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是身体的容器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身体是有形的,可见的,但人的精神却是无形的,不可见的。无怪人们常有“身体是精神的载体”的认识。其实,人的精神可以在身体的内、外、周围的每个地方,精神远比身体大。它不是盛装在身体里,而是它把身体盛装在它里面。它的无形,却使得它无处不在。身体的实在性被精神的空性支解粉碎了。太极拳的“无形无象全身透空”境界由此成为了一种可能。

   看见人们在练太极拳,我常常问自已,他们在做什么?其实我想要知道的是,此时此刻他们内心的存在状态是什么?身体的各部是否可以表现出精神的空性?

   “做”是身体上的一项功能,“是”是精神上的一项功能。练太极拳的人必须了解 “做”和“是”之间的区别。太极拳是经由一个“是”的决定而达致……一个人必须决定一个人想要“是”什么,而非一个人去“做”什么。“做”必须源自于“是”,而非其反面。大多数人的太极拳的锻炼,总是令身体去做些什么,人们之所以令它去做,都是由于想导致某种称之为“太极”状态的存在。而人人并不知道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达到。无奈,用“做”去达到“是”的状态的路是行不通的。人生同样类似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这里就不例举了。

    身体是人精神的存在状态的表现。唯有当你的“做”是由你精神的存在状态处流出,而非想创造它时,你才能稳居中道。每样存在的东西,都是由于你选择那样去做,你才会是那样。如果“静如山岳”是你的选择,那么无论你在做什么,你都可以更“是”它们。同样“静如山岳动如江河”动静一体的状态也可作为一种选择。不论定桩,还是行拳均可以是“静如山岳,动如江河”的状态。然而神奇之处,在于你越“是”什么,你所“做”的就会越完美地落入容许你更“是”那样的地方。迟早,“存在”将变成“形象”,它没有选择,因为那就是“存在”所变成的东西。所以实际上,没有你可做的事,而且做的越少越好。只……存在,道家“无为”的精神,也可以体现为;人是一个存在的人,而非一个做事的人。

   “存在的状态”是某种感觉,而非一个行动。然而,你能着手去感觉的某种感受,也就是说,你有权力去决定你要感觉如何,以及你现在的感觉如何。你能仅仅藉由选择而产生一种“存在的状态”,而且你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这样做。正如你无法“做”快乐一样,你只能“是”快乐,根据你所决定要“是”的。

    现在让我们观察一下自已: 没错,在人的一生的每一分钟,人的身体都在做些什么,而且,它是基于某个理由才去做事的。例如你坐着,因为你试图成就所谓舒适这件事;你站着,因为你试图更具所谓可动性这件事;你说话,因为你试图成就所谓被了解这件事;你倾听,因为你试图成就了解人这件事……..等等这些永远指向所谓“做”这件事,而穿越到所谓“是”这件事。

     另外,的确有一些事是你的身体做了,而非你有意叫它去做的。当你的身体做一件这类事时,它是自动而非有意去做的,身体的自动反应是你已然达到的一种存在状态的反映或宣告,而非你试想达到的一个境界。例如:当你大笑时,那是你已然达到的一种存在状态;称之为快乐、欢喜 ----- 或有的时候是紧张------的一个自动反应;当你哭泣时, 那是你已然达到的一种存在状态,称之为悲哀、伤心…… 或有的时候是快乐…… 的一个自动反应。

    因此,我们看到身体的“自动做事功能”和“有意的做事功能”这二种类型都是思想、感觉引发身体,号令身体去“做”它所在“做”的,“做”是达到“是”的唯一方法。戏台上出色的演员就是运用这种特点,令身体哭,令身体笑。身体不管人的经验是真,或只是个回忆,对身体而言都一样。世上大多数人都到处奔忙地做、做、做。并希望有一天能藉此方法而达到一种是的状态(快乐、平静、富足、开悟……),使得它不虚此“做”。不幸的是都是无用无效的。我们常常那样看我们的存在状态,想象它们是被我们的外在经验所引发或导致的。事实是, 每样存在的东西,都是由于你选择那样去做,你才会是那样。

   “是”是被选择的,而非被引发的。也许选择往往看起来像是被强迫的,但它们从来就不是。举个例子,让我们来试试一种存在状态,让我们选……平静。我们希望并选择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都体验自已身处一种平静的状态。如果我们能集中精神在那上面与它接触,我们将发现,我们的身体会自动地做事以帮助我们,并允许我们去体验那个“是”。接下去留驻状态的程度就看我们表现出的承诺和决心的程度了。

    对一个决意要平静的人-----世上没有一件事能阻止。我们全都以这种方式学过境由心转,它的不同凡响,并不在于你曾用过它,而是你不以为只要你想,你随时可以用它。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06b9b0100039e.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