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开头真不容易,怎么称呼主角,就难为了半天。

叫黄老?那是主席喊的。

叫黄瞎子?那是老总、海瑞一帮老帅叫的。

直呼其名?那是党史正传里写的。

好在也没打算写本传之类,而是取“偶所作的他人传记”之含义,也就难免夹带些自己的私货,敲了敲键盘,称其为:黄公别传,对这个“公”字,甚是得意了好半天。

黄公生在的无湘不成事的湖南的永兴县。是不写错了,不是“无湘不成军”吗?

其实从曾国藩起,到蔡锷是对,就是TG也是有海瑞、胡子、罗帅、一将、陈大将等一大票子武夫呢。

但是自从先有黄兴、宋教仁,后有修养就不大对劲了,等主席一出,不改也得改了,更夸张点还有“湖南人材半国中”一说。

生日吗,恰好是TG 的国庆节。凭此就该有天降祥云之类的吉兆,可惜正传上没写。

其实要有也轮不到黄公,这一年出生的,在TG里有祥云也得给罗帅,在世界范围内吗,那就是霍梅尼的喽。

黄公要划成分,那是十足的贫农。家里仅有薄田数亩,虽然有百姓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还是面包更重要,干活吧。

5岁起就事农活,应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黄公后来能读上书,并不是家里人认为应该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的读书做官正途。

因为要走此路有两个条件:一是地位,如果出身商人、戏子,别看现今是名利双收、鼻孔朝天的,当时就是下九流,连做这个梦的资格都没有。农民社会地位不错,有资格,但孔方兄不行。

黄公家在村里属于大家弱枝,比较受气。那时的农村信奉的是:祖宗家法。

其根深蒂固,连主席都脱不了俗,理论不了泽覃,就撸胳膊挽袖子要修理弟弟,万幸泽覃急中生智喊了声:这里不是毛氏宗祠,才免了顿毛拳。

黄公这脉,想有个人能平时能认认字、记记账,死了人可写写祭文,老求人终归不是办法,黄公幸运就被选上了。

当然上的是私塾,读的为四书五经。

黄公一气读到了18岁,反倒茫然了,那是因为10年前大清就蹬腿了,科举此路不通。

要说此时中华大地是比开了锅还热闹,但平常百姓连总统是不是皇帝都分不清,哪有什么救国忧民的思想。

黄公讲自己读了一肚子孔孟之道,最喜欢的是:归去来辞,还有:正气歌。可见其向往的不过是陶渊明式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追求的就高一点了,毕竟是文天祥式的东西。

好在黄公家里认为不能半途而废,于是黄公来到县城,读起洋式的高小。

18岁才上小学?别笑,在那时的中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两年后,黄公考入在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要说也就一高中或中专,但当时已是湘南最高学府了。

在这里开始了其决定一生的凤凰磐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