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称谓有玄机

一无所长,唯余文墨,一息尚存,笔耕不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四九年后,大陆人与人之间的常见称谓几经变换,从最初的“同志”,到文革时的“师傅”,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的微妙变化。如今取而代之的是“老师”,这反映了当今“尊师重教”的风气浓了,老师的身份尊贵起来。但是听到此一称谓泛滥得满大街都是,不禁让人有点怀疑。细究之,发现被称为“师”的,多为“位尊而多金”者,这就难怪人们要“前倨后恭”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上人际称谓紧跟政治,富含势利,故而寿命不长。共产党初执政,互称“同志”透着亲热,衡量着与得势者的远近,也有“攀龙附凤”,楞往执政党身上贴靠之嫌。随着此起彼伏、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同志”中不断出现冷漠、翻脸、叛卖、敌对的人来,人们认识到“同志”并不可靠,关键时刻最需提防。于是政治立场模糊的“师傅”应运而生了。说他模糊,是因为他不分党派,不像“同志”必须“同心同德”。当然他也绝不是远离政治,“师傅”原为工人师傅的简称,工人在文革中被毛泽东定位为“领导阶级”,一度吃香得很,所以称“师傅”有高抬对方之意。工人毕竟是劳力者,一旦劳心者翻过身来,便只能被治于人。世事变幻,白云苍狗,往日的光环消失了,如今失业的、下岗的主力军非他们莫属。再称“师傅”便有贬低的意思了,闻者大不乐意。因此“先生”“女士”“小姐”“大哥”混称乱叫一阵之后,“老师”正式出台了。老师既包含尊敬,又套着近乎;既有文化品位,又有世俗等级;既抬高了别人,又提升了自己。中式思维的智慧在此展现得充分至极,其它语种还真找不出相应的词汇,令人叹为观止!这么神妙的称谓也要消亡吗?一定会的,君不见“同志”与“师傅”乎?当称谓用滥,变得名实不符,也就是他即将被人们抛弃的时候。

 

“老师”也会被人用滥吗?对此我毫不怀疑。“师”是有资格、有水平、有方法、有能力、有责任“诲人”者。反之,却不受人尊敬,相信每个人在自己的求学过程中都曾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偏有人鼓吹“一日之师,终身为父”,不管什么样的老师都要顶礼膜拜。这就和无论何等样的政治家都要被捧为我们的英明领袖一般不合理。否则哪来“误人子弟”一说?美国人深谙个中弊病,总统须经全民选举,又加任期限制。教师必得考试合格,才能取到执照,以后还要经常培训。

 

总被人追捧的结果,往往易于养出好为人师的毛病。一旦端出那个架势,便盛气凌人、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不懂装懂,在学术上会成为学阀,在官场会成为主子,在其它行业会成为各种名头的豪霸老大,出现古人指出的“人之患”。

 

其所以为患,首先在于由“师”而“君”是二而一,一而二,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古人把“君、亲、师”放在同等地位,就是认识到了其中的内在联系。毛泽东曾经拥有四个伟大的桂冠,他于领袖、统帅、舵手、导师中,独独中意“导师”,这不是说他老人家不愿当领袖,而是他早就看透了四者合一的实质,师即君。把这说成谦虚,如不是有意吹捧,那就是太不了解中国文化了。

 

其次在于有师必有生,师生之间的关系如同血缘家族。于是有亲传弟子、再传弟子,徒子徒孙,是没有穷尽的。时隔两千多年,孔子仍然被人奉为先师,不断有人以继承了他的衣钵为荣。恩师门生,代代传承,足以构成强大的势力,或为善一方,或为祸一国。历朝历代,绝不鲜见。黄埔生爱称蒋介石为“校长”,以显其嫡系身份、至亲关系,而蒋也喜“校长”头衔,则和毛泽东一样,都是深解此中三昧的高手。

 

最后还在于误人子弟。“君”中有“昏君”,“师”中也有“昏师”。有些以前不昏,被人抬得久了,不觉昏昏然起来。比如原本受人尊敬的某先生,老来不免胡涂,鼓吹要把孔子推向世界,落得晚节不保,遭致讥笑。如此老师教出的学生也紧跟着闹了一出跪拜叩首的把戏。由此看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确实一针见血,不得不防。

 

当然,老师还是要尊的,明师更要敬的。只是不要追捧过甚,不要乱认胡拜。以免培育出些奴性十足的“生”,养出些君临天下的“校长”“导师”来。对这个普通而又特殊的称谓,千万不可等闲视之!

 

不知当“老师”被用滥,人们闻而生厌的时候,又会推出什么新称谓。我只知道用不着操心,中式思维在这方面绝对不乏智慧。

 

 

 

 

 

 

 

大坐家 发表评论于
北兄所见极是。
北雁南归 发表评论于
中國人之間的稱謂實在可笑﹐‘先生’‘小姐’‘太太’這類稱呼本來實用且文雅﹐偏偏不流行﹐還將‘小姐’一詞用到歪門裡去﹐奈何﹗最令人哭笑不得的要數‘四類分子’稱呼幹部為‘同志’了。這些‘同志’應也不是不應也不是﹕你叫人家怎麼稱呼﹖‘同志’稱呼本神聖﹐但現在聽起來有異味。記得‘師傅’前面還加個‘老’字﹐對布店倌﹑小販﹑算命的一律如此稱呼﹐真不倫不類﹐令人噴飯。由此小事﹐可見中國人太虛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