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与非名校的讨论,似乎是定期在为人父母之间上演的肥皂剧。当自己孩子还很小时候,我只是个忠实观众。突然有那么一天,儿子的电脑桌面多了个SAT图标,“大学”再度成为生活的亮点。
首先翻看当年的肥皂剧,当初观赏的时候,似乎一集集都很完整;如今重新看,却不过是一篇篇零碎的记事。曾经了不得了的头条新闻,几乎都会被时间化为微风往事;得意或失意不会持续太久,快乐和无奈也是场风水轮流。
想起关于S和C的那几集,两个孩子从托儿所到高中都是同校同学,上大学了才分道扬镳。S是姑娘,读书比较认真,所有成绩都是大满贯,成功爬藤。C则秉承男孩天生的调皮,没能爬上藤,就近上州立大学去读书。
四年哐噹一下就过去了,C的大学路很顺利,主修生化的他,毕业后即被原校研究所以全额奖学金录取,一家子高高兴兴的回中国玩一大圈。女孩就比较坎坷,同样是主修生物,她自觉找工作的优势比不上满街的硕士博士,于是决定读研。可奇怪啊奇怪,申请了一堆学校,愣是没学校录取她;闹了大半天,拉关系、走后门,好不容易才让S和C再续同窗缘。想当然尔,S拿不到奖学金,某些人郁闷了好久。
两个孩子都去大学玩了一圈,然后回到家乡;差别是旅费,二十万和两万,头等舱和经济舱。旁观者很多,难免不少看笑话的;想当年S是万众瞩目,爸妈天天都挂着笑容(据说笑容比较刺眼,不少朋友被刺伤);而今风水转过来,小姑娘落马,大男孩则依旧是那个大男孩。
也许有人要说这是极端例子,不过我还是感慨啊,人生路这么长,笑到与哭都是一时,是不是看谁能笑到最后,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赢家?
一个拥有两个藤校儿子的妈妈看开了,“孩子都是给爹妈搞的,名校是有名校的好处,人家那块招牌也不是摆设而已。可是,做父母的要想得开,进名校和在社会上立足是两回事,和光宗耀祖更是两回事。别想太多,大家尽力就好。而且,藤校毕业又怎样?我现在就想抱孙子,半天没消没息,不知道在干什么!”笑得我岔气。
对啊,本人的爸妈都来自名牌大学,当了一辈子上班族。哈哈,将来我的孩子估计也会说:我爸妈书读的没比别人少,后来也就在政府部门混饭吃。
想起自己刚上大四时,有个刚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自杀了,一时间风雨不断, 原因是无法承受家里对他的期望。班上一个毒舌男评了这么句话:“父母的期望是什么呢?在学校必须是最会读书的状元郎,进入社会后又要是最会赚钱的印钞机。有可能吗?被陨石砸到的机率还高一点!”记载此评语的日记已经泛黄,但依然适用。
读书与赚大钱,在以前科举时代倒是很有关联;考上科举就有功名,有功名就可以当官,大官小官只要不是清官,大捞小捞都可以捞到鸡犬升天。然而时代在进步,科举都成一级古迹了,可这观念怎么好象变成遗传基因,代代相传了啊!
我好象也遗传到了,所幸儿子挺自觉,自我要求比他娘亲还高。“儿子,好好读书,将来上了好大学,学费再贵妈妈都帮你出。”(意既食宿自理)
“妈妈,什么叫‘好’大学?如果我想读商,我要读滑炖学院;如果我要读医,我应该要去月汉或铺斤思;如果我要读音乐,我应该去读猪力牙;如果……”
哎,儿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