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学生制定的:《新课五步走》 ...
1 升降记号有没有?(先看下曲子开头有无升降记号 一般很小的孩子跟他说下这是什么调就好了 讲多了 他也不理解)
2 表情记号有没有(让他看一下 这首曲子中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处理)
3 划拍唱 (用手划拍子 唱谱子 唱几遍把曲子大概顺下来再弹)
4 分手练(这个没什么说的 一般难点曲子分好段让他们练)
5 开始合 (一句一句合 或一行一行合 合好再连起来从头弹)
一般 学琴 不久的小孩 对新课都有恐惧感 依赖老师 给他一个一个讲 一个一个教 自从用这个方法后 小孩子渐渐有了自信 琴趣也越来越浓了。呵呵。。。
...
怎样才算正确读谱
在钢琴考级的评审标准中,“读谱”是否正确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内容,其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就好象在语文课上朗读一篇课文,如果字读错了好多,那么别人可能完全误解你的意思,也可能根本不理解你的意思,所以,我作为一位钢琴爱好者,想就读谱问题来谈谈个人看法,希望能对钢琴初学者有用。
(一)读谱从最基本的要求来说,就是要把音都弹对,当然,任何人也不会故意把音弹错,人人都在努力把音都弹对。那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把音弹错呢?这有各种情况。
(1)对谱号上的升、降记号,应贯穿全段或全曲的,弹着弹着就忘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巴赫二部创意曲第 9 首,学生普遍地忘了第四个降号,常常把降 D 弹成了原位,有时连第三个降号降 A 也忘了,这样就造成了很多读谱的错误。
(2)对每小节内的临时升降,还原记号,在这一节内要继续有效和发生作用这一基本原则经常忘掉,这种现象在高级别的考生中也很常见,这只能归结于粗心大意,因为这个原则是第一年学琴时已学到的事。
(3)对升高八度、降低八度的标示搞不清,尤其是加线一多,就更容易错,这就必须在开始时花些工夫。仔细认清楚并记清楚,以后就有经验了。
(4)谱中有时出现高、低音的谱号变换时,应仔细看清,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读谱中的节奏错误也很常见。
(1)时值长的音必须弹够拍子再往下弹,很多学生在二拍、三拍的长音时,没弹够时间就匆匆往下赶,造成节奏错误。
(2)每拍两个音、三个音、四个音等的基本节奏变化时掌握不稳,造成忽快忽慢。尤其是三连音掌握不均匀形成节奏不均匀,必须严加注意。
(3)休止符的时值准确是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经常忽略休止符也是节奏错误的突出表现方面。
(三)必须仔细看清谱面上标示的如强、弱、连、跳等表情、力度、触键的记号。许多学生以为把音弹对,拍子数对就正确了。这只是初步,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音或这些音是强还是弱的,是连的还是跳的、乐句是怎么划分的,怎么做渐强和渐弱的,在哪里分句或呼吸,这都是音乐语言和表情必不可少的部分。
(四)谱上还有很多表情、速度的术语,加上强弱、连跳等记号,我们要从中去感觉和分析这首乐曲的情绪和表现,速度和风格,这些术语和记号都是作曲家和编订者对我们的嘱咐和要求,我们要真正读懂这些要求并把它们都体现出来,就是找到了正确表达这首曲子的钥匙,这也正是读谱真正的正确与提高。
如何使孩子喜欢弹琴
继续向家长们推荐: 《如何使孩子喜欢弹琴》
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不喜欢弹琴,从家长认为 , 本来弹琴是一件即开发智力又很有趣的过程,可孩子却十分的不喜欢。学琴之初孩子还比较喜欢,可随着学习的深入兴趣就一点点减弱,很多学生就是由于极度的没兴趣而中断学琴的。目前孩子学琴的兴趣问题几乎困扰每一个学琴的家庭,绝大部分的家庭如果不是父母极力坚持,孩子早就中断学琴了。
兴趣是一种愿望,而实现愿望可以使人享受所带来的喜悦,而喜悦可以使人的注意力更集中。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有兴趣的做事情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方向。
相比之下人对于陌生的事物要比熟悉的事物有兴趣,人类天生就对陌生的事物有征服感,因为不熟悉而产生征服的欲望,所以有句话叫物以希为贵。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天天呼吸的空气,当空气质量没问题时,我们从来就没意识到空气的重要,当空气质量很差时,我们就会觉得清新的空气很珍贵。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很实际的问题,由于孩子天天弹琴,当对钢琴、弹法、家长辅导的方式等熟悉了之后,对弹琴的行为是不会有很大兴趣的,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行为。
有的孩子性格活跃,对陌生的事物有征服欲望,由于钢琴学习中可以不断的练习新的乐曲而产生兴趣, 表面上这类孩子是挺喜欢弹琴的,实际上钢琴的技术训练是很细腻的,要完整演奏一首乐曲不仅需要弹下来,还需要各种各样的要求。 而对于这类孩子,如果要求松懈,虽然容易有兴趣但没有技术能力,学到一定程度技术能力不够时就会停滞不前,学不下去。如果要求严格兴趣就淡漠。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对陌生的事物缺少征服感,就容易对任何 事情都兴趣寡然,学琴过程中要求严不严格都容易没有兴趣。
我觉得孩子不喜欢弹琴是很正常的,在学琴过程中,每天至少 45 分钟的练琴对于任何人都是很难忍耐的,对于成人来讲,我们能够耐心做事的原因大多不是兴趣,而是责任和利益,我们可能把做事当作是一种过程,我们更多的时关注于结果,就像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有收入,我们可以用这些收入去享受生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而对于工作本身只是实现兴趣的手段。可对于孩子来说弹琴不仅不会给其带来很大的利益,天天的练琴是很难坚持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曾经要求家长每周拿出孩子练琴时间的十四分之一,也就是 15-20 分钟来练琴,虽然绝大部分家长都没有坚持过一个月,但家长心里是明白的,学琴真的很不容易。
所以我们所期待的 以天然的兴趣来学琴的想法是很难实现的, 这也是许许多多孩子在学琴的过程中半途而废的主要原因。按我目前的教学经验和效果,孩子弹琴没兴趣没关系,我们是 可以训练弹琴的兴趣的。 而训练的办法就是对人的调整,在学琴的初期一切按能够产生兴趣的方式进行训练。我们知道兴趣的作用就是可以使人以很专著的状态做事,那么我们 就训练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从而达到同有兴趣一样的效果。这仅仅是开始,学生一般需要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进行技术训练和稳定,使其达到注意力集中的状态,并且在训练基本结束之后,就可进行音乐表现的训练。
当孩子能够以真实自然的情感表现音乐的时候,那种音乐给她带来的兴奋和刺激会使他为了再次寻求那种情绪而不断的努力,这种对结果追求的动力就是我们所寻求的兴趣。所以当某一学生在弹琴中找到音乐感时,我会告诉他:你已经入门了,你以后会学下去的。
注:真正的音乐不是演奏者故意的表现,也不是练习强弱就能实现的。音乐是一种语言,当你能够掌握这种语言并能够通过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时,你才能感觉到什么是音乐。你问那些感受到音乐的孩子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孩子大多会很兴奋得的告诉你:痛快、舒服、发泄。
这也许就是音乐真正神奇的地方。
练琴有很多重要的方法、总结起来有 5 条法则:
1 、开始时慢练。新曲子一般初学的琴童的视奏能力欠缺的关系、开始时必须慢练。慢练的作用在于大脑对谱面、手指和键盘等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分配各种注意力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出错率、把错音错指消灭在摇篮里。
2 、分段练。长曲子的弹奏非常累脑、也不便于记忆。把曲子分开来练达到化整为零的简化目的。
3 、难点单独重点练。这个很重要、因为曲子当中出现技术难的地方、如果不单独地重点练、不但造成整体节奏上的问题、而且时间一长、容易的地方就更加突出的熟练、难的地方却更加突出的生疏。
4 、分手练。有些曲子为了熟悉声部必须分手练、除此之外、分手练可以达到简化曲子的难度的目的。
5 、避免出错。新曲子的开始几遍一定要极力避免错音错指。这是因为最新鲜的记忆一旦出错、很容易造成导致混乱、造成习惯性的错误后很难改正。
掌握了以上 5 条法则就基本上可以避免乱弹琴的现象、可是为什么孩子乱弹琴的现象普遍出现呢?
如慢练、其实很少孩子能忍住慢练。一旦曲子某些部分弹熟后、就顺着把后面的东西也弹快、回到下一遍的练习就更快了。这是人工作的一种自然的节奏、很难察觉到的、孩子的天性更是顺着自己的性子弹。而且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即使察觉也难控制住不快练。所以孩子弹琴有不怕慢只怕快之说。其他的 4 条做不到也是这个原因。如难点单独重点练、人的惰性和烦躁情绪会加剧对难点的回避、造成恶性循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会造成一发而不能收之。从而导致对曲子的厌烦而练不下去。
可见好的练琴方法和习惯的建立、对于自控能力差的小孩子是一件尤其困难的工作。而且好的练琴方法和习惯的建立却和消灭错指错音一样、必须在孩子学琴的初期消灭各种不良的练琴习惯、一旦坏的习惯养成、很难再改了。这又增加了这项工作的难度。
这个工作初看起来好象只是家长的事、而且实际上一般老师也交给家长去做、认为这是家长的工作。可其实是钢琴老师的事。很遗憾一般钢琴老师对此很不重视。个人认为这是钢琴教学的一大误区和盲点。
说这是钢琴老师的事是因为这里有很多技术问题不是陪练家长能明白的。如新曲子如何读谱、注意力如何分配、如何发现技术上的难点等、都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具体指导,家长无法胜任的。很多老师回课时只注意检查孩子的手型和曲子完成的情况、却忽视检查了为什么曲子完成不好的根本原因 —— 正确的练琴方法。
这也许会让老师或家长感觉孩子起步慢、但给一大筐鱼还不如教会孩子如何钓鱼。好的练琴方法和习惯、孩子终身受用。
由于好的练琴方法和习惯的建立的艰巨性、好老师不但应该手把手教会孩子这种方法、并且通过回课时检查的方式进行长期不懈的监督、也许要从学琴一开始监督半年或更长的时间。而且一旦有小孩子乱弹琴的苗头、及时加以纠正再通过回课时检查督促孩子巩固正确的练琴方法、最终达到一个习惯的养成。同时老师要与家长沟通、交代这次作业的练琴方法上注意事项、要求家长在陪练时提醒或监督孩子用正确的练琴方法。很遗憾、现实中很少有老师做到这一点。这是因为老师在教学观念上对正确的练琴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之外、长期监督也很累人。
其实正确的练琴方法 / 习惯的建立的重要性不亚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更不亚于手型的强调。孩子学琴最困难的就是坚持。钢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技术活、学琴孩子的绝大多数时间在于练习这种技术、乱弹琴的低效率造成了孩子学琴进步的障碍、不但使得孩子失去了学琴的成就感导致畏难情绪、而且往往是乱弹琴的恶习带来的烦躁导致孩子厌学情绪。
正确的练琴方法:
1 . 慢速训练:没经过调整的学生大多心态浮躁,一上琴就想弹出完整的乐曲,恰恰这种心态会成为学习的障碍,心态急躁弹琴就不细心,就容易出现错误;急躁容易在弹琴时肌肉紧张,使弹琴的动作不自然,造成肌肉僵硬,反而弹不出快的速度;急躁心态就不静,就很难形成弹琴的良好状态。所以在初学弹琴时,首先注意的就是慢速的问题,是学琴的基础。另外在学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容易出现浮躁的现象,自认为已经具有一定的程度了,人就容易变得轻浮,这时的主要特点也是慢不下来,慢速练习应该一直贯穿学琴的始终。只不过随着程度的提高,用于慢速练习的时间可以减少。慢速练习是形成弹琴状态的基础,学生出问题的大部分原因就在于没有慢速练习。
2 .大声数拍子:慢速练习有一个弱点就是速度慢下来的同时,学生容易没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昏昏欲睡,那么大声、兴奋的数拍子可以避免以上的问题发生。同时由于节奏在学琴初期比较难掌握,不象音符和指法那么直观,经常是节奏错了也不知道。而数拍子可以使学生达到节奏基本上不错,而且数拍子可以有效的控制学生的情绪状态。慢速和数拍子就象是空调器一样,用来调节学生练琴时的情绪状态,过于兴奋就用慢速来调节;过于懒散就用大声数拍来调节。
3 、 综合演奏能力:动作标准的训练会使学生在弹琴时具有一定的技术痕迹,会对自如的音乐表现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音乐感训练时一定要放弃所有的技术动作,一切以音乐为目的,手臂的动作仅仅是音乐表现的一种手段,不能成为障碍。这时学生会根据音乐的需要自由的加入一些手臂、手腕的协调动作。并开始把演奏乐曲当作是一种自由的情绪发泄。在余下的事情就是等待真正的、无法形容的音乐来打动她。 通过以上的训练过程可以看到,技术只是阶段性的需要,当学生学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抛开技术痕迹,否则就会影响弹琴。既然如此,不练技术行不行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某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见到几个人气喘吁吁的抬着一艘大船在马路上走,很感奇怪就问其原因,这些人回答:行路时遇见一条大河,正愁过不去,见此大船,载我们过河。为感激此船载我们的恩德,我们决定抬着它一起走。
以上的故事说明一个事情,技术就是那条船,没有船就过不了河,可过了河丢不下船就会影响行路。技术就是这个道理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科学安排辅导练琴2008-12-23 15:22:46
许多家长朋友在决定让孩子学琴之后就会有些疑问:让孩子几岁开始学琴?从哪些教材入手?在实际的辅导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安排多长的练习时间合适?采用哪些方法有效?而且还会碰到具体的困难:手型不好怎么办?记不住升降号怎么办?孩子为何不听话?等等等等。
事非经过不知难!十分理解家长们的苦衷!论坛中许多朋友经常发来求助帖子,老师们、有经验的家长们,学友们,都曾热心地提供了大量信息,其中的一些提法流传甚广,比方“5—6岁是开始学琴的最佳年龄”、“分手练”、“用脑子练琴”、“胡萝卜夹大棒”等等。一些家长朋友在得到这些信息后如获至宝,迫切地应用到辅导孩子的过程中,与此同时,也把这些提法继续传播与网友分享,对此,本人不免心存忧虑:这些提法,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吗?
如果能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所了解,再结合自己孩子的客观差异性,从而安排对孩子学琴的具体辅导,是否会更合理、科学、有效呢?结合一些具体现象,本人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儿童对音乐的认知首先来自对感官直接刺激的反应与分手练。
儿童对音乐的认知首先来自感官接受的直接刺激。本人认为,备受推崇的“分手练”起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儿童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1.视觉:分层面的刺激不利于孩子从对整个谱表的直观观察(图型)判断音乐走向。如果养成了先分后合的习惯,势必会影响今后的视奏能力。
2.听觉:分声部的刺激不利于孩子从对整体的音响效果的感受上了解音乐。如果总是先弹右手,而右手一般是旋律声部,那孩子就会养成重视听旋律的习惯而忽视整体的和声感受。
3.触觉:不管你愿不愿意,孩子总是喜欢重复简单的、熟悉的、顺手的动作,而这是造成双手机能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大脑皮层是划分功能区的,分先后的、分主次的刺激这些不同的区域,对大脑的均衡发展会有什么影响么?
那么,是不是一定不能分手练呢?当然不是,分手练毕竟是一种很有效的练习方法,我只是强调:尽量不要分手练——非分手不可才能解决问题再分手——不能形成习惯!有人让孩子从小汤1的《老麦克唐纳》就开始分手练,这真是叫人匪夷所思。
二.智力发育与何时开始学琴。
匈牙利钢琴家费尔德斯说:正式的钢琴学习不可以开始得太早。
我在上一篇日志中谈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是一些具体参数,这里再概括一下我从心理发育方面的理解:
1.在心理上有时间和空间划分能力:对方向和型状能指认和区别。能从时间上划分,比方将一拍分为两个或多个单位。
2.有意注意能力开始发育: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对某些对象进行指向和集中。注意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选择性。比方对看谱或做弹琴动作能持续一定时间。
3.具有初步的抽象能力:比方有了“数”的概念和对数的指认区别能力。
4.出现有意记忆能力:一般要在4岁以后,对认知结果才有保持、储存、提取能力。
儿童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本人认为,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孩子学琴不必开始太早。比方说:如果孩子还不区分左右,你就要用“这边儿、那边儿”来说明,如果孩子对数没有概念,你就要指出“这个,那个”来解释,如果孩子还无法比划型状,你就要用“这样、那样”来描述,最要命的是,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家长辅导,孩子记不住,你就要不厌其烦地重复,无论从时间、精力、花费角度考虑,你的成本都比别人高了。
三.记忆能力与一些相关问题。
记忆能力可划分为: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等。孩子的记忆能力总是从前一项向后一项发展。
从《小汤》这套教材我们可以看出,在内容上,图画说明逐步减少而文字说明逐渐增多,就是这个道理。
提高能力的过程就是增强记忆的过程。涉及具体的辅导事项,举例如下:如果手型不规范:要多用动作示范少用语言说教。因为孩子刚学弹琴时对型状等形象记忆能力稍强。如果忘记调号:多加提醒少指责。孩子的有意记忆能力还不强。教材的选择:只有干巴巴乐谱的教材稍晚再用,比方《拜厄》《哈农》。
四.思维发展与用脑子弹琴。
从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形象思维早于逻辑思维、经验思维早于理论思维、直觉思维早于分析思维、常规思维早于创造思维。
“用脑子弹琴”提倡的是,在弹琴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发现并运用规律,这十分应该,但对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记忆、分类、概括、总结、改组能力不强或根本没有的情况下,让他们用脑子弹琴倒不如更注重用手和用耳朵弹琴。用脑子弹琴对再大些的孩子提出才更合适。
五.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心理杜绝失败的家庭说教。
现将一些容易出现的家庭说教对孩子的心理作用分析如下(其中当然也包括本人曾经犯过的错误):
1.“我虽然不懂音乐但你也甭想蒙我!”——父母都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他们对你的权威绝对服从和信赖,连爸爸妈妈都不懂,我有了问题谁帮我解决呢?从此,孩子有了畏难情绪。
2.“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钱,风里来雨里去接送你学琴,你还是不用功!”
——孩子的道德感还没有形成,他们根本不懂得感恩,他们会认为:我怎么做你都不会满意。
3.“练琴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陪伴他们,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尊重。
4.“别以为你弹得很好了,谁谁谁就比你还好,要谦虚!懂吗?”——自信是从鼓励中得来的。孩子会以为:原来我还是个笨蛋!
5.“时间还没到,再来一遍!”——原来练琴是计时的,早知道我拖延一下好了。
6.“还是这里错!你没长记性!”——他还真就没长好记性。
7.“还是不够完美!”——但是,他进步了吗?哪怕很小。
8.“又走神儿了,是不是惦记动画片呢?今天你就死了心吧,不许看!”——冤枉!我不是故意走神儿的。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那么一会儿啊。
... ...
事非经过不知难!十分理解家长们的苦衷!论坛中许多朋友经常发来求助帖子,老师们、有经验的家长们,学友们,都曾热心地提供了大量信息,其中的一些提法流传甚广,比方“5—6岁是开始学琴的最佳年龄”、“分手练”、“用脑子练琴”、“胡萝卜夹大棒”等等。一些家长朋友在得到这些信息后如获至宝,迫切地应用到辅导孩子的过程中,与此同时,也把这些提法继续传播与网友分享,对此,本人不免心存忧虑:这些提法,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吗?
如果能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所了解,再结合自己孩子的客观差异性,从而安排对孩子学琴的具体辅导,是否会更合理、科学、有效呢?结合一些具体现象,本人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儿童对音乐的认知首先来自对感官直接刺激的反应与分手练。
儿童对音乐的认知首先来自感官接受的直接刺激。本人认为,备受推崇的“分手练”起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儿童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1.视觉:分层面的刺激不利于孩子从对整个谱表的直观观察(图型)判断音乐走向。如果养成了先分后合的习惯,势必会影响今后的视奏能力。
2.听觉:分声部的刺激不利于孩子从对整体的音响效果的感受上了解音乐。如果总是先弹右手,而右手一般是旋律声部,那孩子就会养成重视听旋律的习惯而忽视整体的和声感受。
3.触觉:不管你愿不愿意,孩子总是喜欢重复简单的、熟悉的、顺手的动作,而这是造成双手机能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大脑皮层是划分功能区的,分先后的、分主次的刺激这些不同的区域,对大脑的均衡发展会有什么影响么?
那么,是不是一定不能分手练呢?当然不是,分手练毕竟是一种很有效的练习方法,我只是强调:尽量不要分手练——非分手不可才能解决问题再分手——不能形成习惯!有人让孩子从小汤1的《老麦克唐纳》就开始分手练,这真是叫人匪夷所思。
二.智力发育与何时开始学琴。
匈牙利钢琴家费尔德斯说:正式的钢琴学习不可以开始得太早。
我在上一篇日志中谈了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是一些具体参数,这里再概括一下我从心理发育方面的理解:
1.在心理上有时间和空间划分能力:对方向和型状能指认和区别。能从时间上划分,比方将一拍分为两个或多个单位。
2.有意注意能力开始发育:有一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对某些对象进行指向和集中。注意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选择性。比方对看谱或做弹琴动作能持续一定时间。
3.具有初步的抽象能力:比方有了“数”的概念和对数的指认区别能力。
4.出现有意记忆能力:一般要在4岁以后,对认知结果才有保持、储存、提取能力。
儿童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本人认为,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孩子学琴不必开始太早。比方说:如果孩子还不区分左右,你就要用“这边儿、那边儿”来说明,如果孩子对数没有概念,你就要指出“这个,那个”来解释,如果孩子还无法比划型状,你就要用“这样、那样”来描述,最要命的是,无论是老师教还是家长辅导,孩子记不住,你就要不厌其烦地重复,无论从时间、精力、花费角度考虑,你的成本都比别人高了。
三.记忆能力与一些相关问题。
记忆能力可划分为: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等。孩子的记忆能力总是从前一项向后一项发展。
从《小汤》这套教材我们可以看出,在内容上,图画说明逐步减少而文字说明逐渐增多,就是这个道理。
提高能力的过程就是增强记忆的过程。涉及具体的辅导事项,举例如下:如果手型不规范:要多用动作示范少用语言说教。因为孩子刚学弹琴时对型状等形象记忆能力稍强。如果忘记调号:多加提醒少指责。孩子的有意记忆能力还不强。教材的选择:只有干巴巴乐谱的教材稍晚再用,比方《拜厄》《哈农》。
四.思维发展与用脑子弹琴。
从思维发展的规律来看,形象思维早于逻辑思维、经验思维早于理论思维、直觉思维早于分析思维、常规思维早于创造思维。
“用脑子弹琴”提倡的是,在弹琴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发现并运用规律,这十分应该,但对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记忆、分类、概括、总结、改组能力不强或根本没有的情况下,让他们用脑子弹琴倒不如更注重用手和用耳朵弹琴。用脑子弹琴对再大些的孩子提出才更合适。
五.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心理杜绝失败的家庭说教。
现将一些容易出现的家庭说教对孩子的心理作用分析如下(其中当然也包括本人曾经犯过的错误):
1.“我虽然不懂音乐但你也甭想蒙我!”——父母都是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他们对你的权威绝对服从和信赖,连爸爸妈妈都不懂,我有了问题谁帮我解决呢?从此,孩子有了畏难情绪。
2.“爸爸、妈妈辛辛苦苦挣钱,风里来雨里去接送你学琴,你还是不用功!”
——孩子的道德感还没有形成,他们根本不懂得感恩,他们会认为:我怎么做你都不会满意。
3.“练琴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陪伴他们,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尊重。
4.“别以为你弹得很好了,谁谁谁就比你还好,要谦虚!懂吗?”——自信是从鼓励中得来的。孩子会以为:原来我还是个笨蛋!
5.“时间还没到,再来一遍!”——原来练琴是计时的,早知道我拖延一下好了。
6.“还是这里错!你没长记性!”——他还真就没长好记性。
7.“还是不够完美!”——但是,他进步了吗?哪怕很小。
8.“又走神儿了,是不是惦记动画片呢?今天你就死了心吧,不许看!”——冤枉!我不是故意走神儿的。孩子的注意力只能集中那么一会儿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