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叶广苓小说读后感

一个喜欢做梦的人, 后来爱上了写作。总是想把生活过得快乐,丰富多彩。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看叶广芩的《采桑子》

终于把叶广芩的《采桑子》看完了,真是越看越喜欢。写下这些,不是书评,只是自己的感受。

看的时候,不止一次地想起《红楼梦》,因为它们写的,都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的沉浮和兴衰。大观园的衰亡是突然而来的巨变,呼喇喇似大厦倾,因此那大厦里面的人也就随着一起灰飞烟灭了。而《采桑子》里,大宅门的衰亡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来的。里面的人一步一步从王公贵胄的后裔,逐渐变成一介贫民,来到社会中间,穿衣吃饭,柴米油盐。因此他们的遭遇和喜怒哀乐,和我们离得更近些。

一个大家族能够兴旺和长久,靠的绝不是小聪明和小算计,也不靠横财或不义之财,相反,靠的是仁义和宽厚。如果一个大宅门当家的变得刻薄狠辣,这个家族的气数也就将尽了,象贾府的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梦也何曾到谢桥》里,同样是男人在外面有了外遇,细观她母亲的做法,和凤姐相比较,高下立见。凤姐是用尽心机,非置尤二姐于死地而后快。而她的母亲,不动声色地为谢娘找了个人家,把她嫁了出去。她那么做的时候,大概也是要恩威并用的,但毕竟没有怎么太过为难谢娘,说不定还会送些聘礼什么的。在那个时代,这恐怕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对谢娘来说,也未尝不是个好结局,总比一辈子做人外室要强,再说她儿子也并不领情。看她母亲的行事,让人想起平儿。同时,她母亲也没有为此和她的父亲大吵大闹,顾全了男人的脸面,同时也顾全了这个家的脸面吧。谢娘去世的时候,她母亲还派了最体面的仆人刘妈和代表父亲的丫丫去吊唁,不但尽到了礼数,也照顾了她父亲的感情。所有这些,都不失一大户人家的厚道。

《采桑子》里虽然没有象木石前盟那样让人千古传颂的爱情,却也写了不少各种不同的情愫,友情,爱情,亲情,还有那种介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相知之情。

大格格对唱戏、对为他抄琴的小人物的痴情;二格格对爱情的追求,她一世的清高和洁身自好;老二、老三、老四在文革中罔顾亲情的的狗咬狗,待尘埃落定大梦醒来以后痛失手足的悔恨;五格格和老姐夫的醉也无聊,老五父子的醒也无聊,等等。。。。。

《不知何事萦怀抱》写的是廖世基对四格格一世的真情。看到下面这段,忍不住抄录下来。

“廖大愚吧怀里剩下的花围着墓碑撒了一圈,朴实无华的丁香和墓前那些美丽的花卉相比,显出了难以伸展的羞怯,显出了谨小慎微的不安。。。。淡泊相处,可以维持久远。丈夫重知己,不为别的,就为那故旧的离去,为那相知相通的情愫,为那深处埋藏的无穷尽。走进这难耐的尴尬,走进这细雨尘烟,以慰籍死寂的魂灵和自己长久的沉默。

丁香依旧,良友难逢。”

读罢令人唏嘘动容。四格格和廖世基,他们此生虽无法携手同行,却一生彼此守望。在最困难的时候,哪怕被打得半死,仍然要站在一起,互相支持。有这样的相知莫逆之情,此生何求。

细细想来,喜欢叶广芩的文字,更多是因为在她的小说里,看到她所肯定或欣赏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她笔触之间流露出的深沉和宽厚。

在最后一个故事里,对老七的性情和为人的描写,很能看出作者本人所赞赏和肯定的东西。

老七对柳四咪一往情深,至死不渝,却没有因为她被大哥抢走而产生任何怨恨之意。淡泊一生,穷困一生,却至死都不为金钱所动,坚持把无价之宝捐献给国家。且不论这个国家和政府配不配受他那份赤子之情,守身如玉,守心如玉,是为自己而守。

想起前一阵讨论过什么是大家闺秀的气质。真正的高贵气质和大家风范,不是排场显富,不是盛气凌人,相反,是宽厚大度,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穿越红尘、历尽沧桑以后的淡定和执箸。

老七落寞大半生,无名无财,而他的为人,却是真正的大家风范。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不为物喜,不以己悲。江山可以更替,钱财可以散尽,而人的高贵与操守,至死不移。

悠悠往事,如梦人生。象金家那样的大宅门大户人家,在中国大概已频临绝迹。感谢叶广芩,让我们在享受她充满“墨香”的文字的同时,也得以重睹了那末世的大家遗风和高贵气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