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下的真实一面

通钢事件能够避免吗?

通钢事件是一起非常沉重的事件。此事件以职工“聚集”为发端,以老总被打死和废除“重组”方案为结果,整个事态的发展令人震惊。此起事件是可避免的吗?它的序幕是怎样的?解开了这个结便能看到,此事件是完全可避免的。若善于举一反三,可避免更多恶性事件的发生。通钢事件是完全可避免的。理由有三点:一是企业相关工作做到家可以避免。二是相关部门管理到位可以避免。三是正确对待群众的心声和诉求可以避免。而这一切都可做到于“事前”,遗憾的是恰恰失去了“事前”的机会,这机会被一些人主动丢失了。

据媒体消息,企业职工与通钢管理层的矛盾早就较突出,这矛盾并没得到很好解决。“早就听说通钢职工对管理层不满意,今年3月份还有多名通钢职工向协会反映改制后的日子很不好过。”这类反映走过那些庙门,结果如何可想而知道。反映的过程也是上访的过程,此间的行动应该是无功而返。通钢目前拥有近3万员工。记者了解到,通钢管理层与职工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薪水过低、频繁加班、职工福利”等方面。一位通钢中层员工表示,自从2005年通钢改制后,通钢职工的工资“就没有上涨过,反而一降再降”,退休工人每月工资按工龄分布在200元至600元不等,一线普通工人每月工资只有1000元,金融危机时,“平均不到500元”。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有的人的收入却奇高。这些矛盾认真过问过吗?采取过有力措施切实解决过吗?这一点十分重要。作不作为、是否认真作为非常关键。当这些矛盾不是被积极消化,而是不断垒积时,其实通钢事件的序幕已经拉开了。在这种背景下继续草草对待,不出问题是不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举步唯艰的国企该改,问题多多的臃肿低效企业该改,可“引以为傲的老牌国企”也在改,而不是慎重改,不是往广大职工满意这一方向改,这当引起好好深思了。有通钢员工说:“这三四年里,曾作为吉林省引以为傲的老牌国企,但现在通钢属性已经模糊不清了。”这“属性”竟连与职工的心都没统到一块,发展还能不令人忧虑吗?通钢的这种“模糊”也曾是其它一些企业职工的困惑:怎么好好的企业非得贱卖给私人,企业管理和运经营有问题当不说,效益那么好急着转什么制?这一“急”,国有资产往往就流失了。不管是卖也好,转制也好,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群众决策。问题正出在这里,与群众充分商量了吗?是群众说了算吗?群众通常连情况都不清楚,或遇对方支支吾吾只之皮毛,有的皮毛都不想让你知道,这样做能不埋下隐患?

吉林省国资委办公室人员称,事件是“由于职工不满建龙集团与通钢刚刚达成的重组方案”。针对“建龙重组通钢未充分听取职工意见”的说法,吉林省国资委方面表示,建龙集团对通钢增资扩股方案,是在通钢集团已经改制,员工身份全部转换,并在股东协商一致的情况下进行的,履行了相关审核、审批手续,方案的实施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如果各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好,“近3000名在职员工及员工家属在通钢办公大楼前集会,并高举‘建龙滚出通钢’等标语,高喊口号”,则难以置信。事实是,职工们对建龙又突然老“吃” 通钢确实反响强烈(据反映,先前曾甩掉,见有油水又来“重组”)。 据悉,建龙集团与吉林省国资委7月份达成新意向:建龙集团以10亿元现金和其持有的通钢矿业公司股权,向通钢集团增资控股,持股66%,吉林省国资委等其他原有股东直接持有通钢集团的股权降至34%。无论怎么辩护,与众多职工严重对立的“方案”肯定是怪胎。这种无视职工群众心声和诉求并引发不良后果的的行为,是应该承担责任的。

出现目前的惨剧是肯定不愿看到的,从总结教训的角度说,应从管理上去思考,从是否真正让群众当家作主方面去思考。管理到位,能让群众有效地参与管理,并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自然有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讲求科发展,决不同于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追求少数人致富,必须兼顾企业、国家和职工各方面的利益,务必让发展体现科性,让分配体现公正性。种种信息显示,某些方面的路已走得不大对劲。有专家指出,“在近年来钢企重组浪潮中,政府态度、企业利益分配等层面的因素,多为人关注,而员工情绪等则被淡化处理。”企业究竟是谁的企业?专家指出的“淡化处理”实际上是极为反常的现象,如果企业的主人都被“淡化”掉,试问企业发展来干什么?不客气地说,在这个重要问题上,一些企业和部门已走歪了。某些“老板”、官员忽略了社会责任,走得远的已丧失社会责任!这是当前尤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