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談起回國後跟同學的聚會,特別談起了聚會中某個同學的表現。她說:「XX同學以前不喜歡聚會,即使勉強參加了,也不多話,看去有點靦腆,也有點壓抑。可是這次不一樣,他像是換了一個人,活躍得不行。」我說:「不奇怪,因為他的地位發生了變化。」這個同學現在是副廳級幹部,當了官,即使不想有意識地有架子,架子也自然而然地端起來了。
架子就是一種言談舉止的姿態和範式,社會中的成員是按階層來區分的,每一種階層有一種特定的生活方式,每一個階層會把不同的行為規範賦予給其所屬的成員。期望一個草民表現出貴族氣派,正如期望一個貴族會卑躬屈膝一樣,是很荒誕的。 每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和所處的地位總是毫不留情地在這個人身上留下深重的烙印。存在不僅決定意識,也決定了氣質。
談起同學,我不能不提及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京城工作的幾個。我的大學在成都平原,同學中多是川人,對家鄉懷有一種自豪,覺得走遍全國,還是四川最養人,而四川又數成都重慶最好。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四处钻营谋求成渝两地的职位,進京到中央各部委的反而是班裏幾個不太起眼的同學。幾年過去,再見到那幾個同學,發現他們都變得春風得意,本來木訥寡言的,現在卻鋒芒畢露,氣度非凡。京城的大氣象和中央政府的至高權威真是能給人底氣,環境和地位真的能陶冶人的性情。
所以某人形容猥瑣,舉止卑微,並不是那人願意的,而是他的生活的真實寫照。他的人生如此,他的表現不能不如此,即便努力要裝得器宇軒昂,無奈沒有底氣支撐,偽裝得讓人一眼可以看破。
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多少年過去,這句話仍然放之四海而皆準。「知禮節」和「知榮辱」其實就是一種做人的尊嚴和高貴。養尊處優這個成語不知說了多少遍了,今天才有了新的體會。其實,這個成語在結構上是倒裝的,因為從邏輯上講,處優只能發生在養尊之前。有了優越的生活,尊貴的氣息和風範才能孕育而出。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處優養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