻、灵异等等。想想咱一个是个写作业余爱好者,可不清楚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归到以上哪类小说中。在此网站对VIP小说的阅读是收费的,其实很便宜。即使这样,也让此网站和不少网络写手获得颇丰的收入,据说最高年收入在百万人民币以上。
那咱也贴一篇试试?手忙脚乱了一阵,终于贴上篇文字,不知道如何归类,因为是写“知青”的,就归到历史栏目中吧。咱不是VIP,贴上的贴子属于免费阅读,并且要先通过编辑的检查。过了一天,我在起点中文网上看到编辑的回复,说通过检查了。再过一天,我检查了一下此篇小说的点击数,惨,二百出头。此网站一天点击数是三亿,就那么几个人瞟了一眼我的小说?那还怎么着?每天贴上来的小说有好几千呢。能有几个人看到你写的东西还真不错了呢。
出于“惯性”,咱不由自主地来了句,“商业化的结果。”商业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但对文学艺术是摧残和毁灭,因为商业化不等于思想境界。不过我转念一想,觉得自己也就是在抱怨。其实咱的创作水平就是很一般,写作对于我来说充其量也就算业余爱好。自己在文学网站上默默无闻太正常不过了。
再者,对文艺的商业化可不是今天的事情。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是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阶段,那时西方文艺就体现着商业化。作家、画家等,如果他们的作品无人光顾,他们就无法生存。其实他们的作品就是商品。但为什么那时候作家们的作品总体现出理想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以至作家被赞誉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呢?我以为是时代的不同。那时(有一定文化水平,或更高文化水平的)民众的精神境界与现在的民众不同,因此阅读的倾向性会和现在不一致。
拿中国来说,当时中国处于“东亚病夫”的状态,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民族感情的国人会是什么样的思想状态可想而知。他们倾向于读理想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是合乎情理的。这就是为什么那时候巴金的《家》、《春》、《秋》会如此的有市场。其实当时资本主义各国国家的民众也是倾向于阅读理想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的。我想还有个原因使当时的人们热衷于理想主义。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民众生活水平和当今简直无法相比。当时民众的生活水平造就了人们的奋斗精神。二十世纪可以说是个理想主义史诗般的时代,无论为共产主义还是为资本主义,都有着千千万万的人为之奋斗,不是吗?
然而今天的世界与上个世纪不同了。物质文明极大的发展中,理性主义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在消失。现实表现就是人们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受。正是这种社会状况的存在,读者的阅读倾向性也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那就是读书不再是寻求理想的共鸣,而是越发地为了娱乐消遣。您想,作家们为了生存,该写什么样的作品?如此说来,当今韩寒们红得发紫,被无限地追捧就该是理所当然。因为他们的读者多嘛。就此而言,影视更具娱乐消遣优势,平面媒体的“空间”正不断地被其侵蚀。
这样说起来,现代文艺和商业化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大陆和前苏联及其卫星国都曾严格控制过文艺,那时文艺倒不商业化,可变成了纯粹的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这也太可悲了些。
对于民众无止境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潮该做什么评价?对于我来讲是否定的,但没办法。历史发展趋势又如何否定得了?尽管如此,我还可以做“伯夷”、“叔齐”,不过我不会“不食周栗”。嘿嘿,“躲进小楼成一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