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救燕服戎----《简要东周列国故事》(33)

    “春秋五霸”各有其道,齐桓公是抱住尊王室、行仁义的大旗来号召诸侯的,在他所做的仁义中,最大的一次行动应该是救燕国服山戎这一件事。

    在正式说及齐桓公救燕伐戎之前,先补说一下他伐卫的事:公元前675年,也就是周惠王十一年时期,齐桓公收复了徐国后在幽地招会宋、鲁、陈、郑四国,周惠王因当初卫惠公朔(害死哥哥急子人)曾经帮助颓篡位,所以对卫国一直怀恨在心,现在见齐国出来尊奉自己,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封他为方伯(诸侯头子),有向诸侯用兵的权力,然后就命令他去征伐卫国。齐桓公得令后,就领兵朝卫国进发,当时卫惠公已死,他的儿子继位为卫懿公,卫懿公见齐兵来犯,不自量力出城应战,一下子就大败而归,齐桓公直抵卫都城下宣读王命,卫懿公推卸责任是先君所为于己无关,为了求得桓公的原宥,就让自己的长子开方到齐国当人质,又赠送了5车的礼物。开方为了取悦齐桓公,就透露说卫懿公有一个极其美丽的小女儿,让他娶为妾。桓公好色,就向卫懿公下聘,卫懿公不敢辞就把小女嫁给桓公,以前卫惠公已经有女儿嫁给他,现在又娶卫惠公的孙女,为了区别,就分别称为大卫姬和小卫姬,姑侄(女)俩都得到桓公的宠爱。有了上面这些因素,桓公也就退兵了,他伐卫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引起了后人的非议。

    补充陈述了齐桓公伐卫一事之后,就要来述说主题了,这是齐桓公在位期间所做的一件大事。

    却说齐桓公一心想成就霸业,他采取的策略是尊周王、行仁义,这样做确实达到称霸的目的,齐国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中原诸侯霸主。

    霸主虽荣耀,仁义虽博彩,但为了维持这样的荣耀和名声,有时候也就必须有所付出。就如管仲所说的“南有楚,北有戎,西有狄,此皆中国之忧,盟主之责也。”既然要当中原的盟主,就必须去承担攘夷的职责。齐桓公称霸期间,最大的一次仁义出师就是救燕服戎,他独力承担收复山戎的重任,胜利之后却把土地全部送给燕国,燕国才开始跻身中原大国之列,最后发展成“七雄”之一。

    公元前672年,山戎发兵1万骑入侵燕国,燕国无力抵抗,燕庄公向齐国求救。这个山戎是属于北戎里面的一个分支,北戎在齐僖公年间曾经入侵齐国,被郑国世子忽带兵打败,这些年不敢轻举妄动。山戎位处三国之间:西有燕、东有齐、南有鲁,经常有骚扰中原诸侯的小行动。

    面对燕国的求救,管仲明确的说:收复北戎本来就是盟主的职责,即使这次山戎不入侵燕国,齐国还打算去征伐,何况它先来入侵中原?更何况燕国上门求救?救是必然要做的事。齐桓公听从了,就亲自带领管仲、鲍叔牙等名臣大将出征山戎。

    齐国的军队路径鲁国,桓公谢绝了鲁庄公带兵随征的好意,到了燕国,又体谅燕军已经应战了一些日子疲惫不堪的苦衷,只是安排他们做后备,齐兵独力出发去正面征讨。当时山戎在得知齐国发重兵救燕国的消息,就把燕国抢劫一通之后撤兵。管仲认为山戎虽退,但实力未挫损,不应该罢休,应该一鼓作气把他收服,这样齐军就变救援为追剿。

    齐桓公在无终国(也属于戎族的一支,但跟山戎敌对)的帮助下,几次攻打终于打败了山戎,山戎主逃到孤竹族避难,管仲认为只有再收复孤竹,才能真正消除后患,所以继续用兵攻打孤竹,终于大获全胜,获取土地500里。

    齐军回到燕国,燕庄公特别感谢,齐桓公更是大度的把从征伐中得到的500里土地全部送给燕国,燕庄公不敢收受,一再婉拒,最后是齐桓公以为了中原利益必须驻守防备戎兵的大道理来说服他,燕庄公才接受了这次大馈赠。   

    齐桓公休兵5天后回齐国,燕庄公一送再送,不知不觉竟进入齐国国境50里,这是违反诸侯主相送的常规,齐桓公说:“你送我出境50里,我不应该有超越你身份的行为,就把这50里地割送给燕国。”庄公不敢收,推辞再三后才接受了,为了记住齐桓公的仁德,燕庄公在那里督城称为“燕留”,意思是把齐桓公的仁德留在燕国。

    齐桓公这次救燕服戎出力不贪地的仁义用兵,使他的声威更高了,中原诸侯无不畏其威、服其德。

    【简评】仁德能服人,但仁义也必须要有威德(实力)来支撑,假如齐国没有国富兵强的力量,齐桓公充其量也就是第一个宋襄公而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