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馋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部分中国学生到美国后很多方面都不得不慢慢调整。生活习惯且不说,就是吃,不知不觉中也得改变许多。从搭乘上飞往美国的飞机开始,我们就尝到了美国的饭:好端端一些类似面片的东西不知拌了些什么,真是怪怪的,很难吃;任何饮料都要加冰块,可乐、橙汁、牛奶,全都冰得让人难以下咽。到美国的开始半年我们经历了好多不习惯。这里的汉堡和国内的不一样,还没有北京的“百万庄园”汉堡可口,同样是肯德基、麦当劳的汉堡也全都变了味(其实应该说,它们到中国后调整了口味)。有一次我们参加一个室外的活动,主办人做了意大利面条,原来就是一些白水煮的意大利面条,醮上蕃茄酱,自己再配上点盐,如此而已。同去的一些中国学生尝了尝,都觉得很难吃,忍不住问主人有没有酱油、葱、味精等,几个人费了半天口舌,主人最后仍甚是不解得摇头说没有,唉,只好皱着眉头,一根一根地吃,全当是充饥吧。还有比萨饼、熏肠、三明治、面包等吃着都不习惯。不过一年以后,我们终于也能在地道的美国餐桌前吃饱了。比如就着一个煮熟的大土豆,自己用刀切开,拌些奶酪,再撒点盐和胡椒,间或吃一两片肉,这就算是一顿主食了,再来一小碟西红柿及生菜,醮些沙拉酱,最后来两小块饼干或蛋糕,算是甜点吧。还有如今我们也学会了喝饮料加冰块。

    美国人的食品做起来吃起来极简单,用不着自己精心配制,大部分是些速食品、半成品,比如各种各样的汤罐头、面罐头、水果罐头、方便米饭、土豆粉、面包、熏肉、炸好的速冻鸡块、鱼块以及蔬菜沙拉等,或煮或烤或生吃,似乎从来没有炒的菜,所以美国人家的厨房十分干净,他们的炉灶大都不靠窗,油烟机顶多抽些气味和蒸气。

    尽管渐渐习惯了这些纯粹的美国食品,尽管再也不会皱着眉头充饥了,然而,就是在美国自己做家常菜或者到中餐馆去吃自助,也仍然觉得不地道。这儿中餐馆的老板们为了迎合老美的口味,许多菜都做得变了味。据餐馆的中国师傅说,几乎所有的菜都用相同的且调了蜜糖的汤汁。还有美国人特别爱吃煎、炸食品,如春卷、锅贴、炸肉丸、炸虾、炸鸡翅,甚至炸蔬菜等等,中餐馆里绝大部分都是这类又油又腻又甜的东西,一些传统口味的菜几乎尝不着(或许在一些大城市的华人街餐馆里才能吃到吧)

   
    美国的商店里自然不会有榨菜、五香豆干等中国传统食品,蔬菜品种比起国内来也要少的多,因为很多蔬菜美国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吃。他们最常吃的只有屈指可数的一些:生菜、西红柿、青椒、芹菜、洋葱、蘑菇、花菜、土豆等,我们在国内常吃的油菜、冬瓜、蒜苗、韭菜、莲藕等都几乎不卖。虽说当地也有卖亚洲传统食品的商店,比如韩国店、越南店,但很多食品价格较贵,而且为了运输和储存方便一般很多是些干货和罐头,也有一些新鲜蔬菜,但或许是水土不同的原因,味道和国内的还是不一样。肉就更不必说了,美国的肉总是腥得很,而且炖出的肉汤也不够鲜。我们推测原因之一是美国人屠宰方法和国内不同。国内人们将动物屠宰后,一般要把动物的血控出,美国的肉禽类都不控血,所以总是湿乎乎、血乎乎的,虽然清理得很干净;原因二可能是在饲养方面有差别,美国的饲养现代化程度可能要高一些,使用含有激素的饲料可能也多。很多中国人在美国吃鸡肉时都有顾虑,这里的鸡肉一般都非常便宜,比如鸡腿常常是
0.9美元一磅(美国的计量单位大部分不使用公制,仍然使用一些英美国家传统的单位,如磅、盎斯、加仑等,一磅差不多0.9斤)。有些学生为了省钱常买鸡腿吃,但更多人因为害怕激素,只是偶尔吃一吃,以免发胖。美国的大胖子几乎随处可见,有一些体态变型得令人心惊:身体上的赘肉几乎全都集中在胸、腹、臀部和大腿处,整个体形两头窄小中间粗圆呈一硕大的梭体状。我们想这或许与他们常吃速食品、喜欢甜食、奶酪和炸鸡块有很大关系(当然,也有一些是基因的问题,体胖到行动不便,是值得同情的。)说到鸡,我十分想念我丈夫家里的鸡汤:他家的鸡总是在院子里放养一阵才炖汤,味道鲜美极了,所以无论如何美国的冻鸡是无法做出此味的。

    习惯归习惯,无奈也没法,在这里肉不是国内的肉味,菜不是国内的菜味,不过我们仍固执地精心做着自己熟悉的家常菜,红烧豆腐、清炒油菜、西红柿鸡蛋汤等。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思乡之情也一天天地浓,包括想念家里香喷喷的菜,心中口中总有几分痒痒的,仿佛小虫子似地缠着你不放,是啊,嘴馋啊。好多中国学生聚在一块谈到吃时都禁不住争先恐后描述自己家乡的名菜,一面又感慨在这里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出那个味,又想到家里哪儿哪儿的小吃一流,在这不可能吃得到,唉唉,又摇头又禁不住咽口水。看看各人嘴馋的样子也十分有趣。中国毕竟是个吃的大国,所谓“民以食为天”,大大小小的菜系就不知有多少呢。


    当然了,与其这样馋得慌,不如自己试着做一做,差不多每家都从国内带了菜谱,现学现做吧。一家人一次可能精心做一两个菜,如果几家人,就是一桌宴席了。于是我们几家好朋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选择在一个节假日里搞“
Pot Luck
。“Pot本意是瓦罐,“Luck意为幸运,就是说,人们把做好的食品放在瓦罐内,聚到一块,谁也不知道别人的罐子里做的是什么,等到开饭,揭开盖子,大家品尝后于是评出自己最爱吃的那一罐,此时,那罐子的主人将十分开心、得意。当然,人们平时搞“Pot Luck”并不真的用瓦罐,只是各家做一些菜或点心,在一起聚餐。我们常常十多个人端着菜陆续聚到其中一位朋友家,桌上顿时有了红烧鱼、油焖虾、溜肚片、糖醋排骨、香菇白菜、凉拌粉条,虎皮椒等十几个菜,还有小笼包或者烙饼等,全都是朋友们精心做的,满屋子菜香扑鼻、令人垂涎三尺。大家谈着天,喝着啤酒或可乐,品尝着这满桌鲜美的菜,一会有人说:“喂喂喂,这个菜是谁做的,太好吃了!”于是有人马上兴奋地应道:“是我做的。”其他人再附合着说“真不错”,“怎么做的,快快传授。”……不一会又有一番类似的评议,大家相互讨论着做菜的方法和经验,或者干脆把自己家的菜谱书推荐给大家。“Pot Luck” 最大的好处就是,任何一家人都不会过于破费过于劳累。试想,如果象国内传统的那样,一家请客做上这十几个菜,花很多钱不说,光是忙活就差不多得一天。我们这些学生都不并富有,平时也都比较忙,大家在一起说不上谁请谁,每家都出菜出力,既分享了“百家菜”,又感受到了友情的愉悦,当然也算暂且解馋了。


    不过,说实话,满桌丰盛的菜使我们暂且解馋之后,仍然赶不走那只令人心痒痒的小虫,夜深人静时,我和丈夫禁不住说,等到回国后一定要下馆子好好吃上一段时间。哈,其实,在那一刻,和我们一样的馋猫儿还有好多几对呢,计划的差不多都是同样的事
---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