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好有两个同学和一个朋友拿到千人计划,先结合他们的实例,看看为什么他们拿到千人计划。全是我个人片面感觉而已。
1。千人计划与否不代表水平;
2。学术界容易;
3。有知名度容易;
我有一个同学,回国有很长日子了,百人计划有他,长江学者有他,这次千人计划还有他,很多人就发疑问。其实我有专门给他打电话,他说,这些不冲突。百人计划,长江学者主要是给科研经费,有不定的津贴。而这次千人计划,就是给钱。一次性给100万元。全给个人,还免税。这个同学,笔头快,不仅论文发表的快和多,而且是一边写论文,一边给报社写新闻稿,闯下一定的知名度。
还有个同学,在美国混了几年,飘忽不定,人很勤奋又节俭,算是同学中活的最累,又最寒酸的。。。我们周末同学聚会,他还一头扎在实验室里。半年前,去了清华,这次也中了千人计划。这位同学的特点是歪打正招,有一年,无意做了个没有太多意义的实验,结果上了纽约时报一角,这下火了。其实在学术界没火,在美国的学术界还出了点问题,但在中国不得了啦。恐怕连卖鸡蛋的老太太都知道了(这点没有证实,全是臆测)。
还有一个朋友,现在还在美国的大学里面作教授,也拿到了千人计划的100万,看来有点奇怪。其实是他保证每年回国工作6个月。这个朋友的值得一吹的是,得过美国的一个什么奖。所以就很牛了。
其实光牛也不行,那个让全世界算髦了cdo的David Xiang Lin Li,把全球拖入无尽风险后,回中国去掌管全中国的金融风险。也没有拿到千人计划。所以知名度也不就是一切。这些搞学术的,很容易拿到千人计划,而工业界,商业界,金融界的回去的,却没有见拿到千人计划的。
我一个同学,在美国做过交易员,每日交易300万美元,还管过3亿的基金,后来被金融风暴做掉了,也回国了,他本来算是我们在美国同学中最风光的一位了,却没有拿到千人计划。
不过,对他而言,100万人民币,只不过打打牙签。不如给学术界的朋友更能体现100万的威力。
另外,千人计划应该是已经决定在国内起码兼职6个月的,才后又国内单位去申请的。如果已经决定回国了,因为没有拿到千人计划100万,就不回去了,那不是太看中那钱了吗。其实就100万人民币,也不算多,就我那个回国的做过交易员的同学,100万人民币还不够他年终奖的一个小另头呢!
回国,主要还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特别是看来在美国没法实现的那个自我价值。如果一个“人才”,仅仅为了千人计划的100万人民币而回国,我估计,这个人才对其自身的价值估计不会过100万人民币,所以他才会把自己以这个“好”价钱卖出去。
我觉得,如果人还在美国。回去兼职6个月,那100万就不必计较了。给了最好,没有给,已经决定回国的,还是应该继续回国。钱的事,没有那么严重,名利的事情,也没有那么严重,不是还有很多更有名的人也没有吗!
如果觉得回中国会耗尽你的才智而一事无成,那么就是拿到了千人计划,当然也不必退回去,而是拿了100万后,快点藏好,找个机会快点再找到新的最能发挥你的才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