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朋友们的鼓励!我的评论是泛泛而谈,抛砖引玉。:)
喜欢这篇小说,觉得有很多话题可以讨论。:)
先谈谈海藻。我觉得,象海藻这样的女人,或者人云亦云叫她们“二奶”,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其实是古今中外都有。别管为了什么目的,为男人不要名份,甘心依附与其身的比比皆是。为什么她们要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女性心理直接和她在社会的地位有关。纵观人类发展史,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除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男性在社会中还是持主导地位的。男女的不同生理条件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女性的依赖心理还是强于男性的。所以,许多人对于象海藻这样的女性的同情和理解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科技的发达,男女之间的差异渐渐变小,女性的地位就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独立了。在“男女各顶半边天”的时代,任何一方,不管男女,不去努力工作,完全依赖另一方的经济支撑而生存,都会成为社会道德谴责的对象,也是名副其实的Trouble maker。我倒是觉得《蜗居》并没有歌颂和鼓励做“二奶”不劳而获的意思。相反,这篇小说是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构思中,让大家再好好思索和体会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 - 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勤奋工作,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如努力以求则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由和快乐。
我支持对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的谴责,但是觉得有些对海藻和作者六六的评论太尖刻,太钻牛角尖了,不够理智。这样的评论只能说是对小说以及作者原意的歪曲和误解。
小声音提到的问题其实是有代表性的。我相信,许多在上海的外地人一定会对海萍的经历和她说的那些话有共鸣。
我想,大部分象海萍这样大学毕业,自己到上海或者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去找工作的人都是非常辛苦的。象买房这样的大事,更是他们难以重负的。除非家里有门路,有关系帮助他们。上海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生活是不尽相同的。上海人排外是非常有名的。我自己十几年前在上海办事,短短几天也有些体会。比如说问路这件小事 - 我专门找了看起来面善的老太太问路,她一听我不说上海话,利马随便往身后一指,把我打发走就好了。后来在银行和其他地方办事,因为我是外地人,工作人员都爱搭不理的,态度很差的。也许现在情况会有好转,我还没有机会再去上海,就不得而知了。
我对在上海的外地人的生活不太了解。但对“北漂”的一些年轻人还是略有所知的。他们也是大学毕业就独自到北京去闯的。他们大多跟海萍差不多,工作的性质和自己的专业不是很对得上,但有一份工作和收入就足以让他们再努力下去。他们居住的环境可以说是简陋的。能在离公司比较近的地方租到一小间房子已经很幸运了,不然每天上班下班人山人海去挤来挤去做公交和地铁也挺痛苦的。四合院里的公用旱厕所,屋外大伙都要抢着用的唯一的自来水龙头,冬天四处漏风的窗户,等等,这些都可以忍受;如果更加走运的话,还能找到别人一起同租这间仅仅三,四十平米的房间,这样房租费就可以一人一半儿了。
虽然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多大,但“北漂”的女孩子里像貌和外形可人的,运气又好的,可能会找到好一点的工作;然而像貌平平,专业又比较冷门的,就业机会就更少了,于是她们做推销,做导购等等这样根本不需要大学毕业就可以胜任的工作。这样委曲求生存的女孩子的困难不言自明,而那些运气好女孩子也有很大的压力,她们把每个月的工资多半用来做头发,买化妆品和衣服,这样她们在公司里才能保持优美的形象而不被淘汰。没有父母和亲人的安慰和照顾,她们的生活是不踏实的。为这份独立付出了多少代价,只有自己知道。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
象海萍所说的她那些本地的同事,先不说找工作的时候困难就比外地人少多了,自己家人都在周围,门路多;就光说这房子的问题吧,自己父母给准备一套,配偶的父母再给准备一套,房子根本就不是问题;可那些外地人人呢,哪有这样的条件阿。
俯首暗想,我们这些海外游子,何尝又不是背井离乡漂流寻觅的人群中的一员呢?我们的生活和有些想法不也与小说中描写的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么?
《蜗居》真的是很现实的一部小说。
最近太忙,只好先写这些,可能会有词不达意之处,请多包涵。以后再找时间和大伙一起讨论。^^
喜欢这篇小说,觉得有很多话题可以讨论。:)
先谈谈海藻。我觉得,象海藻这样的女人,或者人云亦云叫她们“二奶”,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其实是古今中外都有。别管为了什么目的,为男人不要名份,甘心依附与其身的比比皆是。为什么她们要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我觉得女性心理直接和她在社会的地位有关。纵观人类发展史,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除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男性在社会中还是持主导地位的。男女的不同生理条件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女性的依赖心理还是强于男性的。所以,许多人对于象海藻这样的女性的同情和理解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科技的发达,男女之间的差异渐渐变小,女性的地位就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独立了。在“男女各顶半边天”的时代,任何一方,不管男女,不去努力工作,完全依赖另一方的经济支撑而生存,都会成为社会道德谴责的对象,也是名副其实的Trouble maker。我倒是觉得《蜗居》并没有歌颂和鼓励做“二奶”不劳而获的意思。相反,这篇小说是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故事情节的构思中,让大家再好好思索和体会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 - 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勤奋工作,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如努力以求则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由和快乐。
我支持对投机取巧和不劳而获的谴责,但是觉得有些对海藻和作者六六的评论太尖刻,太钻牛角尖了,不够理智。这样的评论只能说是对小说以及作者原意的歪曲和误解。
小声音提到的问题其实是有代表性的。我相信,许多在上海的外地人一定会对海萍的经历和她说的那些话有共鸣。
我想,大部分象海萍这样大学毕业,自己到上海或者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去找工作的人都是非常辛苦的。象买房这样的大事,更是他们难以重负的。除非家里有门路,有关系帮助他们。上海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生活是不尽相同的。上海人排外是非常有名的。我自己十几年前在上海办事,短短几天也有些体会。比如说问路这件小事 - 我专门找了看起来面善的老太太问路,她一听我不说上海话,利马随便往身后一指,把我打发走就好了。后来在银行和其他地方办事,因为我是外地人,工作人员都爱搭不理的,态度很差的。也许现在情况会有好转,我还没有机会再去上海,就不得而知了。
我对在上海的外地人的生活不太了解。但对“北漂”的一些年轻人还是略有所知的。他们也是大学毕业就独自到北京去闯的。他们大多跟海萍差不多,工作的性质和自己的专业不是很对得上,但有一份工作和收入就足以让他们再努力下去。他们居住的环境可以说是简陋的。能在离公司比较近的地方租到一小间房子已经很幸运了,不然每天上班下班人山人海去挤来挤去做公交和地铁也挺痛苦的。四合院里的公用旱厕所,屋外大伙都要抢着用的唯一的自来水龙头,冬天四处漏风的窗户,等等,这些都可以忍受;如果更加走运的话,还能找到别人一起同租这间仅仅三,四十平米的房间,这样房租费就可以一人一半儿了。
虽然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多大,但“北漂”的女孩子里像貌和外形可人的,运气又好的,可能会找到好一点的工作;然而像貌平平,专业又比较冷门的,就业机会就更少了,于是她们做推销,做导购等等这样根本不需要大学毕业就可以胜任的工作。这样委曲求生存的女孩子的困难不言自明,而那些运气好女孩子也有很大的压力,她们把每个月的工资多半用来做头发,买化妆品和衣服,这样她们在公司里才能保持优美的形象而不被淘汰。没有父母和亲人的安慰和照顾,她们的生活是不踏实的。为这份独立付出了多少代价,只有自己知道。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
象海萍所说的她那些本地的同事,先不说找工作的时候困难就比外地人少多了,自己家人都在周围,门路多;就光说这房子的问题吧,自己父母给准备一套,配偶的父母再给准备一套,房子根本就不是问题;可那些外地人人呢,哪有这样的条件阿。
俯首暗想,我们这些海外游子,何尝又不是背井离乡漂流寻觅的人群中的一员呢?我们的生活和有些想法不也与小说中描写的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么?
《蜗居》真的是很现实的一部小说。
最近太忙,只好先写这些,可能会有词不达意之处,请多包涵。以后再找时间和大伙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