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能真正理解蕭邦語言的沒有幾個人,鄧泰山就是其中之一。
~傅聰(1955年蕭邦鋼琴大賽第三名)
我在越南時,社區內有一戶韓國人家,常常下午四、五點固定會傳出鋼琴的聲音,有好長一段時間,窗裡的人都在彈蕭邦《第二號詼諧曲》。有一天,我看到一位高高壯壯的韓國高中女生拿著琴譜走出來,便上前稱讚她能夠演奏難度這麼高的曲子,果然她準備要回韓國參加鋼琴比賽。我問她是否聽過鄧泰山的演奏版本,對她應該會有幫助,她想了一下問我這個人是韓國人嗎,我跟她說這個人是越南的蕭邦,或者說是亞洲的蕭邦。
中國鋼琴家郎朗說他第一次看到鄧泰山(Dang Thai Son,1958-)的英文拼音名字,還以為這個人叫「唐太宗」,這位越南的唐太宗,在1980年美蘇兩強對峙的冷戰時代,從37國149位競爭對手中,奪下了第十屆蕭邦鋼琴大賽(The Frederick Chopi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的冠軍,這是該賽創辦53年來第一次由亞洲人獲得這個獎項,同時他還摘下了協奏曲、波蘭舞曲和象徵蕭邦靈魂的馬祖卡獎,當時他22歲。那年來自台灣、也是22歲的陳宏寬則得到了評審特別獎。
越南鋼琴大師鄧泰山
詩人音樂家的基因與老鼠防空洞的傳奇
鄧泰山出生在戰亂的時代,但他充滿文藝氣息的家庭提供了他最寶貴的啟蒙教育。父親鄧丁雄(Dang Dinh Hung,1924-1990)是越南先鋒派詩人,在鄧泰山出生前,鄧丁雄被打為「反革命份子」,因為父親的政治身分,小時後的鄧泰山從未想過自己能夠出國比賽、揚名國際,當然也不能料到日後因為他的得獎,讓原本性命垂危的「反革命」父親終能獲得應有的醫療照護,因此多活了10年。母親蔡氏蓮(Thai Thi Lien,1918-)是越南的鋼琴教母,出生於堤岸(Cholon,今胡志明市第五郡)一個有錢的華人家庭,四歲就跟著法國人學琴,但長大後卻反法,隻身前往河內發展。1946年,她前往巴黎音樂學院(Paris Conservatory)深造,1951年畢業於布拉格音樂院(Prague Conservatory),是該校第一位越南籍校友。蔡氏蓮後來嫁給了小他六歲的第二任丈夫鄧丁雄,1958年鄧泰山在河內出生,鄧丁雄以中國五嶽「泰山」為他取名,後來他果真成為樂壇的一座泰山。
2006年,鄧泰山88歲的母親蔡氏蓮
左撇子的鄧泰山5歲開始跟著媽媽學琴,1965年7歲的他進入媽媽任教的河內音樂學院(Hanoi National Conservatory of Music),當時越戰已經開打,為了躲避戰火,河內音樂學院全校幾百名師生與幾十件的樂器,全部遷至靠近中國邊境的深山裏。當時沿途的橋都被美軍炸斷,只能靠水牛拖運鋼琴或馱著過河。好不容易到了山裡,那幾台被折騰的不成琴形的鋼琴不僅踏板爛了兩個洞,更成了老鼠窩。每天練琴前,鄧泰山第一件事就是拿棍子把老鼠從鋼琴裡趕出來,常常練到一半轟炸機就來了,因此從小他就有一副好耳力,如果是聽起來較吵的美式轟炸機就得趕緊躲到防空洞,如果是聽起來速度較慢的俄式巡邏機,就不用太過擔心,不過好幾次附近的村民將糞便潑在鋼琴上,因為琴音常讓他們分不清楚螺旋槳的聲音。那時每位學生每天只能分配到20分鐘的練習時間,讓他更珍惜每次的練琴機會,也培養了他對音樂的專注力。
1970年戰火持續蔓延,鄧泰山的母親代表北越受邀參觀波蘭華沙的蕭邦鋼琴大賽,回程她帶了很多蕭邦的樂譜和唱片。當12歲的鄧泰山第一次聽到阿根廷女鋼琴家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演奏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時,就迷上了蕭邦,誰知道十年後,這位躲在防空洞聽音樂的少年竟然成為蕭邦大賽的冠軍得主,而阿格麗希剛好就是那屆的評審。這樣克難的山區生活他整整過了7年,對他來說戰爭曾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他看著戰火長大,伴著戰火練琴,這段異於常人的閱歷對他日後詮釋蕭邦樂曲以及成為國際級鋼琴家有很大的幫助。
留俄歲月、參賽過程以及投奔自由?
1974年,越戰尚未結束,16歲的鄧泰山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當年蘇聯鋼琴家卡茲(Isaac Katz)去北越訪問時,覺得這個越南少年雖然彈得只是小曲子,但極富音樂性,因此卡茲不僅親自指導他半年,更推薦他遠赴蘇聯深造。1977年鄧泰山從南國來到北地,帶著僅有的50元美金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Moscow State Tchaikovsky Conservatory),師事納坦森(Vladimir Natanson)與巴許基洛夫(Dmitry Bashkirov)。當時考官給他的評語是:「手指尚待訓練,但很有音樂性」。頭一年納坦森讚許他進步神速,而他認為那是因為在那之前他從未彈過一部「正常」的鋼琴。
3年後,他被學校推舉出去參加蕭邦鋼琴大賽,但差點被拒於門外,因為當年參賽者都得靠推薦信,而他的推薦信上只有寥寥兩句話:「在越南河內學鋼琴。現為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生」。後來主辦單位覺得此人既然能就讀莫斯科音樂學院應該有一定水準,另一方面也考量蕭邦大賽還沒有越南人來參賽,所以才給了鄧泰山一個機會。
當年鄧泰山與奪冠呼聲最高的波哥雷利奇(Ivo Pogorelich),不僅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同班同學,連宿舍都住在同一層樓。後來波哥雷利奇未能進入決賽,評審之一的阿格麗希更以退出裁判席表達強烈抗議,反倒是賽前默默無名、頂著長長的瀏海、戴著厚厚的眼鏡、窮到差點連上台禮服都沒有的鄧泰山,以一種初體驗般的新人氣象,一路過關斬將成為四冠王,這樣的對比造成當年國際樂壇很大的轟動。我想鄧泰山贏得絕非僥倖,因為只有真正躲過砲彈、看過山河破碎的人,才能理解鋼琴詩人蕭邦為什麼被舒曼稱為「花叢裡的大炮」。
1980年鄧泰山在蕭邦鋼琴大賽上演奏的《船歌》。他身上那套不合身的灰色西裝是在莫斯科的兒童百貨公司買的。從他下的第一個音開始,我們彷彿聽到一朵越南的睡蓮,在波蘭的湖邊,一片一片绽開又一寸一寸抽高的聲音
鄧泰山在比賽中演奏的蕭邦《第二號詼諧曲》。我之前建議一位韓國高中女生聽的就是這個版本。左撇子的鄧泰山左右手的協調感比右撇子演奏家佔有優勢。許多人詮釋蕭邦都會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娘腔娘調,但鄧泰山的蕭邦卻是遇事能斷、剛柔並濟
鄧泰山在協奏曲比賽中的演奏。當年沒有禮服可以跟樂團合奏的他,特別請主辦單位緊急在48小時內幫他訂做完成,因此他身上這套黑色禮服明顯比之前那套有質感。而當時沒有協奏曲經驗的他,選了較短的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少彈少錯,看來這個決定確實很高明
賽後,當他第一次捧著這麼多的美金感覺很惶恐,當時主辦單位好心建議他可以先把獎金留在波蘭,日後再取回。結果當他回到莫斯科,就有人說他把錢留在國外,意圖逃跑。曾經有人問過鄧泰山當年是否想投奔自由?他說他沒有那樣的想法,一方面他的姐姐哥哥都還在莫斯科念書(同母異父的姐姐陳秋河Tran Thu Ha,後來成為河內音樂學院院長),他若投奔勢必連累他們,二方面他覺得自己那時只會演奏蕭邦,很多曲目還需要拓展,因此他選擇回到蘇聯繼續跟隨巴許基洛夫學琴7年,他的職業演奏生涯直到1987年後才正式展開。
美國冷、日本熱、台灣同名收費站
1988年,三十而立的鄧泰山,一開始的職業演奏之路走的並不順遂。當時美蘇冷戰尚未結束,他只能在東歐國家演出,而他來自北越的背景,更讓美國長期拒發他的簽證,直到1995年他入籍加拿大之後,才能在美國登台,也終於一圓他想在紐約彈奏史坦威鋼琴(Steinway)的心願。全世界第一個擁抱他的國家是日本,甚至連他媽媽都被粉絲索取簽名,他曾在日本住過4年,也在日本灌錄了蕭邦鋼琴全集,2003年日本人更幫他出了一本自傳書。
2005年,鄧泰山來台灣開了第一場正式的獨奏會,當時賣座不到五成。但2008年他再度訪台,票房卻衝到了九成七,我想幕後最大的功臣應該是樂評家焦元溥(他的父親是焦仁和、妹妹是張懸)。被焦元溥譽為有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瑰麗色彩與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透明質感的鄧泰山,對於台北國家音樂廳後台有那麼多架鋼琴可供選擇的盛況印象深刻。有一次他還問焦元溥,那個跟他同名的(泰山)收費站還在嗎?可見這位身上流著1/8華人血統的巨蟹座鋼琴家,跟台灣還真是有緣。
近況
如今走遍世界各地、與各大交響樂團合作、本身也常擔任國際鋼琴大賽評審的鄧泰山,過去長期鑽研俄國學派,現在的他則對法國印象樂派作品最為喜愛,他詮釋的蕭邦、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德布西、拉威爾等,都是全球樂迷珍藏的發燒天碟。走過了俄式的華麗音質與法式的輕盈優雅,目前51歲的鄧泰山與高齡91歲的母親居住在加拿大的蒙特婁(Montreal),據說鄧媽媽至今仍每天練琴呢!每年鄧泰山都會回去故鄉越南看看,或為越戰橙劑(Agent Orange)受害者舉行慈善義演,未來他希望能在越南辦學,提攜後進,將他一身的好本領傳承給下一代。
鄧泰山官網:http://www.dangthaison.net/
( 文章转摘自:http://tw.myblog.yahoo.com/vie-912/article?mid=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