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听到、看到的都是英语,今天突然很想念汉语歌曲,就随便点击了韩红的。
韩红的女高音我是无法跟唱的,但这首歌太美了,所以就情不自禁地一口气唱了十几遍。
唱着,唱着,眼泪就流了出来----是悲喜交集的泪。
喜,是因为优美的歌词和旋律把我带到那个让世人向往的地方:“清晨我站在青青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那霞光、、、、、、”
悲,则是因为美丽的土地折射出人的丑陋。
在西藏问题上,为什么中西方总在你争我斗?
首先当然是因为政治。关于西藏牵扯到的政治纠纷,我不想多说,因为我对此知道得很少-----而且就我读到、听到的那点可怜的西藏知识,我至今无法确定到底哪家媒体说的是真相----因为作为“喉舌”的媒体,总是容易被政治的大脑所控制。被夹在两种报道中间的我,只好选择谁都不信。
但我想从心理的角度来谈谈西藏问题。
很多西方人,从未去过西藏,有些可能仅仅觉得西藏只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名词,为什么“没有调查,就本应没有发言权”的那些西方人,会非常“统一”地同情、支持西藏?
起因是因为一本书----《失去的地平线》。
英国作家詹姆士·希尔顿在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大约在60年前,几个英国人因为一次意外而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显然这里是藏区,四面雪山环绕,大峡谷的谷底有金矿,在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受到了极好的接待,在这里时间似乎失去了意义,他们觉得自己正处在东方文化的神秘核心。
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们知道在这里时间确实失去了意义,这里的人们惊人的长寿,在这里多种宗教并存,在一个喇嘛寺院中,他们见到了当地的精神领袖——一个活佛,在活佛的影响下,他们中的一些人被东方文化所折服,他们觉得世界已向他们展开了令人惊奇和敬畏的一面,在峡谷中人们活得逍遥自在,静静地享受阳光和雪山的赏赐,却对峡谷的黄金不屑一顾,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香格里拉居住着以藏民族为主的居民,他们的信仰和习俗各不相同,有儒教、道教、佛教等教派,但彼此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领域,在处理各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遵守着“适度”的美德,认为人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罪恶的,只有适度才是最完美的,香格里拉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种气候、多种地理兼容并存的地方。
从此,英语辞典里多了一个音译外来词———Shangri----La,一个与汉语中和世外桃源同义的英语名词。《不列颠文学家》辞典评价说,詹姆士·希尔顿及其《消失的地平线》的功绩之一,就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或许是根据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一个实际地名译出了———“香格里拉”这一奇异的名词。
香格里拉,这个人间乐园和世外桃源的代名词,以其梦幻般的语音色彩和虚无缥缈的神奇魅力,随着《消失的地平线》不胫而走,蜚声全球。
《失去的地平线》被搬上银幕后,获得了当年的哥伦比亚电影大奖。该片的主演感叹道:“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向往香格里拉。”
为什么一本书能在人文学上创造如此伟大的意义?
小说发表的时候(1933年),西方世界正处于“一战”的创伤恢复期,可是“二战”的烽烟又将燃起。身处饱受军备竞赛、经济危机与工业污染之苦的西方,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宁静和平古老的东方,寻求人类精神的安身立命之所。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带给人们一个永恒宁静的香格里拉,这个美丽的地方在中国藏区的神秘峡谷里,周围环绕着金字塔般的雪峰、“蓝色”的湖泊、宽阔的草甸,各种宗教的寺庙殿宇恢宏壮丽,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生活祥和安宁,香格里拉代表的不仅是一片风景,而是一种意境。
此后香格里拉就像一个奇幻的谜,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桃花源,吸引了无数人去寻找它。希尔顿曾经肯定地说,他的读者是不可能在现实中找到香格里拉的,因为它只存在于人们心中。然而这并没有让寻找的人们放弃。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寻访“香格里拉”的热潮。
这种热潮依然长江后浪推前浪,使得西方人一提起西藏,马上就想到香格里拉:遥远、神秘、美丽、圣洁、梦幻。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西方人觉得西藏也变成自己的了----即使有些人从未亲眼见过西藏,但西藏却早已成为其心灵的安慰与寄托。
《失去的地平线》让西方人觉得西藏应该是多种宗教并存,人民友好相处的理想世界,所以文革中中国政府对西藏庙宇的蹂躏,让西方人震惊、愤怒,从此中国政府被永远定格在了西藏的对立面。
冷战的历史、加上朝鲜、古巴等共产主义政权似乎都是独裁统治的现状,让西方人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很难信任世界上最大的共产主义政权。因此,不论中国政府给西藏花多少钱,出多少力,都不会讨西方的好----看看你把我们心目中圣洁的西藏搞成什么样子了?
我当然不支持藏独---这样我去西藏玩的时候,不用象Jeff一样可怜巴巴地等着中国大使馆给去西藏的签证-------万一遇到国庆等敏感时期,要去西藏,外国人说不定得彻底死心。
既然西藏在政治上归中国管辖,那中国就得好好地珍惜爱护西藏,保护好西藏的宗教与文化,避免工业文明对雪域高原的环境污染----不仅是为了西藏和中国,也为了全世界。
从中国古代的陶渊明所创造的桃花源,到莫尔笔下的理想社会乌托邦,再到现代作家希尔顿所创造的香格里拉,都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因此,从人类精神追求的角度,《失去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的所在地西藏,也就成了全人类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