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认识的人之中,由于非常高的个税,除非个人年收入过30万,家庭过40万,基本都利用公共医疗系统。
国外的公共医疗系统虽然弊端多多,但尚算完整。本人作为在国外照顾住院父母的唯一子女陪护,个中体会不妨与大家分享。子女作为陪护,除了能在巧遇巡房医生作翻译员之外,作为热诚有余,专业知识不足的人士,还真不能保证不搞砸 Palliative care。以我在这个西人占多数的国度里作子女陪护的经验统计,陪夜的大多是华人。交谈中,共同结论是,子女陪护属于自我安慰,或是老人期望的尽孝秀。
但这种中式的照顾病人不是没有社会、文化原因的。国人长期不信任制度、专业人士的社会角色、专业敬业精神。国人不会相信,不认识的医护没拿病人好处,会把最好的药拿出来、最好的技术发挥出来。就好像国人不相信官员不舞弊,导演不潜规则一样。怀疑社会角色的不诚信,并带到西方来,国人其实是被不诚信了。
国外的专业人士如医护、律师、导演,也有不诚信的,但大都兢兢业业。他们问自己,我是专业人士,经济等各方面都已经完全得到社会的赞赏,能做到100的,干吗做99? 这其实就是制度的不同。国人相信关系,太不相信制度了。
就算是与时俱进的,如刚出国的九 O 后国人,却仍然喜欢用自己不专业的子女陪护热情,来代替医护的专业、敬业。这其实是国情。
提一些具体建议吧
- 如果不是弥留之际,你又是在国外唯一子女的话,陪夜就免了吧。来日方长
- 多打床边电话,比陪夜后回家,或上班死追睡眠,掌握的情况要及时有效
- 如果老人英文基础不行,多化时间每天更新中英文双语的FAQ 和FAA卡吧。比如,从我要去洗手。。。到请移动我的喉管
- 如果自己英文还可以,乘探视机会,还是多化时间和医护多交流吧。毕竟,她们也是人,并且主要是她们用她们的专业精神照顾你父母。而不是你这个热情有余,专业不足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