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洛伊战争说起

从特洛伊战争说起

廖康

电影《特洛伊》引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和有关文学的兴趣。在下不揣浅陋,就已所知,从特洛伊战争说起,谈谈它引发古人所写的史诗和戏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特洛伊战争是西方文字记载中最早的一场大战。这文字是一部长达24卷的史诗《伊利亚特》。它并不是历史,其中还掺杂了许多神话传说。因此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它只是个故事,不能当真。甚至还怀疑特洛伊城曾经存在过。按史诗推算,这场大战发生于公元前1200年的青铜时代。但除了这生动迷人的史诗以外,还有其它什么证据?

德国业余考古学家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同西方无数男孩一样,自幼对 《伊利亚特》着迷,而且笃信不疑。他家道殷实,可容他由着性子到处挖掘。当 然,人家并不是瞎撞。他沿着一切蛛丝马迹,契而不舍,细细找来。真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在1876年,让他在土耳其西北部爱琴海与黑海交汇的岸边找到了。他挖出了特洛伊古城的一小部分和大量金器、珠宝、武器和人体遗骸;其中包括他自己认定的“阿伽门农之金箔面具”和“海伦之凤冠鬟佩”。这些宝物在电视《发现》台(Discovery)上展示过;的确造型卓绝、工艺精美。但专家鉴定其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比特洛伊战争要早400年。随后一系列挖掘,主城和大量文物纷纷出土,战争的遗迹层出不穷。传说证实了。

特洛伊东接亚洲、南通埃及、西壤欧洲、北邻黑海。端的是战略要冲、贸易枢纽。二十多年前,一位捞海绵的潜水员又在特洛伊附近的海角发现了公元前1300年沉没的货船。大量古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国的工艺品和钱币重见天日。还有两柄希腊青铜剑。这样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不打仗才是咄咄怪事。但仅为一个女人而来打仗,更是咄咄怪事!那明摆着是希腊人的借口。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白水分院英语系的郭建教授曾向我指出,特洛伊战争是东西方第一次大规模武装冲突。我在影评中提到这一观点。按地域划分,特洛伊属东方,希腊是西方。从文化上看,双方其实很接近。那时,一神教尚未出现。意识形态的分歧不大可能是战争的起因,大概就是争地盘、夺财宝吧。但出师不能无名,是否真有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希腊斯巴达公主海伦这一节,我们不得而知。但希腊联军为了夺回海伦,挽回希腊的脸面才集结、出征;这在许多文学作品里都有反映。很难说是写着热闹,还是真这样激励过将士。出土的墙垣和文物表明,特洛伊曾多次建造,城上垒城。很可能几经战乱,数番焚毁。也可能因地震而塌陷过。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土耳其的旅游胜地。这古城遗迹令人猜想,也许诗人将多次战争都归结到一起,演义出波澜壮阔的长篇史诗《伊利亚特》。

《伊利亚特》据说是希腊盲诗人荷马于公元前八世纪所著。但对于荷马,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是否确有其人,也不清楚。很多学者认为《伊利亚特》是某位或几位文人将广为流传的说唱段子串起来,梳理汇集而成,与《水浒传》的成书颇为相似。但荷马名下还另有一部24卷史诗《奥德赛》,其构思之慎密、结构之严谨,令人觉得它不象汇编,而是一人所著。当然也可能是荷马收集、整理、汇编《伊利亚特》写顺了手,接着又自创了《奥德赛》。这段公案恐怕一时难有定论。不要说2800年前的作品,就连不到400年前首版发行的《水浒传》,我们至今还不敢说是否施耐庵先生独自完成。近年来用计算机做文体分析,颇有进展。不知是否有人分析过这两部史诗?得出什么结果?还请博览者相告。

《伊利亚特》描述特洛伊战争,其中提到仗打了十年,但史诗的焦点却只在最后几个星期;而主要矛盾又在阿基琉斯(Achilles)和阿伽门农(Agamemnon)之间。 从阿伽门农夺走阿基琉斯的女俘惹得他大怒说起,描述了一系列的战斗,希腊联军因阿基琉斯罢战而岌岌不支,阿伽门农向阿基琉斯求情遭拒绝,特洛伊大英雄赫克托尔(Hector)杀到海边放火烧船,希腊将领奥德修斯(Odysseus)和阿伽门农奋勇杀敌、先后受伤,帕特罗克洛斯(Patroclus)披挂阿基琉斯的甲胄代友出征、所向披靡,但终于被赫克托尔杀死,两军鏖战争夺帕特罗克洛斯的尸体,阿基琉斯与阿伽门农释怨并再次出战,奥林匹斯众神参战,阿基琉斯追杀赫克托尔,希腊人为帕特罗克洛斯举行葬礼和竞技,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Priam)前往阿基琉斯大帐赎回儿子赫克托尔的遗体,全诗以赫克托尔的葬礼嘎然而止。故事没有讲完,更让人觉得《伊利亚特》不象是荷马一人所写。也许是后于《奥德赛》写的?江郎才尽了?未竟先亡了?有待学者考证。对于海伦(Helen)是怎么去特洛伊的,两部史诗表述得不同。《伊利亚特》说海伦是抢去的。《奥德赛》则说她是自愿跟帕里斯(Paris)去的。这究竟是因为作者不同,还是为了服从不同的主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奥德赛》讲述特洛伊战争后希腊伊塔卡国王、聪明勇敢的奥德修斯还乡的故事。很多人受电影、电视剧和其它改编作品的影响,以为那主要是他航海的冒险经历,而现在多数人使用 Odyssey 这个词时,往往也是指一连串的冒险。但史诗本身主要 是讲奥德修斯如何对付那些为了霸占他财产而向他妻子求婚的108条“好汉”。他的冒险经历仅限于第 5 至第 12 卷,不足全诗的三分之一,有些还是他讲述别人或 别人讲述其他人的经历。如果说《伊利亚特》是讲述一场为了挽回希腊荣誉的战 争,那《奥德赛》就是讲述一次为了保卫私有财产的斗争。虽然诗中提到从特洛伊到伊塔卡经历了十年,但全诗只是讲最后40天的事。

史诗开宗明义告诉听众奥德修斯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对付那些求婚人。然后又讲他儿子特勒马科斯(Telemachus)召集会议商讨如何对待那些在他家赖吃赖喝的求婚人。从反驳者的嘴里,我们知道奥德修斯的妻子裴涅洛佩(Penelope)如何白天织布晚上拆,哄了求婚人三年。这等坚贞的行为竟被指责为欺骗,真让人没处说理!逼人改嫁逼得紧了,特勒马科斯只得用缓兵之计, 再去打探父亲的消息。寻访途 中,他遇到另一位英雄,得知希腊诸英雄,包括阿伽门农的悲惨结局,唯独墨涅劳斯(Menelaus)和海伦除外。特勒马科斯又访问了他们,听到父亲的木马计和冒险经历。与此同时,求婚人继续在奥德修斯家胡作非为,调戏女仆;而奥德修斯漂流到斯克里亚岛,因受到热情款待,便向岛王叙述他的一系列经历:伤独眼巨人;过食椰忘忧岛;开风袋再遭吹散;在女巫岛险些变猪;游历冥土,见到许多去世的名 人;缚身桅杆,听女妖唱歌而不至投海;登太阳岛,宰食神牛遭雷击;独上海岛,被仙女挽留七年……岛王闻之,大受感动,送厚礼、赠船只,奥德修斯得以还乡。他将一船宝贝藏在山洞里封好,再化作老乞丐,得到慷慨正义的牧猪人的款待和帮助,偷偷会见儿子,仔细策划如何对敌。随后将求婚人和叛逆的仆人一一杀死。妻子却迟迟不敢与奥德修斯相认,最终她说出一句名言,将两部史诗的主题连起来:“倘若海伦当初也这样谨慎,我们就不会陷入这二十年的巨大不幸。”所以,英国玄学派诗人堂恩(John Donne)将婚姻比作圆规,说只要女人那条腿原地不动,男 人再怎么转,也终究要回来。中国的道学家也引用这两部史诗,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找到最大的范例。女权主义批评家理所当然地要反驳:“明明是这些臭男人贪婪,在外面杀人放火玩弄女性,还要把祸根栽到女人身上!”

政治观点不去评说了,过去的文学主要是男人写的,大多数对女人都不公道。但是不能把婴儿连同脏水一起倒掉。《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只有《圣经》堪与比肩。如果说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之一,那这两部史诗就是摇篮的底座。其它古希腊作家及著名作品包括:同时期诗人赫西奥德 (Hesiod, 800 BC)之《神谱》。 约百年后的抒情女诗人萨福(Sappho)之12首情 诗;明明是写给异性,而且据说她还是为单恋一个船夫不得回报,投海而死。不知为何到了上个世纪她被认作是同性恋?而且由于她生长于列斯波斯岛(Lesbos),女同性恋便用上这地名,成为Lesbian!更有雅典三大悲剧作家埃思库罗斯 (Aeschylus, 525-456 BC)之《七将攻忒拜》、《俄瑞斯忒斯三部曲》和《普罗米 修斯三部曲》;索福克里斯(Sophocles, 496-406)之《艾莱科特拉》、《安提戈 涅》和《俄狄普斯 王》;欧里庇德斯(Euripides, 480-406 BC)之《美狄亚》、 《杀女祭神》、《特洛伊女人》等。紧接着是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 448-380 BC)之《阿卡奈人》、《鸟》和《蛙》等。再就是大哲学家柏拉图 (Plato, 428-348 BC)讨论 修辞学和辨证法之《斐德若》,讨论审美教育之 《会饮》,讨论政治和社会组织的《理想国》和《法律》;以及柏拉图的弟子、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之《诗学》和《修辞 学》。值得一提的还有雅典语法大师阿波罗多罗斯(Apollodorus, 200 BC)之 《神话研究》。

荷马之后这些作家,除萨福以外,无不借鉴、探讨、总结《伊利亚特》和《奥德 赛》的成功和写法。在此仅举二例:其一,讲故事,无论是史诗这样宏大的篇章,还是一个短小的诗剧,都要有个主要矛盾。故事要围绕这主要矛盾展开。其二, 故事要从事件的中间讲起(in medias res),这样才能立即抓住听众或读者,然后 再通过插叙、倒叙等手法,将来龙去脉交待清楚。读者不妨审视自己熟悉的一流作品,看看这两条铁律是否很少被打破。

在内容方面与这两部史诗相关的希腊人的作品在此仅谈谈《俄瑞斯忒斯三部曲》、 《艾莱科特拉》、《杀女祭神》、和《特洛伊女人》。俄瑞斯忒斯(Orestes)是阿伽门农的儿子。埃思库罗斯在其三部悲剧中叙述阿伽门农的妻子因丈夫杀女祭神而痛恨他,如何串通情人在阿伽门农从特洛伊凯旋归来时谋害丈夫。俄瑞斯忒斯如何杀母,为父报仇,在雅典受审,终获无罪释免。三部曲表现命运的不可抗拒及父权和法治的胜利。艾莱科特拉(Electra)是阿伽门农的女儿。索福克里斯在这部悲剧中描述她如何寻找、敦促、帮助弟弟俄瑞斯忒斯杀母,为父报仇。为此,现代心理学中“恋父情结”便用了她的名字,成为(Electra complex)。其实,她与父亲并 没有不正当关系,还不象“恋父情结”(Oedipus complex)里的俄底浦斯,在不 知真相的情况下与母亲结了婚。

这些悲剧作家中,我认为欧里庇德斯的思想与现代意识最合拍。他的《杀女祭神》反映阿伽门农痛苦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决定为了让希腊联军能够顺利出征,牺牲女儿、以祭天神。悲剧表现他如何蒙骗妻子女儿,以嫁女给阿基琉斯的谎言哄她们来到出征地奥里斯(Aulis),再送女儿上祭坛。其中女儿的哀求和大义凛然、父王的诡辩和内心矛盾都十分感人。这一古老传统固然血腥,但它迫使统帅三思,这仗是否非打不可?这个传统如若继承至今,不知道布什总统舍得牺牲他哪个女儿,祈求美军出师告捷?现代人对神明无所畏惧,知道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和武器。于是为所欲为。从古代继承下来的只是粉饰战争的谎言和丑化敌人的陈词。对那些谎言和陈词,剧中颇有暗示。《特洛伊女人》是我最佩服的悲剧。好莱坞将其改编为电影 (The Trojan Women),由赫本(Katharine Hepburn)主演。它描写破城后杀 尽男人,包括男孩,掳掠妇女为奴的悲惨状况。有深刻的心理描写和浓重的情感抒发。最为可贵的是,这是希腊作家描写他们给敌国人民带来的苦难。遍览中国文 学,我找不到一首诗、一出剧、一个故事,曾描写我们给其他民族造成的痛苦。这反映我们的文化缺乏超越精神、缺乏反思习惯、缺乏忏悔意识。其根源是否与我们务实而不关心彼岸和终极真理有关?(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语怪、力、乱、神。”)研究比较文学的专家们是否应该在这方面挖掘一下?

最后,我要提一下在内容上与两部史诗密切相关的古罗马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那就是维吉尔(Virgil, 70-19 BC)的12卷史诗《伊尼德》(The Aeneid)。前六卷写 特洛伊中木马计惨遭屠城,王子伊尼阿斯(Aeneas)携老扶幼,仓惶逃难,带领着随从并守护家族的神祗,乘20条船在海上漂泊七年,经历千辛万苦,才到达迦太基(即突尼斯),受到热情款待。他向迦太基女王荻多(Dido)追述其悲惨经历,后来女王与之相爱、结婚。但神明指示他必须离开迦太基到意大利重建邦国。伊尼阿斯克制私情,服从使命,毅然离去。荻多悲痛自杀。后六卷写伊尼阿斯到达意大利拉丁努斯(Latinus)的国土;国王盛情款待并有意招为女婿,使得王后私下允婚的图尔努斯(Turnus)大怒。二人一场决战,伊尼阿斯斩杀情敌,终与国王的女儿拉维尼娅(Lavinia)成亲,得以在神明许诺的土地上定居。

史诗的主人公塑造得具有理想政治家的美德:虔诚、公正、仁爱、宽洪、勇敢、克制。同样是大将,他不象阿基琉斯那样逞威、残暴,为私情义气而怒发冲冠。同样是国王,他不象奥德修斯那样狡诈、工计,为家产外财而机关算尽。可能正因为其高、大、全,伊尼阿斯刻画得不如其他有缺点的人物那么栩栩如生。他执行神圣使命,放弃荻多女王,这是欧洲文学中第一次出现责任与爱情的冲突。对责任获胜, 现代读者恐怕不以为然。但我们应该知道,爱情至上的观念,即使在欧洲,也要等到公元12世纪末才发端,以《特利斯坦和伊索尔妲》(Tristan and Isolde)的故事 为代表,被游吟诗人咏唱了两百多年才形成气候。这是通往个性解放的重要一步。这一观念直到20世纪才进入中国,到现在仍未站稳脚跟。所以伊尼阿斯一向符合我们“内圣外王”的理想君主形象,广为读者赞许。

维吉尔的史诗既庄严肃穆,又哀婉细腻。在形式上开创了欧洲的“文人史诗”,其主题是表现国家的命运,其作用是奠定了罗马帝国第一代皇帝屋大维(Augustus Octavian)的“神统”。因为传说伊尼阿斯的母亲是维娜斯(Venus),他的儿子尤鲁斯(Iulus)后来继承王位并建都“长阿尔巴”(Alba Longa)。几百年后,其 后代罗穆鲁斯(Romulus)和瑞穆斯(Remus),也就是那两个被篡位者扔到林间吃狼奶长大的孪生兄弟,杀了篡位者,又自相残杀,得胜的罗穆鲁斯建立了罗马。罗马逐渐强盛,征服希腊,报了焚毁特洛伊之仇,成为独霸欧洲最长久的帝国。 伊尼阿斯这些后代都是朱利安(Julian)家族的, 一直传到凯撒(Julius Caesar) 和其侄子屋大维。 难怪屋大维下令不准执行维吉尔烧毁诗稿的遗嘱。这么壮美的 史诗,不正可以用来宣扬其帝位之正统和帝国之光荣吗?历史上难道真有这条绵长的家族谱系?这大概和东汉时张道陵创道教,随后奉八百年前的老子为教主是一类勾当。谁都想拉名人作祖先,只要说得漂亮,就传得遥远。久而久之,难以证伪,遂弄假成真。

如果说“特洛伊的火光照亮了欧洲”,那也是指荷马、欧里庇德斯、维吉尔等作家笔下的战火。如上所述,荷马的两部史诗开创并奠定了希腊文学,在文艺、哲学、思想上对欧洲以至世界的影响于今仍在。但罗马长期称霸,掌握了话语权。希腊的神祗,罗马都另有名称。拉丁语通行欧洲近两千年。本文提到的希腊专有名称也按惯例用拉丁拼法注明。古罗马对国家、统治、军事、法律和工程之贡献的确独一无二,但他们观看角斗拼杀以及为这等残忍娱乐而耗费的心机和财力也堪称举世无 双。更不必说帝国穷兵黩武,就连当年有恩于其“始祖”的东道国迦太基也不放 过。古罗马监察长加图 (Marcus Porcius Cato, 234-149 BC)的那句名言:“把迦太基夷为平地”(Delenda est Carthago),就象以前常喊的口号“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一样,每每用在讲演的结尾。政客是健忘的,往往只看得见眼前的利益。政治既利用文学,又抛弃文学。是耶,非耶?在下聆教。

2004年6月18日

泉水 发表评论于
人性、历史、文学、政治、文化、思维方式。。。好深刻的思考,可以写一本大部头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