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愚 ] 于:2009-07-16 02:19:59
有的朋友喜欢给自己的小婴儿看英语卡通片。还发明了一个词汇叫灌耳朵。这是一种想当然,而且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危害的教学方式。
(注:这里提到的卡通片,主要指那种带情节的卡通剧,像小乌龟学美语,不指机灵狗这种特别设计的教学碟)
这种想法的一个可能的思维误区,是将成人学英语的一些方法想当然的迁移到儿童这里。成人,如果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积累,能够做到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那么这种灌耳朵会起一定作用,但对于婴儿来说,这种灌耳朵基本是无效的。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科学家Patricia K. Kuhl有一个实验,让9个月大的婴儿看外语录像带(注,是那种自然的交谈,不是一个词,一个词的那种教学碟),结果表明,婴儿辨别外语语音的能力并没有提高。Kuhl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婴儿的外语学习需要情感互动。
链接出处
我的理解,婴儿学外语跟成人或者年龄更大的儿童有着很大的不同。成人可以通过理性的认知学习(可能因此影响了语音的掌握),而婴儿是用另外的脑区。这个脑区的神经回路可能与情感,动作等等纠结在一起,所以,婴儿需要依赖情感互动才能在杂乱的自然声中辨别出对其有意义的音素。
Kuhl还指出,即使年龄较大的学龄前的儿童,用电视节目学习母语和外语的效果也是很有限的。他们可以学到一些词汇,但是对音素的感知和语法掌握效果不大。(注:这里说的电视节目是指自然状态的电视节目,非专门为孩子设计的电视教学课程)
这个现象其实对于成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很多初学者,看电视剧学英语的效果就是掌握一些零星的词汇和短句而已。不过,成人看影碟有时候是出于娱乐的考虑,比如看《老友记》,《欲望的都市》等等。学外语可能是副产品,如果有些成人已经有了很好的语言基础,看碟相当于复习巩固,成果自当别论。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往往是外语的初学者,可能吸引他们学习的仅仅是娱乐了。
但是,这种娱乐也是一种低级的,副作用很大的娱乐。成人看碟还有字幕,儿童看碟只有听不懂的外语,吸引他们的可能只是画面里卡通人物的变形动作和夸张音效。这种学习,不仅对孩子的外语学习没有效果,反而会让孩子失去母语学习的良机。
华盛顿大学的另一位教授,Frederick Zimmerman也做过一项研究。他针对的是美国幼教市场上很流行的Brainy Baby和Baby Einstein这类幼教节目。
Zimmerman和同事访问了1000多名8到16个月的美国婴幼儿的父母,搜集了有关婴幼儿词汇量的信息以及他们观看幼教节目的频率。研究人员发现,许多幼教节目并没有其所标榜的巨大影响力。与那些没有观看幼教节目的同龄婴幼儿相比,如果每天花1个小时观看这些节目,婴幼儿所理解的词汇平均会少6至8个——这意味着他们的词汇量下降了17%。
研究小组日前在《儿科杂志》网络版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至于这些幼教节目为什么会使婴幼儿的词汇量下降,Zimmerman给出了自己的推测。他说,这很有可能性是这些录像节目只是简单地安抚婴幼儿,而没有教会他们任何有实质内容的知识。而在这段时间,那些没有观看幼教节目的婴幼儿则在从事阅读、与父母互动,或搭积木。
链接出处
我很赞成Zimmerman教授的推测。那些倾向于让孩子看碟的家长,很多是由于某些原因(工作忙,打麻将?)无法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阅读,交流,游戏的,这时,影碟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既然宣传上说了,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学英语,好,那就让孩子看吧。
这种影碟起了保姆的作用,孩子倒是乖乖的看了,但效果呢?
如果你给孩子看中文影碟,虽然这种方式孩子学到的语言也有限,但总比看英文影碟强得多。现在,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让孩子学到外语,反而连母语学习的时间都给剥夺了,这种害处是双重的,是加倍的。
如果孩子看这种碟的时间过长,那么,后果更加严重。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人员2007年发现,每天看电视超过2小时的5岁以下儿童易患行为疾病。
同年,新西兰学者发表研究报告说,儿童每天看2小时以上电视,在青春期出现注意力障碍的几率增加约40%。
这可能有两个原因:
其一,电视节目画面转换迅速,容易“过度刺激”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使他们觉得现实“没劲”;
其二,看电视占用了大量原本有利于培养注意力的活动时间,如阅读、运动、游戏等。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不要让2岁以下婴幼儿看电视,年龄稍大的儿童每天看电视也不要超过2小时。
链接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