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团圆〉,看才女的悲哀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张爱玲年轻的时候,一定不讨人喜欢。她早在二十几岁就啖尽人间繁华,洞穿世道沧桑。写出了《红玫瑰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陈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 《心经》这些作品。这样的女孩还没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就凭着本能和经历看穿了人生孤独脆弱的本质。 所以人世在她眼里透着虚无和冷漠, 而只有繁琐的细节, 才是生活中最美好的部分。

然而,即使如此,她仍然寻求着理解。这就是她为什么要写,用她自己的话说“嫌自己说话言不达意,偶尔破例也难以得到安慰和理解,过后总是后悔。而自从写东西,无论说什么都有人懂。” 因为理解,所以慈悲,这话是她给她的读者们最高的回报。

小团圆无疑是一篇自传体似的小说,张爱玲的自我评价应该很准确。书中的九莉热爱色彩,注重物资,具有超凡的领悟力和理解力,敏感却不善感,小心翼翼与人相处却常遭人误解。思想消极,不管谁说什么,她都可以读出不愉快的潜台词。然而,九莉决不虚伪。她喜欢的不加掩饰,不喜欢的决不勉强。她说:感情用尽了就是没有了。对母亲如此,对恋人也如此。

读过小团圆,才觉得张爱玲三十岁以前的人生是几番风雨几度忧,家庭的衰败,父母的离异,父亲的再婚,加上战乱,离情,新中国成立,人生对她来说早就是一座倾倒的城池,满载破裂的悲哀。连最亲爱的人——母亲和胡兰成也带给了她最大的伤害。然而,不论怎样,她还是顽强而倔犟地生存并享用有限人生的一切琐碎:物质,色彩,美景,朋友,爱情和亲情。

一,母亲
张爱玲家庭的衰败和家庭关系的冷漠是她人生的第一大悲哀。这种悲哀贯穿了她的一生,也奠定了她写作的基调。她不爱父亲,早就认识到父亲荒唐可笑的生活方式和自私自利的本性。抽鸦片,玩妓女,讨姨太太,自己挥霍钱财,却千方百计阻扰儿女应受的教育。听到父亲再婚,急得生病。母亲虽然一直是张爱玲崇拜和爱戴的对象,却因为和父亲思想志趣的大相径庭频频出国而不能与之共度童年。偶然牵到母亲的手,却是一种生疏的刺激。和佣人们相处也常受到男尊女卑的打击。女佣说“你姓碰,碰到哪家是哪家。”还有“筷子拿得近,嫁得远,拿得远,嫁得更远。”

母亲和姑姑为爱玲打开了西方文明的大门。然而母女姑侄之间,各自的心思还是保留着老式不平等的隔阂。母亲所有美妇人的风流经历,都是打着朋友老师医生的幌子;而姑姑不经意的透露,让爱玲对母亲的行为举止又增加了猜忌。张爱玲的心眼是多了去了。

爱玲从父亲家出逃后,只有靠母亲抚养,母亲计划送她到香港读书有一笔不少的开销。恰逢姑姑挪用母亲的现款购买股票而损失惨重,所以母亲不断为繁琐的小事和金钱心烦而对女儿撒气。爱玲患伤寒,母亲自知要和德国医生周旋,心中焦急烦闷,脱口而出“你活着就是害人,像你这样的人还是让你自生自灭”。不过是母亲的气话 ,爱玲却视为诅咒而仇视母亲。香港战乱,母亲来看女儿,自顾自住在浅水湾最贵的饭店,然而女儿却没有路费假期回家,还把爱玲刚得的一笔奖学金输到牌桌上。这未免让张爱玲心冷。这样环境里成人的爱玲,察言观色多于语言表白, 对大人的私心和苦心有着诸多不便出口的批评却从没想到体谅,总以消极的心思来解读母亲的潜台词,并且私下与母亲比美, 还想报复母亲,要摔死给母亲看毕竟可惜自己的性命;等到时机成熟便还给母亲钱,没想到真引出了母亲的眼泪和真情。“虎毒不食子”她也惊诧母亲说话居然和家里佣人一样的口吻, 可见天下母爱同出一辙。 然而母亲的眼泪和真情也没有软化她那时的狠心:不拿也就是这样,别的没有了。当然是指的感情。再看看镜子里的自己,非常美丽,而母亲已经开始老了。这才想到和母亲的较量已经近尾声。时间是站在她这边的。胜之不武。

读到这段很为她母亲感到难受, 张爱玲那时太没良心。任何人站在她母亲的位置会把她臭骂一顿。 想必她母亲肯定骂了,不然她不会对姑姑说:“闹了一场,可怕。”

张爱玲写这段的时候不见得不后悔自己当时的行为,所以书中九莉对自己说:“反正你将来也没有好下场,” 后来死活不敢要孩子,觉得孩子会替她母亲向自己报仇。

作为女性,她对母亲的浪漫毕竟有一种谅解:“谁都不和她长久,让她去忠于谁?”

二,恋人
张爱玲最可怜的一点是成年后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里的外国人。自我感觉一向和人隔膜,说话总是招人误解。女友比比虽然相好,但她眼光苛刻,从不轻易相信别人,也从不认为别人漂亮。当然更不会奉承张爱玲的骄傲:母亲漂亮。即使多年后在纽约告诉她怀孕的事,仍然是不信。

年满二十二岁,写过很多爱情小说,却从没谈过恋爱。她说:给人知道不好。言下之意是无论如何都要恋爱一次。要批评张爱玲肯定是说她不自重,捡到篮里就是菜。其实,当时文化界比胡兰成优秀的人一大把 , 当然还没有谁敢追张爱玲。读过她的作品,赞叹她的天分和老到,却吓退了那些男人们,肯定以为她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却不想让胡兰成拔了个头筹。胡兰成不仅来了,并且是披着最灿烂的金色。所以:“她像棵树,往之雍窗前长着 .” 渴望被欣赏,被理解,被赞美,张爱玲完全不能免俗。

胡兰成无疑是张爱玲引为知己的一个。名人再怎么有才华有天分还是经不住吹捧,尤其是当吹捧披着评论的彩妆出现。胡确实是懂她,他说:你是很难的,一语道破张爱玲很难被人喜欢也很难喜欢别人的处境。胡兰成是个汉奸,但在为人处世上却有着明朗豁达的一面。他性格随和,能言善道,不吝钱财,广交朋友。女人们竞相为之献身也毫不计较。他把张爱玲作为天才一样崇拜,从喜欢她的文字开始,还不知她是男是女就想到“要发生一切所有可能发生的关系。”胡兰成迷上张爱玲,日日来访,再加上恰如其分的勾引和挑逗,对没有恋爱经历的张爱玲自然是手到擒来。因为她本身向往而且很难,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胡兰成众多女人里的一个。张爱玲是用心地爱着胡兰成,计划是等到战后他逃亡了,和他到千山万水之外去遁世。她说她鄙视年轻人的梦,自己倒并不在意做梦,而且是她的“金色之梦”。当然,计划没有用,她抵挡不住胡兰成的攻势,在初恋的狂喜和盲目崇拜之间成就了一段臭名昭著的乱世之恋。她自然也知道,不然不会说:糟哚哚,一锅粥。

胡兰成坦然地告诉张爱玲所有的情史,她不以为戒,反而觉得他“情无所寄 .” 以为自己才是胡可以“寄情”的女人 , 觉得自己和胡的事跟谁都不一样,谁都不懂,只要看她一眼就是误解她。其实她和别人也一样,虽然不妒忌以前的,仍然计较后来的。意识到胡兰成爱上小康,整整失落了一年。亲眼看到胡兰成的滥,恨不能用刀杀死他。再看到辛巧玉食不下咽,从心底里厌烦出来。

然而,张爱玲毕竟是张爱玲,感情用尽了就是没有了。写到后来对胡兰成的描写全是正面面貌里她不喜欢的样子,嘲讽胡兰成以为她是作家就该欣赏他对不同女人的用情,就像矿工理所当然要得黑肺证一样。那样滥情的人居然沾沾自喜地向她表示自己是个有情有意的男人,岂不是情书错投?她说:“她不怪他在危难中抓住一切可以抓住得,但是在顺境中也已经这样 ---- 也许还更甚。”并且说 “在他正面貌里探头探脑的泼妇形象终于出现了。” 大难临头之下还向往着三美团圆的美梦:意念(小康),名分(张爱玲)和世俗(辛巧玉)的三美,张爱玲到底看出了胡兰成的贪心,于是灵魂过了铁,再也不为之所动。自己说不出口,却是借用姑姑的话点出 “他也太滥了”,才了结了一段情事。

和中国传统女性一样,张爱玲被动地承受性爱。她是羞涩的而且很不成熟。性交感到疼痛,口交又感到恐惧,觉得自己“是洞口到挂的蝙蝠,是被侵犯的深山遗民。”意识到胡兰成爱上别的女人便无法进入角色,于是有了像黄泥坛子一样有节奏地冲撞的比喻。而同房后洗内裤的时候却闻到了病中喝米汤的气味。

对性爱,她不是进行的快活,而是回忆的美好。

三 , 共荣与共产
村庄说张爱玲喜欢大东亚共荣比共产党多。这可能是对的。也许这是事实,但却不能成其为批判。张爱玲的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注定了她是小资的而不是共产的,她在书里说:她不觉得穷是正常的,家里穷,可以连吃只苹果都成为道德问题。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她对贫穷的恐怖。日本人的残忍没有杀到她的头上,她便不会在意,而共产党都是她家佣人似的“穷棒子”角色,她如何能和他们搞到一起?这个阶级问题在她出生的时候已经定下的颜色,说不上对与错,不过是局限性罢了。那时正好有胡兰成,如果是桑弧或是洪琛之类的男人追她,她肯定也会照样恋爱。如果假想一下胡兰成是共产党,那么张爱玲会不会爱上他?这倒是个问题。

张爱玲不参与政治,但并非没有政治远见。解放后,她知道资产的旧时代不可能再回到中国,而且意识到和胡兰成的秘密结婚怎样都是个污点,便离开大陆又来到美国。这对她肯定是一种幸运。事实证明这避免了她在中国历次运动中的尴尬和厄运,不能不说她有着非常敏感的政治嗅觉,当然是出自天分也是出于算计。

小团圆的标题可以这样理解:

一是张爱玲前半生的总结,是那些她爱的,在她生活中活过的人们的团圆:“他们在她的血液里静静地淌过,只等她死后再死一次。”

二是对她和胡兰成恋爱满怀讽刺的“三美团圆”。 当然还不止三人,至少有五六个,包括他的两三个前妻。她写道:在黯淡的灯光里,她忽然看见有五六个女人连头裹在回教或是古希腊服装里,只是个昏黑的剪影,一个跟着一个走在他们前面。她知道是他从前的女人,但是恐怖中也有什么地方使她比较安心,仿佛加入了人群的行列。书写到最后,还描述了九莉的一个梦境:童话似的青山树林之间,有小木屋,她有好几个孩子,看到之雍,忽然羞涩起来,两人手臂拉成一线,然后醒来可以快乐很久。可见她还是用肯定的笔调来抒写两人的恋情。

《小团圆〉后面比前面写得好。头两张人物铺排得太多,好像是点名册一样,其实和后面的连贯性不大。 中间有一些穿插的情节, 还不明白为什么要那样穿插,也许自转性的东西,写到哪里是哪里,就像我们有时候跟人描述一件事,要跳出去把前因说清楚。再可能是人老了,想把能记下的人和事都记下来,这样大概可以解释。

前两章香港的生活可能是张爱玲创作的基础,她的很多素材都是从那一段生活里得来的,有些是她亲眼所见,有些是她听别人的故事。那时生活的窘迫和自卑感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读过小团圆,看到了世俗的张爱玲,为她悲哀却流不出眼泪,他看穿了他自己。

东又西 发表评论于
不过不等于张不会爱上共产党。她在美国后来结婚的美国丈夫赖雅偏偏就是个美国的极左作家,共产党一类的人物。
东又西 发表评论于
分析得很透彻,谢分享。
yayamei 发表评论于
very very good written!! thx! bravo!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