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坛上看到一个中国女孩抱怨美国老公结婚前要求她在婚前协议上签字,想起了章子怡的八卦,说她取消婚礼就是因为和她的富豪未婚夫在婚前协议上无法达成一致。
我转身问旁边的Jeff:“我们俩结婚前,你为什么没让我签婚前协议?”
他看了看我,惊奇地问:“难道你想让我在协议里写明将来万一离婚了,你什么都得不到?”
“这样不对你有利吗?”
他皱起眉头:“我是不会去搞婚前协议的。如果在钱上都不能信任对方,那为什么还要结婚?我觉得婚前协议就是不信任对方。而且,就我那点财产,根本没有签署婚前协议的必要。”
我哈哈一笑: “看来贫穷最大的好处就是容易判断对方是否真的爱你。人富了,还得动脑筋想办法测试对方是爱自己的钱还是自己的人。”
也许,我亲眼看到的幸福婚姻很少,所以,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结婚很没意思。长大后,听到谁结婚了,我就很悲观:唉,又一个被套牢了。
所以,我理解有些地方的女孩在结婚时,为什么专门有哭泣这个仪式:因为很难确定眼前这个男人是否会永远对自己温柔。
可能是我对婚姻的悲观已经跌到了历史最低点,我才能以反弹起来的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婚姻。在我的婚姻正式生效的前一天晚上,我出奇地平静,没有丝毫地怀疑、犹豫------我甚至压根就没怎么想第二天要早起结婚这件事, 因为我在忙着写博客。那天构思了很多东西,如果不把脑子里的主意写出来,我根本没法睡觉。
这其实是我生活的常态: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看到、听到一些资讯后,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化成文字。
这种专注使我对其他很多事情都有些心不在焉-----包括对金钱。
很早就对钱看得淡,不是因为我不需要为钱而发愁,而是因为贫穷、疾病、甚至死亡逼我在小学的时候,就思考人生的意义。
营养不良使我经常晕倒在上学的路上,我总担心自己会夭折,觉得自己的生命非常有限,这种紧迫感使我在忙完繁重的农活后,依然坚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生命有限,我必须抓紧做点事情。
”一旦人学会了怎样去死,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就不会迷于名利之中,很多为此而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也许会让出空间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相约星期二》中的莫里教授给了我很大的教诲,在回答学生关于死亡的问题中,我觉得他的答案比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 更有教育意义。
我完全同意莫里的另一句话:“ 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的确,我越来越发现快乐的两大前题:一,不要和别人攀比,去掉虚荣心;二,不要期望别人对自己有多好。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也许正是这种轻松的态度,使我很容易就适应了美国的生活。文化冲突是存在的,但表面的我与内心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冲突,才是所有冲突的根源。“有其内,必形诸于外。”
所以, 苏格拉底才说,未经审查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睿智的莫里教授不仅审查了自己的人生,还在得了绝症后,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学生以及电视机前陌生的观众一起,审查死亡。就在他最后的几个月里,有数以百计的学生回到他的身边。他们来自波士顿,纽约,加州,伦敦和瑞士;来自公司的办公室和内地的学校。他们打电话,写信。他们千里迢迢地赶来,就为了一次探望,一句话,一个微笑。 “我一生中从未有过像你这样的老师,”他们异口同声他说。
坚持用理性的思考审查自己,审查社会,使得莫里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洒脱。曾经有有一次,一群黑人学生占领了布兰代斯校园里的福特教学楼,并打出了马尔科姆·艾克斯(美国黑人领袖)大学的横幅。福特教学楼设有化学实验室,校方担心那些激进分子会在地下室里制造炸弹。莫里心里比他们清楚。他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那就是人需要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价值。僵局持续了好几个星期,而且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这时莫里正好经过那幢大楼,里面有个示威者认出了这位他最喜欢的老师,于是大声喊他从窗口进去。
一个小时后,莫里带着一份示威者的要求从窗口爬了出来。他把这份要求送到了校长那里,形势得到了缓解。 莫里总是充当和平的使者。 在布兰代斯,他给学生们讲授社会心理学,心理疾病和健康以及小组疗程。
直到停止呼吸前,莫里都一直对社会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觉得人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关心别人,因为我们同样需要别人的关心,所以他对学生说:“在生命的起点,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需要别人活着,对不对?在生命的终点,当你像我现在这样时,你也需要别人活着,是吗?可还有个秘密: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
一面理性地思考,一面温柔地去爱,使莫里即便在病魔缠身的痛苦时候,还能谈笑风生。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
而他和学生谈到自己墓地的那一段,则给我感动,给我力量。
“我已经选好了墓地。”
在哪儿?
“离这儿不远,在山坡上,傍着一棵树,可以俯视到一个水池,非常宁静。一个思考的好地方。”
你准备在那儿思考?
“我准备在那儿死去。”
他笑出声来,我也笑了。
“你会去看我吗?”
看你?
“来和我说说话。安排在星期二。你总是星期二来。”
我们是星期二人。
“对,星期二人。你会去吗?”他的身体虚弱得真快。
“看着我,”他说。
我看着他。
“你会去我的墓地吗?告诉我你的问题?”
我的问题?
“是的。”
你会回答我吗?
“我会尽力的。我不是一直这么做的吗?”
我想象着他的墓地:在山坡上,俯视着一片水塘。人们把他安葬在九英尺见方的土地里,上面盖上泥土,树一块碑,也许就在几个星期后?也许就在几天后?我想象自己独自坐在那儿,双手抱膝,仰望着天空。
不一样了,我说,没法听见你的说话。
“哈,说话……”
他闭上眼睛笑了。
“知道吗?我死了以后,你说,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