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民 意 识 的 塑 造 者
一一华溪作品述评
林 楠 (大华笔会会员) /温哥华
华溪的创作姿态让人觉得他更像一位社论撰稿人,一位“本报评论员”,一位时政评论专家。他往往抓住一件民众关注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华人的文化立场和观念为依托,并参照民主社会的精神维度,展开其重事实、讲道理的思辩性政论,常常是首先对事件做一番客覌的政治性剖析,然后逐条阐述自己的见解,而且还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答案。
在《海峡两岸何处去》一文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1、台独之路是一条危险的战争之路,不可取;2、武力统一的考虑有失偏颇,给双方人员都造成重大伤亡不说,还会带來无以计数的财产损失。除此之外,战争肯定会给台湾民众的心理造成永久性伤害,这对战后恢复、稳定和发展都十分不利。也不可取。3、只能和平竞赛促统一。可在“一中”原则下维持现状,在此基础上,加强经贸、文化和人员交流,逐步实现直接三通。这不是目的,而是创造一个平等互利的和平局面,促进彼此了解,逐步消除敌意,为双方协商解决分歧,共商一国两制统一大计创造条件……并共同努力去消除统一大业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有三点,概括为“一不同,两差距”: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两差距:1、整体生活水平有差距;2、人民享有的自由民主权利有差距……
面对作者的这些鞭辟入里的分析,无论你是中国大陸人,还是台湾人,也无论你原先持有怎样极端的观点,站在理性的华溪面前,任何一个有血有肉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不从情绪化冲动中脱身出來,去聆听这种理性的阐述。
华溪是以一个生存在文明社会的普通人的赤诚情怀,推心置腹地为今天的人们述说过去,讲述民族伤痛和民族大义,也叮嘱未来……
在记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期间,华溪在《缅怀英烈振兴中华》一文中指出,“过去六十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日本国内軍国主义残余势力并没有肃清,政府官员还经常拜竭战争罪犯。还企啚霸占钓鱼岛。面对这种情势,我们中华儿女绝不能熟视无睹。”为此,华溪给两岸人民及其当政者提出若干具体建议,诸如从大局出发,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等诸多重大问题上,两岸要团结,要一致对外;要正确对待民间因日本极右势力不断伤害我民族感情而引发的日益高涨的反日情绪;要兴建抗日纪念舘;要抓紧收集、发掘、整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和文物。写抗战史要尊重史实,不可将党派的意识形态观念掺入其中;要关心现在还健在的抗战先辈们的晚年生活……俨然是一篇大报的社论。这既是作者的政治情操,也是作者的思想高度。
华溪将自己这本书定名为“月是故乡明”。书中“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肺腑之言:“……对移居海外的华裔來说,不管你浪迹何方,身在何处,故国热土永远犹如一块强有力的磁石紧紧将我们吸引住……令海外游子梦回萦绕泪湿巾,那是生我养我的永远割不断的故土亲情啊……”
带着这样一种炽烈的感情,作者写了一系列介绍祖国、怀想祖国的文章,编为“神州万里情”。读者从中可领略这位海外游子深切的爱国之情。
在平面媒体读者(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中,这些年來,华溪的行文习惯和风格,已逐渐深入人心,逐渐形成品牌。“读华溪,晓天下;读华溪,明事理;读华溪,长智慧;读华溪,说话办事有理据;读华溪,祖国时时在心里……”读华溪的文章,已成为中、老年民众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和心理期许。华溪已成为一个特定的符号,将传媒和社区、时政与生活、报纸与阅读、报社与受众关联了起來。读者中,同意华溪观点的和反对华溪见解的,都要认真把华溪一遍遍读过。
拥有读者,是一个作家的幸运,也标志着文章(作品)在某种意义上的成功。怕的是你的文章没人读,亦或读了,却什么也没有说。
华溪的意义在于他以自己对时政的热情和敏銳以及对中华民族怀有的一颗赤子之心,客观上已将其读者的思想色调潜移黙化地、全部或局部地变成了公共镜像中的可视景观。他召唤着他的读者参与并体悟着现实生活中的共性情绪和共性经验,与此同时,读者也能够透过华溪,知晓大众对政治事件的不同理解和不同反应。这无疑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这种“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建树,是整个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华溪这位普通作家,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这一崇高的社会职责。
短信时代
杨光(大华笔会会员)/银川
(十五)
三D的心情逐渐平静了一些。这时,文G的信息来了,口气显得十分急迫:怎么了?我就是想你,没别的,你瞎想什么?快告诉我!
??三D意识到自己太过激了,赶紧回复说:
没事。思想瞬间溜号,现已恢复通道。
情未欠费,爱未停机,缘份仍在服务区。
思之太深,念之迫切,感情时时都在漫游中。
爱不缺电,情不移动,心系真诚永远联通。
??文G:我不信。不要搪塞我!
??三D:苍天在上,手机证明!
??文G:小心眼儿,别自寻烦恼。爱你永远,爱你每一天!
??三D:头可断血可流,爱你爱到天尽头!
??文G:别贫了,晚安!
??三D:明天下乡。再聊聊。
??文G:注意身体!妈妈叫我,到此为止。
??三D毫无睡意,手捧手机呆呆发楞。
??三D自小家境贫寒,兄妹众多,幸好他念书上心,才走出山沟进到城里。一家人的眼睛都盯在他身上,实指望他能改换门庭,从此不再受苦受穷。
??文G的父母是支边青年,在凤鸣一干30多年,携女寻源,本是无可挑剔,更何况文G又是母亲生了四胎唯一活下的独女明珠,她随父母入沪应在情理之中。
??在校时,三D学优质朴,文G活泼风趣,二人在校刊编辑部认识,从此关系日笃,情谊渐深。为了相互联系方便,二人商量各取一个代号。
??三D是兄妹中的老三,又是公认的校刊才子老三,文G说那就叫三弟。文G貌美且又诗才舞艺出众,同学们说她是校园里的蔡文姬,而她本又姓文,遂得名文姬。为避瓜田李下之嫌,亦是为了书写简便,“文姬”变为“文G”,“三弟”也随之变为“三D”了。
(十六)
三D用记忆过滤着往事,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直到短信铃声再次响起,他才骤然醒过神来。
三D,爸妈问我工作上的事,我给他们说了。你在准备下乡的东西吗?你在想我吗?
时间冲不淡感情的酒,
距离拉不开思念的手!
夜晚有了星星才美丽,
世上有了真情才值得回忆!
不是每条直线都有交点,
不是每个交点都因为直线!
爸妈爱我倾其所有,
你我相爱天长地久!
三D,你不觉得吗?
??
??读着短信,“一霎黄梅细雨”(宋·朱淑真),泪水滴滴答答。三D不是脂粉男人,善于落泪,而是文G的行为着实让他感动。以前在一起并不觉得什么,现在离开了,每当想起,都是那样的铭心刻骨。
??大一大二时,他有时两天吃一顿饭,花两块钱,或是一天吃三个饼子,花九毛钱。自从和文G成为朋友以后,他就变成同学中的富翁了。衣服和皮鞋,只要文G看不顺眼,不是给他买就是从家里往外拿。
??有一次文G说,爸爸最听话了,我说哪件衣服扎眼,哪双皮鞋他穿不合适,他准定再不穿了。妈妈说,你那点小把戏,偏就你爸爸识不破。
??两三年来,文G对他悉心照顾,关爱备至,使他方才专心于学业,不但拿了奖学金,文章也写得有声有色的。做家教,文G陪着他,并且放弃休息和他一起做,而报酬却交给他一个人使用,真就像文G上辈子欠了他的。
??他想,现在自己不能给文G以安慰,却还要徒生事端,让文G担心,这男人真是太没味道了!
??文G离开凤鸣时,哭得就像雨中海棠,倘若不是深恋于他,她怎会当着父母的面有此情状?
??三D躺在床上,一个短信腹稿渐渐形成,自己也昏昏然睡去了。
“中国工人”的笑容
李良旭/马鞍山
闻名世界的美国时代>>周刊,评出2009年全球风云人物。“中国工人” 作为一个群体,荣登《时代》周刊封面。破天荒地笫一次将一个群体作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令世人为之瞩目。
《时代》周刊是这样评价 “中国工人”的:2009年中国经济顺利地实现了“保八,”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
这四名荣幸地登上《时代》周刊成为年度风云人物的“中国工人”,是外地来深圳一家LED工厂打工的普通务工人员。她们朴实、善良、真诚的笑容,被正在深圳采访的美国《时代》周刊记者偶尔拍摄到。今天,像这些普普通通的务工人员,正遍布全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厂矿、每一个车间。他们怀揣着一颗美丽的梦想,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离开自己的亲人,来到一个遥远的城市,来到了一个他们完全陌生的地方,为的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担当一种责任,体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这些城市,以它的包容和善良,它的宽厚和真诚,热忱地欢迎他们的到来。这些普通的务工人员,用他们的勤劳和坚韧,善良和敦厚,坚强地站立了起来,工作再苦、再累,也坚强地坚持下去。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来到城市里务工,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们的身后有无数双眼睛在殷切地看着。那里有他们年迈的父亲、母亲,有他们的妻子,还有年幼的孩子。他们都在望眼欲穿地看着呢,盼望着他们能好好干,多挣些钱,好改变一下家乡人的生活!
他们就像是生活在墙缝里的一株株小草,探出尖尖的脑袋,伸出细胳膊细腿,在拚命地绿着、生长着,卑微的甚至不被人们所关注。但是,他们没有自惭形秽,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迷惘和失落,而是用百倍的坚强和努力,不断刻苦进取着,依然有染绿大地的气魄和胸襟。面对这个变化万千、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感恩和爱,并从心底发出一种灿烂和明媚的笑容,这笑容里诠释出的是一种坚强、一种勇敢、一种信心。生活中,能绽放出这样一种笑容,还有什么艰难险阻过不去呢?
“中国工人” 是一个勤劳、坚韧的群体。他们用自己善良和勤劳的品质,不断地改变着这些城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命运,并引领着世界经济向前发展。他们的坚强和努力,感动并温暖着许许多多真诚善良的人们,并给人们带来一种信心和力量。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所评论的那样,一个国家再好的经济金融政策,也必须有最基层或者说一线的工人来落实。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全球的经济,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千千万万一线工人们的艰苦劳动和聪明才智。他们作为全球唯一的群体人物荣登《时代》周刊的年度风云人物榜,是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