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回首母子悲欢离合故事:狸猫换太子(一)楔子



明天是母亲节,讲一个皇家母子悲欢离合故事:狸猫换太子。故事以大团圆喜剧结尾,但历史原型却是一个母亲被害的悲剧。

类似的悲剧也发生在唐德宗李适(这个“适”字不是“適”字的简体字,读音扩)身上。唐德宗(公元742-805年),唐代宗长子,初封为雍王,曾于公元763年同副元帅郭子仪领兵打退吐番。公元764年被立为太子,代宗于公元779年5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

德宗生母沈氏,原住于洛阳宫中,安史之乱中下落不明,德宗继位后,遥尊沈氏为太后,并派人四处寻访。不久,有一位老妇人陈述自己就是太后,洛阳宫中忙派出旧日服侍的宦官宫女去识别。女官李真一以前曾长期陪陪侍沈氏,知道沈氏早年因为斫肉糜喂德宗时左手指受伤。她见老妇人同沈氏长得一模一样,年龄也一致,左指受伤,就认定是沈氏,迎入宫中,报告德宗。德宗大喜,奉她为太后,不料几天后,高力士养子高承悦密奏德宗,说老妇人并非沈太后,而是他的姐姐,为了怕事情败露后连累自己,所以上奏以避祸。德宗忙命高力士养孙樊景超再去识别,果然是他的姑妈,高力士的养女,老妇人这才惊恐,认罪。原来,她年轻时常在宫中与沈氏在一起,相貌酷似,年龄一样,左手指因剖瓜时不小心也受过伤。因见皇上如此急切找母,为贪图荣华富贵,才演出了一场冒名顶替的丑剧。樊景超如实奏报,请求加罪于老妇人,德宗答说:“我宁愿受一百次骗,仍希望有一次是真的,以了结心愿,如果惩办了这老妇人,此后就没有人也来报告太后下落了。”当即下令释放了老妇人,没有加罪,但真正的沈太后始终未能找到。

以上为题外话,言归正传,最近几年,上海京剧院排练演出了新编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据说票房价值不错。笔者在《传统文化杂谈 戏曲篇》(11/21/08—12/19/08,文化走廊)中专门讲到过海派京剧,这连台本戏就是海派京剧的特色之一。海派京剧也叫南派京剧,是清末在上海发展起来的。其直接渊源在于同治六年(1867),满庭芳茶园和丹桂茶园分别邀请天津京班和北京京班名角来沪演出,“沪人初见,趋之若狂”(姚民哀《南北梨园略史》)。这批京班名演员定居上海后,吸收接纳了徽班、梆子、昆剧等各地方剧种的长处,逐步形成了为上海人所喜闻乐见的海派京剧,并使得京剧迅速向江南地区蔓延起来,向全国各地渗透开去,这都显示出上海京剧环境的特殊性与优越性。

京剧从逐渐形成起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叫做“皮黄”(或“皮簧”),其由来见拙作《传统文化杂谈 戏曲篇》。到上海演出的剧团因为来自京津,所以上海人叫他们为京班,所演的剧目因此就叫做京班戏。1876年3月2日,上海的《申报》的一篇文章里第一次出现了“京剧”的字样。这是上海人给“皮黄”取了个“京剧”,的名字,此后,京剧这名称得到公认。

从同治中叶十本《五彩舆》开始,有着奇幻情节、满足观众多方面审美需求、反映舞台科技新成果的连台本戏便为上海市民所喜闻乐见。从十九世纪末叶开始,上海有了长达数十本的连台本戏《封神榜》,几乎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这些连台本戏都具备蓬勃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上演的《狸猫换太子》等压缩、改编过的连台本京戏,同样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喜爱。

连台本戏最早的雏形是雍正的弟弟、庄亲王允禄根据流传甚广的历史故事《目连救母》、《西游记》、《三国志》、《水浒传》四部著作,将其改编成《劝善金科》、《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忠义璇图》4部,每部都有10本,240出,作为王府戏班(那时还没有京剧,是弋阳腔传入北京的变种:京腔)使用的剧本。这些传奇脚本虽然篇幅很大,但它们结构松散,连贯性不强,结构不紧密,不能与后来海派京剧的连台本戏相比。海派京剧的连台本戏,吸取了西洋的编剧、结构手法,有主要人物、中心事件、贯穿情节,有关子,有悬念,让观众看了这一本,还想看下一本。颇有点像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再加上还有机关布景,改良服装,更加强了可看性。有时还增加西洋乐器,丰富了京剧音乐。最为出奇的是南派京剧名家冯子和,在连台本戏《七擒孟获》中,居然说起了英语,代表剧中蛮洞部族使用的语言。这些都是上海的创造。当时比较出色的连台本戏有《狸猫换太子》、《封神榜》、《西游记》等等。

民国时期,沪上舞台的京剧连台本戏非常火爆,新舞台排演的《济公活佛》全剧22本,连演4年,大舞台改编的《西游记》达42本,连演8年,当年盛况现在简直不可想象。最火爆的连台本戏还算《狸猫换太子》,甚至出现了4家剧场(天蟾舞台、大舞台、丹桂第一台、大世界乾坤剧场)同时演出的,而且处处场场爆满。 由于故事情节曲折吸引人,同时机关布景没有《西游记》、《封神榜》那样复杂,《狸猫换太子》在许多大、中城市,甚至一些小县城都有演出,说它风靡全国也不为过。笔者小时候生活在一个中等城市,就跟长辈看过这部戏,至今还有依稀印象。

这部戏脚本的故事情节来自清代道光年间著名说唱艺人石玉昆的唱本《三侠五义》,又名《包公案》。石玉昆是当时最享盛名的说唱艺术家,可和前代活跃于秦淮八艳之间的柳敬亭相媲美。明代以前 ,公案小说以单篇的形式散见于各笔记野史或小说集中 ,至明代始有《百家公案》、《龙图公案》等专门的公案小说集出现。《三侠五义》就是在《龙图公案》基础上丰富改编的。早在嘉庆年间京剧形成时期就有故事采自《龙图公案》的脚本,如《探寒窑》、《审郭槐》等。《狸猫换太子》根据《三侠五义》第一回和第十五回的下半段至第十九回内容编成,《狸猫换太子》传奇十分有趣,且听下回分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