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论黄桥决战及皖南事变
论黄桥决战及皖南事变
春秋中文网
发布: 2008-1
说起“皖南事变”,都说是因为惩罚“新四军”的黄桥决战。然而,搞笑的是,黄桥决战本身就是国军韩德勤部主动进攻新四军,结果反被新四军给击溃了,损失惨重。因此说,因为黄桥决战来惩罚新四军本身就是既不合法也不合理。于是又有些历史知识“深厚”的人,又往前考证,说韩德勤进攻新四军是因为新四军攻打友军何克谦部,抢占友军地盘。并因此大势宣扬,说新四军“不打日本鬼子,专抢友军地盘,专打友军”。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新四军又为什么要去打何克谦部?难道真的是如同某些人所说,是去为了“抢占地盘,发展自己”吗?对于这个问题,某些人讳莫如深,只是简单地说什么“当然,在此之前,还有些双方‘摩擦’的烂帐”一语避之。而我,却对新四军为什么要去打何克谦非常感兴趣,也对于新四军与国军之前的所谓“摩擦烂帐”感兴趣。而有些人明明对于这些事情清清楚楚,却刻意隐瞒,我个人觉得,就有些不道德的味道。而明明知道前因后果,还公然宣称新四军“专打友军”,就有些无耻了。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黄桥决战之所以发生,是新四军“北上”发展方针的结果。然而,新四军为什么要北上,是否就是某些人所说的是为了抢占地盘吗?现在让我们来找找新四军北上发展的原因。
(一)新四军为什么要北上?
1939年,新四军刚刚正式成立一年多,当时新四军所面临的形势是怎样的?“从全局看,新四军所处的战略态势仍然不利。 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以后,把7个师团和1个独立混成旅团部署在长江中游地区,武汉、南昌周围的一些主要城市相继被日军占领。尽管日本侵略军的主要意图是针对那些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但是,新四军主力驻扎在皖南,日军在南面对新四军构成了威胁。长江下游的苏浙皖地区,还有日本侵略军的4个师团又3个独立混成旅团,这也是一股威胁力量。 苏北敌后,国民党军队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指挥的约10万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排斥和迫害苏北地区的抗日力量。国民党军第三战区司令部也驻在新四军军部的南面。新四军主力的左右两侧也部署了许多国民党军队。新四军的活动区域实际上被限制在东起芜湖、宣城,西至青阳、大通之间地域,横宽约100公里,纵深约50公里。”(注:引自《新四军征战实录》,作者:蔡仁照 孙科佳)。这段话什么意思?实际上是说明了一个情况:新四军当时正处于国军和日军的包围圈的中心。为了跳出这一包围圈,新四军最终才作出了向北发展的方针。
有人说了,你这么说,不是心里有鬼吗?不正是说明新四军把国军也看作潜在的“敌军”吗?坦率地说,虽然当时国共两党已经达成了合作的协定,然而双方心里却依然对对方有所防备。这是历史事实。然而,新四军之所以作出向北发展的方针,却不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
新四军成立之时,国军对于参加新四军的游击队员的攻击暂时就不提了。我们从新四军成立之后开始说起。
新四军于1938年初集结以后,对于国军的作战还是多有配合的。然而,国军对于新四军又是如何呢?让我们来看看黄桥决战之前的一些事件吧:
1 1939年4月30日,发生博山血案;
2 1939年6月11日,发生深县血案;
3 1939年6月12日,发生平江血案;
4 1939年9月1日,发生鄂东血案;
5 1939年11月11日,发生确山血案。
其中确山血案是针对新四军的伤员和军属的大屠杀,共有200多名新四军的伤病员及新四军军属被杀害。这些事件,就是某些人嘴里的“摩擦烂帐”!这些事件究竟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切身处地想一想当时新四军的境况吧。前面是实力强大的日军,身后及左右是实力比自己强的面和心不和的“友军”。处于这种包围圈之下,任何人心里都会有点防备之心,更何况,当时友军已经在开始向自己开枪了!为此,新四军不得不考虑跳出这一包围圈了。综合衡量之后,采取了北上发展,跳到敌后地区发展的方针。而黄桥决战就是新四军北上发展的序幕。
然而,有人又要问了,北上发展,新四军为什么要攻打何克谦?
(二)新四军为什么选择了何克谦
新四军向北发展,就必须先找到落脚之处,建立根据地。陈毅等人所选择的对象就是黄桥的何克谦部。为什么要攻打何克谦部?这也是某些人不愿深究的地方。
让我们先来看看何克谦同志的事迹吧。前面引用《新四军征战实录》的原文中,有这么一段:“苏北敌后,国民党军队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指挥的约10万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排斥和迫害苏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这是有事实依据的。
何克谦“排斥和迫害苏北地区的抗日力量”可是不分国共的。
季恺,字寿慈,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月初三日出生于地主家庭,如皋县夏堡人。青年时代在北京平民大学攻读法律,曾亲聆李大钊教诲。民国15年(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后,参加国民党。后南归,在如皋发展国民党组织,迎接北伐军。民国16年任国民党如皋县特别委员会委员兼农工商部长。日军侵占如皋时,他组成如皋抗日自卫队第2 大队,并邀共产党人辅助。不久,被国民党南通常备第1 团何克谦缴械。
祝惟干(1903-1982),江苏省靖江市东兴镇旺稼村人。从无锡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无锡、靖江任教师,后任国民党靖江县政府督学及八区区长。1937年任上海青浦县金泽区区长。上海被日军占领后回靖江,自筹枪支,组建抗日自卫队,与日军及地方匪霸进行斗争。1938年1月,祝惟干组织成立了一支抗日武装——抗日自卫队。这支队伍共有100名队员,活跃于沿江的10多个乡,使得土匪、流氓和帮会不再像从前那样胡作非为,大为收敛。这支队伍也于1938年5月被何克谦部包围缴械。
陈玉生,泰兴县陈家庄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为谋生,30年代初到上海做工。1938年2月16日,在泰兴县常周乡龙王殿张之仙家的大院里,陈玉生宣布成立“抗日救亡大队”,并自荐任大队长。陈玉生即通过商借的方法,先后向泰兴的鹅湖、洋港、八井等近10个乡借得长、短枪100余支。抗日救亡大队成立以后,附近的年轻人慕名而至,几天时间,部队发展到200余人。1938年3月初,国民党南通专署保安司令袁国宝与何克谦联手,将这支抗日队伍诱骗至南通缴械。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刚刚将陈玉生队伍缴械的第二天,正好日本人入侵南通,缴械的人不战而逃,陈玉生得以重新组织起队伍。然而,当陈玉生1938年7月进攻日军,后撤到黄桥进行休整之时,再一次受到何克谦的围攻。
何克谦部以前的常驻地是南通,因此而得以在黄桥立足。
正是由于何克谦“排斥和迫害苏北地区的抗日力量”引起了公愤,陈毅等人才决定对何克谦部下手。由此引发了1940年10月上旬的黄桥决战,新四军陈粟等人,经六千余人,打败国民党数万的韩德勤部,占领了黄桥地区。
有人说了,新四军占领了黄桥,可是三个月后的1941年1月,却又被日本人出动日伪3000人攻占了黄桥,根本就没能守住。可是再想想,1941年1月还发生了什么事情?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没有做多少准备,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
也就是说,在1941年1月,新四军在江北受到日本人攻击,江南的总部却受到自己的“友军”的攻击,双面夹击的情况下,想守住黄桥真的是很困难。而两面同时受到“友军”与强敌攻击的形势,更加是让人生疑。
(三) 综述
皖南事变的事变的根源,是国共双方的互不信任、互相防备的结果。这种双方互不信任的根源,就是十年前的内战。
皖南事变的直接导火线是黄桥决战——然而黄桥决战之所以发生,并不能简单地用“新四军抢占‘友军’地盘”所能概括的。
一方面,国军实力强大,加上之前的敌对历史,因此对于新四军的态度是尽量能“溶共”,如果不能,则将他们赶向前线,与日本人拼消耗;而新四军的方面,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另一方面还要抗日,最后还要面对来自于自己友军的威胁,可是说是夹缝中求生存。
1939年这种情况达到了最高潮。国军先后多次袭击新四军,于1939年制造了确山惨案等等多次摩擦事件。并与日本人“一起”,组成了对于新四军主力的战略包围态势。为此,新四军作出了向北发展的策略。派出陈毅等人跳到江北发展,并消灭了当时激起民愤的何克谦部,占领了黄桥。
而何克谦所属的韩德勤部为此决心报复。1940年9月30日,韩德勤纠集了26个团共三万多兵力分三路进攻黄桥,结果招致惨败。
国民党内部及高层表面上不好说什么,心里却因此非常痛恨。由此坚决要求新四军北上。但是由于新四军内部及共产党高层彼此之间的认识不同,最后没能按照中央政府的命令在限期内过江。最终国军表面上是以“违抗军令”为由,实际上是因为黄桥决战而报复,于1941年1月顺势剿灭了新四军总部。
这就是皖南事变的前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