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听到人们说:‘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走为上。’给人们的印象似乎是:《孙子
兵法》就是三十六计。许多人也确实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为了一谈。其实,凡熟读兵书、熟知三十六计的人都知道,三十六计中只有两句话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孙子兵法》,那就是三十六计第一套‘胜战计’中的第四计:‘以逸待劳’,和第六套‘败战计’中的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首先,从历史年代的角度来讲,《孙子兵法》远比三十六计诞生得久远。人们知道,《孙子兵法》是在三千多年前,具体来说,是在公元前春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五百多年,由伟大的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而三十六计,据说最早以
支言片语出现,则是在公元四百多年的南北朝时,所谓‘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
之后,经过元、明、清历代整理和传抄,最后在民国时才以书的形式出版问世。
第二,从内容来讲,《孙子兵法》是一部结构严密完整、理论性非常强的军事著作,它不仅阐述了战略思想,而且阐述了战术理论,它包括了进攻与防守、布
阵、作战、行军、侦察、宿营、等诸多方面,是一部系统地论述军事的理论著作。
而三十六计则侧重于战术,实际上,它充分体现并且具体化了《孙子兵法》的‘兵者,诡道也,’和‘兵以诈立’的军事原理,所谓‘兵不厌诈’。但请注意,‘兵不厌诈’一词并没有出现在《孙子兵法》中,也没有出现在三十六计之中。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虽然字数不足六千,确切地说,仅仅五千九百个字,
但却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闻名中外的经典军事著作,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以来,
此书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军事科学银河中一颗璀灿的星辰,成为人类军事科
学宝库中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是美国西点军校学生必读之书。此书不仅是军事上重
要的著作,而且,近年来,日本、南韩等国将此书推广运用于商场上。据说,西方
一些著名的商学院还将此书定为学生的必读之书。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孙武祖籍原本是陈国,在孙子出世
一百多年之前,陈国公子陈原,也就是孙武的祖先,从陈国搬迁到齐国。孙武原名
陈武,孙姓是齐国国君为表彰陈家战功卓著而赏赐的姓氏。孙子的名字体现了中国
古代传统的武德思想:所谓止戈为武,‘杀人安人,以战止战’。孙武曾是司马穰
苴的得意门生,后在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的数年间,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军事著作,
最后,在吴国,辅佐吴王成就了霸业,也成就了他自己的功业。
千百年来,《孙子兵法》一直是指导中国军事战略战术的经典著作,是历代
君主、国家领导人和将军们必读的军事著作。不仅如此, 《孙子兵法》深入民间,其中的名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将在外,‘君命有
所不受’等,至今依然脍炙人口。笔者以为, \' 置之死地而后生 \', 也取自《孙子兵法》, 出处于 \' 陷之死地然后生 \'.
《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战略思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贵胜不贵久’,‘君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不能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时
时为国家决策人敲响警钟。
虽然,《孙子兵法》诞生时,人类还处在冷兵器时代,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够克服孙武所论述过的绝涧、天牢、天罗、天井、天隙等险峻地形对军队所造
成的不利因素,但《孙子兵法》中的战术,如:\'并敌一向’,即: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以十击其一’,‘避实而击虚’,‘佯北勿从,锐卒勿击,饵兵勿食’等,对于已经进入原子武器时代的今天,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而《孙子兵法》中所说:‘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纵观历史,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无一不是如此。
三十六计共六套计策,主要的内容总共不过一百三十八个字,它集中地体
现了《孙子兵法》中‘兵以诈立、’‘凡战,以正合,以奇胜’的思想。其中包含了
《孙子兵法》之后的著名战例,如:第一套计策‘胜战计’中的第二计‘围魏救赵’,取自战国时期孙子的玄孙孙膑战庞涓的著名战例;又如:第二套计策‘敌战计’中的第二计‘暗渡陈仓’,则取自于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争天下时的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再如,第六套计策‘败战计’中的‘美人计,空城计,苦肉计,连环计’,则来自三国时代。
其实,三十六计并不神秘,它由许多成语组成。说来许多人或许不信:我
们经常在与三十六计打交道,只是我们不认识它们,没有意识到。首先,我们在读
书、看报时常见到它们,例如,第一套计策的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五计‘趁火
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又如,第五套计策‘并战计’中的‘偷梁换柱’、
‘指桑骂槐’。其次,我们在电视、电影上也常常听到它们,例如,在电视剧或电
影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对白:‘不要打草惊蛇,’‘打草惊蛇’正是第三套计
策‘攻战计’中的第十三计;又如:‘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欲擒故纵’、
‘擒贼擒王’,也属于第三套计策;此外,我们还听到‘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而这些正是第四套计策‘混战计’的内容。此外,我们在写文章和与人争执时,也常会用到它们,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当我们遭到别人诬陷时,我们往往会驳斥对方:‘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中生有!’而这里的‘无中生有’恰恰
是三十六计第二套计策第一计。不过,请读者注意:三十六计中的‘无中生有’的
意思与我们所说的无中生有完全不一样,三十六计中的‘无中生有’是说看似没有,
实际上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