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战争观【佛经学习】
本芝一直以为佛教应该是绝对反对战争的,因为只要有战争就不可避免要杀生嘛,佛门慈悲怎能赞同残酷厮杀的战争呢?直到读了《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才知道,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是可以选择战争的,而且如法而战,有福无罪。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中说:
君主可以为讨伐内贼逆反和抵御外寇侵扰而战。但是在战前、战中,都要为避免征杀、滥杀而努力,并且要善用兵法,亲自督战。做好以下三点,如是战争“有福无罪”。
一、战前的三种求和:
1、找人斡旋,“觅逆王所有亲友及善知识”,谋求和解。
2、许其财物,求灭争战。
3、示威儆敌,“现大勇健难敌之相,令彼逆王生惊畏心以灭闘诤”,以求不战而屈人之兵。
二、战争的三个宗旨(战前总动员,于求和无效时启动):
1、明了自己为正义而战——圣战,是要护国养民,制止顽敌的无谓杀戮。
2、擒贼要擒王,尽量不损士兵。
3、对一切人都要力争生擒活捉,争取兵不血刃,不做杀害。
三、战中三个方略:
1、整肃军容,振奋士气,使不生畏心。
2、善用兵法,合理布阵,使竟进不退。
3、最高统帅亲自督战,使战斗者能直取王意,念报王恩。
附:《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关于战争的经文:
若其国内有逆贼主。具四种兵。与法行王闘诤国土。及外国王来相侵夺。欲与大闘。集四部兵一切现前。行法行王云何与彼而共闘战。答言。大王。行法行王当应思惟。于三时中出三方便入阵闘战。何等三时。谓初入时中入时后入时。大王当知。初欲入时作方便者。行法行王。若见逆王。尔时复作三种思惟。一者思惟。此返逆王所有兵马。为与我等。为当胜我。若与我等共闘战者。俱损无益。若其胜我。彼活我死。如是念已。应觅逆王所有亲友及善知识。当令和解灭此闘诤。二者行法行王。见彼逆王与己平等及胜己力者。心自思惟。不应与战。当与其物求灭闘诤。三者若见逆王。多有士众眷属朋党象马车步四兵力胜。行法行王士众虽少。能以方便现大勇健难敌之相。令彼逆王生惊畏心以灭闘诤。如是名为于初时中思惟三种方便之用。大王当知。若以亲友与物惊怖。如此三事。不能灭彼闘诤事者。行法行王。尔时复起三种思惟入阵闘战。何等三种。一者思惟。此返逆王。无慈悲心自杀众生。余人杀者亦不遮护。我今不令如此相杀。此是初心护诸众生。二者思惟。当以方便降伏逆王。士马兵众不与闘战。三者思惟。当以方便活系缚取不作杀害。生此三种慈悲心已。然后庄严四种兵众。分布士马唱说号令。简选兵众分作三品。于上品中有上中下。以上品中下勇猛者列在于前。次列第二中品健者。次列上品最健兵马分在两厢。令护步众不生畏心。行法行王处在军中。与最上品象马车步猛健众俱。如是入闘。何以故。有五种事。能令大军竞进不退。何等为五。一者惭愧王。二者畏王。三者取王意。四者令众背后无畏。五者令念报国王恩。如力如分。不生退转。能勇战闘。大王当知。行法行王。设是方便入阵闘战。尔时虽复杀害众生。而彼王得轻微少罪。非决定受忏悔能灭。何以故。彼法行王。为欲入战。先生三种慈悲心故。虽作此恶得罪轻微。非决定受。大王当知。彼法行王。为令众生。为护沙门护沙门法。为护妻子族姓知识。能舍自身及资生物。作如是业。因此事故。彼法行王得无量福。大王当知。若为护国养活人民。兴兵闘战。彼时国王。应当先发如上三心。勅令主将一依王教。如是闘者有福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