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不算名校,但并不是只有名校才出人才。
办学理念正确
1913年,具有现代民主教育思想,留日归国爱国的教育家孔昭绶,出任湖南长沙省第一师范校长,在他的主持下,第一师范大力开展新式教育改革,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孔昭绶校长的办学理念可以概括为:民主治校,为振兴中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之人才。
优秀的教师队伍
出任湖南第一师范的孔昭绶校长,爱才、惜才、尊重人才。为办好一师,上门聘请了以杨昌济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专、兼职教师。其中最有学识、最有见地,又热爱教育事业者,首数以“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自诩的杨昌济(杨开惠之父,后任北大教授);还有教育家、省议会副议长、长沙师范校长徐特立;有进步青年教师黎锦熙(后到北大等几所大学任教授),有关心学生,思想进步的学监方维;还有前清举人,长沙国学泰斗、治学严谨的袁吉六;更有美、德外籍教师……。校长孔昭绶,与杨昌济之人格魅力,更为感人。杨昌济作为一师的伦理学教师,以教育救国思想为指导,身体力行,以“日行一是”的修身宗旨,向毛泽东指明“修学储能,先博后渊”的求学之路,令毛泽东十分折服。正是有孔昭绶校长,杨昌济为代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发现并培养了以毛泽东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青年。这是“经师”与“人师”的有机结合。有如此优秀的教师队伍,怎能不出栋梁人才?
良好的学生素质
改革后的一师首届招生,以“免交学费、免食宿费、发津贴”优惠条件招收有志教育事业的学生。招考者多为贫寒学生,通过公开命题考试,选拔了80名优秀新生入学。有充分的生源,自然易选出人才。家庭贫寒,更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自然刻苦。试题公开,更能考察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身处乱世,众多热血青年胸怀报国之志,以救国为己任,心怀大志,学习目的明确,这是优秀学生素质的基础条件。
因材施教
毛泽东是一个典型的个性鲜明,严重偏科的学生。国文第一,文科门门优秀,而数、理、化、音乐等却很差,甚至不及格。如何对待个性鲜明,有严重偏科,甚至还触犯校规的学生呢?这是教育工作者经常遇到,又最为头痛的问题。学校通常使用的手段一律是按“规定”处理(留级、处分),面对毛泽东严重偏科和一再触犯校规的过错引发的争执,以杨昌济为代表的进步教师,看到毛泽东身上的潜能和异乎常人的刻苦学习精神,坚决反对采取扼杀个性的简单的处罚措施,而是帮助他认识偏科的错误。惜才如命的孔校长最终选择了尊重其个性,放手让其发展的明智之举。杨昌济老师关于“全材”与“人才”的一番慷慨陈词,不仅让坚持处理毛泽东的人折服,而且也值得我们反思:“全面发展”不等于“全科并进”;有“个性”的学生,并不一定是“舛敖不驯”无可救药。剧中最感人的是孔昭绶校长将校图书馆的钥匙交到毛泽东手里,并告诉他,今后就不用在熄灯后,偷偷在走廊灯光下看书了。毛泽东成了校长的“特殊学生”。设想,如没有孔昭绶校长的开明,没有杨昌济等导师的教诲,能有日后的毛泽东吗?在此,我们也要感慨,不知有多少天才,被无知和不当的教育方法所扼杀了啊!
独树一帜的育才之路
湖南一师育才之路,不仅在100年前,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时是独树一帜,就是100年以后的,当人类己迈进21世纪,发展到信息化的今天,重温起来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湖南一师育才之路,个人的体会主要是:
1、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
孔昭绶校长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办学。学校将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作为办学的宗旨,他亲自登门聘请德高望重,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杨昌济老师,作为“修身”、“伦理学”教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并针对刘俊卿借“吃剩馒头”这件事挑起的事端,专门召集了全校师生大会,向大家重申,俭朴为修身之本的道理。作为反衬,剧中新任校长张干僵化的教育理念和“十天一考”,废除课间操,加班补课的行为,引起全校师生的反对。可是在今天,坚持应试教育的中小学(特别是重点学校)仍在重复着张干当年的错误。
2、学生自治。
在学生中开展学生自治运动,由学生自己选举学友会负责人,负责学生的一切课外社会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培养、锻炼了学生干部。
3、支持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
成立哲学读书会,定期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学习方法,比赛学习进度,开展演讲、讨论等各种课外活动,老师们积极担任了各种课外活动指导,积极支持毛泽东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以体育锻炼为中心,掀起了全校了课外活动热潮……。
4、培养尚武精神。
在学生中开展军训。与当前大、中学校的军训不同之处是,将军训的成果应用于维护社会治安和保卫长沙免受溃军之祸。
5、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支持学生开办工人夜校,开展生存训练,勤工俭学……。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生存能力,让学生熟悉社会,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校长是学校之魂。校长是一个学校教育方案的制定者与具体实施者,要办好学校,首先就要选好校长。孔昭绶是一位学识渊博,爱教育,爱学生,懂教育,作风民主,珍惜人才,思想进步的好校长,在他的带领下一师生气蓬勃,积极向上;反之,张干接任后,办学思想僵化,作风专横,尽管其主观愿望是好的,但孔校长所开创的新风却荡然无存,一师一时间变得毫无生气。作为校长的孔昭绶,善于团结,作风民主,不愧为校长的典范。
一百年后,现代人再来看当时的湖南一师的办学之路,育人之法,对照当今的教育,令我们感慨万千的是:时代前进了,社会进步了,科技和经济都飞速发展了,学校更多,更大,建得更好了,学历层次也更高了,当年的“一师”也由中师升格为本科院校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富裕,用不着为温饱发愁了,然而,学校的教育方法却改变不大。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灌输教育仍是主要方法,学生并未从书本中解放出来,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不但未提高,甚至还有下降,学生的厌学情绪令人吃惊,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令人堪忧……。为什么??我们应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问题在哪里?我们还能培养出大师级,领袖级的人才吗?
=================================================
载入辞海的近代一师学生和老师
------------------------------
第一师范的学生(19人)
毛泽东
蔡和森
何叔衡
任弼时
李维汉
萧 三
萧子升
段德昌
袁国平
郭 亮
夏 曦
毛泽民
毛泽覃
张国基
罗学瓒
刘畴西
胡 然
第一师范的教师(16人)
徐特立
杨昌济
黎锦熙
杨树达
谢觉哉
周谷城
李 达
田 汉
辛树帜
夏丏尊
舒新城
陈子展
易白沙
皮锡瑞
谭延闿
王先谦
第一师范前身城南书院师生代表 13人
曾国藩
左宗棠
胡林翼
黄 兴
张 栻
何绍基
贺长龄
罗泽南
郭嵩焘
王闿运
邓辅纶
张百熙
樊 锥
===========================================
从民国长沙中学中师毕业的一帮人物:
----------------------------------
国家主席:
毛泽东
刘少奇
国家总理:
朱镕基
中共领导人:
任弼时
李维汉
李立三
李富春
革命先烈:
蔡和森
何叔衡
向警予
夏明翰
郭 亮
罗学瓒
著名军事将领:
陈 赓
肖劲光
许光达
段德昌
袁国平
甘泗淇
杨 勇
王 震
陈明仁
陶峙岳
著名文学家:
丁 玲
周立波
廖沫沙
钱歌川
平江不肖生(向恺然)
康 濯
萧 三
白 薇
著名史学家:
吕振羽
周谷城
蒋廷黻
陈旭麓
黄仁宇
黎 澍
朱芳圃
李剑农
杨东莼
向 达
著名哲学家:
李 达
金岳霖
蔡 仪
李泽厚
著名艺术家:
田 汉
欧阳予倩
王人美
贺绿汀
黎锦晖
吕 骥
黄芝岗
著名学者:
杨树达
厉以宁
杨端六
黎锦熙
刘佛年
张国基
著名科学家:
张孝骞
沈其震
汤飞凡
肖元定
李振翩
李 熏
李 苏
李 芬
黄国璋
孟少农
廖山涛
唐稚松
乐天宇
胡庶华
田 奇
张伯毅
萧纪美
丁夏畦
唐稚松
韩祖康
这一切的背后,是近代一帮致力于长沙新学的伟大的教育事业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