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又被封了,帮他交Rayray上周的作业~~~Youtube的视频是1080P高清的,请用右下角的高清选项选择1080P观看,若网络慢有延迟停顿的话,稍等缓存片刻后再播放即可流畅。)《巫猿有痕》——Thinkmyself(汝、乂)(背景取自《水经注》之“巫峡猿啼”民间歌谣——郦道元,北魏)土豆的版本在这里夔门犀,望月黛溪,倒吊了佛梯三声啼,峥嵘乍起,金甲箭穿衣刻吾绝壁,叠嶂残笔残笔无字,道无字的天机(A)马归山,化作仙身,化作一棺横望霞飞,聚鹤松恋,圣泉待龙登为汝炉焚,朝云屏升焚坛雨净,焚吾祭一瑶莲蒸(B)沙沉沉,河床浅水帘奔汝梦枕,吾破晓空山嗔迂回的影灯,摇曳戏走马腾三昧火修炼的是 长征(C)沙沉沉,河床浅水帘奔汝梦枕,吾吹灭那鬼灯灯尽火眼睁,行走这无字文笔墨行云流水有 猿声(C)仿新词,从未曲分,骚客六耳闻叹西天,本筋斗深,奈何五指沉巫猿有痕,草木难生送汝一程,吾从此一贫僧(C)万念灰,楚歌秭归,浴兰去凡尘女儿红,岸醉石沉,昭君塞外芬筑吾井坑,桃源庭深坑定海针,坑北汝觅青窑珍(D)沙沉沉,河床浅水帘奔汝梦枕,吾破晓空山嗔迂回的影灯,摇曳戏走马腾三昧火修炼的是 长征沙沉沉,河床浅水帘奔汝梦枕,吾吹灭那鬼灯灯尽火眼睁,行走这无字文笔墨行云流水有 猿声(说唱)沙沉沉,河床浅水帘奔汝梦枕,吾破晓空山嗔迂回的影灯,摇曳戏走马腾三昧火修炼的是 长征沙沉沉,沙沉沉,河床浅水帘奔汝梦枕,汝梦枕,吾吹灭那鬼灯(说唱结束)灯尽火眼睁,行走这无字文笔墨行云流水有 猿声笔墨行云流水有 猿声假无缘笑面人锻 金身【注1】:本词中有三个通假:1. “无”和“巫”通假;2. “缘”和“猿”通假;3. “僧”和“声”通假;这几个通假彼此谐音借用。故有:“无缘”即“巫猿”、“有猿声”即“有缘僧”,反之亦然。【注2】:本词最早因为《水经注》和《伽蓝记》并称北魏双璧,故选用其中内容进行PK,后得见其中三峡巫猿一小段民谣故事,从而选定题目入词。三峡景点和相关背景的资料介绍请见【后记】部分。词中的各段顺序大致按长江自西向东的流向顺序写入,有关的引用说明在【后记】均用黑体标出。简而言之,文中的字母标记依次为:A. 短小的瞿塘峡,夔门的犀牛跑到下游离黛溪不远处回头望夔门月,颠倒的顺序恰似瞿塘峡中孟良梯上倒吊的和尚。进入巫峡,如岁月峥嵘,过金盔铁甲峡、箭穿峡,到巫山十二峰的集仙峰下的孔明碑。B. 巫峡铁棺峡一路下来看完巫山十二峰。C. 巫峡出来后水流变缓,过秭归,进入西陵峡,西陵峡中灯影峡的西游记玄装师徒的石像中的孙悟空成为主人公。D. 出西陵峡,至三峡大坝,过岳阳洞庭君山刘毅井,最后经南水北调中线离开长江,北上至北汝河渠倒虹吸工程,接河南临汝青窑。【注3】:这次PK始于三峡,却结束于“临汝青窑”,原因有三:1. 因为《青花瓷》是两年前我对这类所谓“中国风”歌词的最早一个卡拉PK,到现在已经断断续续有几首了。而那首PK的《蓝田玉》中的一句一直PK得不到位,有点遗憾。这个前一阵诗坛的“雨清”也指出过,原词中的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直难以找到贴切的PK,最早PK的是:“夜漆黑看竹林,而你在看我”这次Rayray又布置方文山的PK作业,看到“烟花易冷”这首词背后的《伽蓝雨》的典故,才终于偶得一句满意的,遂改之:“伽蓝寺藏经文,而你藏了我”由此“青天等雨”对“蓝寺藏经”,临汝窑青花瓷釉色青如天,面如玉,失传有年;而蓝田玉也藏之地下,两首一起,把《伽蓝雨》的故事也一并融进去了。这样终于得到一句满意的,了个心愿,挺高兴~~~2. 制作《蓝田玉》的卡拉PK视频用的是大话西游3的视频,因而这次就反过来将词的主人公选成孙悟空。而美猴王和巫猿素来都有猿、猴之争,就如三峡工程和南水被调工程也一样,一直以来均有很大的争议(请见【后记】中的说明),虽然前二者早已遗失在山水人间,而后二者却是真实发生在当今的事情,其价值都还有待历史的考验,值得一记。于是就试着把它们都放到一起,并借通假将错就错,真假不辨,哈哈~~~这首《烟花易冷》的原词、曲略显过于悲凄,有点强说愁的味道,不如《东风破》和《青花瓷》来得自然优雅(哈,本来之前一直想PK《东风破》的也,给其他人布置了作业,自己还没构思好,继续欠着就~~~)。搞的我刚开始写的版本也受到很大影响,也搞的很悲凉的样子,而且很晦涩。但这绝不符合长江、美猴王应有的性格。记得以前曾和诗坛的墨瑞坛子里聊到过写诗写什么的问题。偶当时说只有必要写和情感相关的东西,那天碰巧六四,墨瑞悲中见偶妄言,付之关怀一笑。后来想想,偶个理论似乎也是矫情了点,加之后来连续被封ID的事情,蒙墨瑞关心,猜诗的时候还叫偶“保重金身”,这也是偶最后底稿决定用“锻金身”的另一出处,没想到这么快又被封了,哈哈~~~。顺便再话痨透露一下,刚开始的版本受原词影响,锻的是“心焚”,哈哈,怕被批评太悲,遂改之,哈哈~~~。所以这次Rayray布置作业,就改改矫情的毛病,除了情感,也试着写写其他的~~~。不过,自己觉着这个最后的版本还是有些复杂了点,但是黔驴技穷啦,姑且就这样交作业了吧~~~另外,在写和改,以及制作视频的过程中,找到CCTV才制作不久的新版《话说长江》——《再说长江》这部二十年后再次对长江的33集大型高清纪录片,居然很喜欢很着迷的看的止不下来了,非常值得一看,强烈推荐!20年前的《话说长江》曾创下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收视奇迹,20年后的《再说长江》则是一次更大规模的再访长江的行动,20年间长江的变化代表了中国的变化。《再说长江》中有不少《话说长江》的往事故地以新的记录重现,当年的片中的一些人物也重又走进新片中。《再说长江》从长江沿岸风光地貌,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悲欢离合,发展与生态平衡等各方面介绍了长江流域的源远流长的文化,生活,内容包罗万象,讲解清晰详尽,制作高清精美,是一部绝好的国家地理历史文化教科书。这个片子目前的全集在Youtube上有1080高清版的播放列表,有兴趣的可以直接在网上看,或者如果高清在线观看有停顿,可以通过RealPlay的下载功能,下载1080高清版再观看或收藏。特别的,这部纪录片突出了这二十年巨大变化,回想当年幼时看《话说长江》时的情景,颇有些感动。这个播放列表如下:土豆的版本在这里=========================================================================《烟花易冷》——作词:方文山,作曲:周杰伦(背景取自《伽蓝记》之“伽蓝雨”爱情故事——杨炫之,北魏)繁华声,遁入空门,折煞了世人梦偏冷,辗转一生,情债又几本如你默认,生死枯等枯等一圈,又一圈的年轮浮屠塔,断了几层,断了谁的魂痛直奔,一盏残灯,倾塌的山门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仍守着孤城城郊牧笛声,落在哪座野村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听青春,迎来笑声,羡煞许多人那史册,温柔不肯,下笔都太狠烟花易冷,人事易分而你在问,我是否还认真千年后,累世情深,还有谁在等而青史,岂能不真,魏书洛阳城如你在跟,前世过门跟着红尘,跟随我浪迹一生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仍守着孤城城郊牧笛声,落在哪座野村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说唱)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雨纷纷,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我听闻,你仍守着孤城(说唱结束)城郊牧笛声,落在那座野村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伽蓝寺听雨声盼 永恒=========================================================================【后记】:以下为《水经注》中的民谣“巫峡猿啼”、《伽蓝记》中的“伽蓝雨”,以及三峡诸多景点的相关背景资料,黑体部分都有入文。由于所有资料都来自于网上搜索,来源纷杂,整理、删减、合并后除个别整篇引用知道作者的,其他节选或不知作者的,就没有一一注明出处,特此说明,如有冒犯,请见谅。 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与郦道元的《水经注》一起,历来被认为是北魏文学的双璧。【《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地理类),又称《伽蓝记》,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伽蓝记》作于北魏灭亡,东西魏分裂(534年)后,杨炫之借佛寺盛衰,反映国家兴亡,其中既寄托了故国哀思,又寓含着治乱训鉴。至于缀拾旧闻掌故,详述京城地理,正《魏书》之曲笔,补史志之阙失,于历史地理研究亦占重要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文秾丽秀逸,烦而不厌”,繁简得宜,文笔优美,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也是上乘之作。【烟花易冷】:(即“伽蓝雨”)便是一千五百多年前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笔下,那个盛极繁华后倾塌颓圮的千年古都洛阳城中,一名皇家将领与其所倾慕之女子间的爱情故事。该名将领因缘邂逅女子后,俩人一见钟情并且私定终身,此时将领却被朝庭征调至边境征战,在连年的兵荒马乱中,帝都洛阳已沦废墟,残破不堪,最后女子苦守将领不遇后,落发为尼,待将领历经风霜归来寻至女子所出家的伽蓝古寺,但却人事已非,尘缘已尽。就在雨夜的古寺中,俩人相望无语,感叹着世间的繁荣就如同璀璨的烟花般易逝!【《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水经注》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我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水经注》文笔雄健俊美,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巫峡猿啼】:《水经注•江水》之民谣节选: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长江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因而得名。【瞿塘峡】:又名夔峡,西起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巫山县的黛溪镇,全长约8公里。在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中,虽然它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奔腾咆哮的长江,一进峡谷便遇上气势赫赫的夔门。夔门两岸的山峰,陡削如壁,拔地而起,把滔滔大江逼成一条细带,蜿蜓于深谷之中。瞿塘峡的名胜古迹,多而集中,游览者称便。峡口的上游有奉节古城、八阵图、鱼复塔。峡内北岸山顶有文物珍藏甚多的白帝城,惊险万状的古栈道,神秘莫测的风箱峡;南岸有题刻满壁的粉壁墙,富于传说的孟良梯、倒吊和尚、盔甲洞,洞幽泉甘的凤凰饮泉等。【犀牛望月】:风箱峡下段的长江北岸,盔甲洞东侧的山顶上。北山虽不高,但却峰峦峥嵘。远远望去,只见一只犀牛站在山头望着西天,形似犀牛望着夔门秋月,故得名“犀牛望月”,“犀牛”山色铁青,在蓝天的衬托下,如同一幅剪影悬挂在峡中.神话传说1:犀牛原来是天上的一位神将,受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传达起居规范,要求人们:“一日一餐三打扮”。意思是注重礼仪,少食甘味。而犀牛到花花世界后被扰乱了心神,将玉皇大帝的旨意传达成“一日三餐一打扮”,把天帝的意思全弄反了。天帝大怒,将它罚下天界。由于它思念天宫生活,一到晚上就抬头望月,这就是“犀牛望月”的缘起。神话传说2:雁荡山下有个姑娘叫玉贞,父母早亡,六岁就给花老财当牧童。玉贞每日晚睡早起,与牛相依为命。花老财是个贪色鬼,他见玉贞生得这么漂亮,起了邪心。一天夜里,花老财叫管家和打手将玉贞绑起来,正要朝姑娘扑去,岂料一条铁鞭似的牛尾巴朝花老财脸上打来,并耸起两只锋利的角,戳中老财的眼睛。老牛乘机咬断了玉贞姑娘的绳索,跪下讲:“快,快骑到我背上!”原来老牛是神仙下凡,只见它撒开四蹄,朝凌霞山顶跑,打手们叫喊着围了上来。跑呀跑,跑到山岗头,没地方好跑了,老牛叫玉贞姑娘站在一只牛角上,玉贞姑娘就乘着牛角飞上天去了。老牛变成了只独角的石犀牛。玉贞姑娘一直飞到了月宫里,从此犀牛仰头朝天,在想念女主人。于是有了犀牛望月的典故。【倒吊和尚】:是指紧靠"孟良梯"绝壁处的一突出奇石,很象一个"倒吊和尚"。据说,宋朝著名武将杨继业在抗击契丹奴隶主贵族入侵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尸骨就埋在这里。杨继业的亲信将领孟良十分怀念他,想搬走尸骨。于是悄悄驾船驶入瞿塘峡,上攀石壁,下临长江,凿孔穿石,插入铁钎,架木为梯,攀缘而上。当孟良深夜凿孔倒山腰时,被一和尚发现,和尚假装鸡叫,孟良以为天将晓,怕被人发现,只好半途而废。在返回途中,知道是和尚捣鬼,盛怒之下,一把抓起和尚往岩石上一摔,从此,和尚就被倒悬于峭壁之上,成了"倒吊和尚"。【巫峡】:"瞿塘迤逦尽,巫峡峥嵘起"(《巫山》 苏轼)。长江出瞿塘峡,西起四川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便是巫峡,全长45公里,其中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两段峡谷,是三峡中既长而又整齐的一峡,所以又叫大峡。【金盔银甲峡】:是巫峡中的一段小峡,位于巫山下游10公里处,山势峻峭,临近江水的崖壁,层多且薄,褶皱弯曲,这是典型的水成岩经地壳运动挤压而成的一种岩石。其形状似鳞片,颜色呈灰白色,好像古代武士披挂的银甲;高处的石灰岩盔形山顶,呈黄褐色,如同古代武士戴的金盔,这段峡谷因此叫做金盔银甲峡。南岸半山腰上,有一高、深约丈余的岩洞,名为老鼠洞。【箭穿峡】:老鼠洞的东面,就是箭穿峡。从峡口向北岸望去,在朝云峰下一座黑黝黝的山 梁上,有个对穿的石孔,传说当年楚霸王项羽与人比武,看谁能用箭射穿山梁。霸王拔弩张弓,只用一箭就射穿了,至今留下了这个洞孔,洞孔对面的山梁上,一根石柱直指蓝天,乃是项羽留下来的另一支神箭。【铁棺峡】:长约10公里,两岸怪石嶙峋,形成一组组天然雕塑,个个妙趣横生。东岸崖壁上有一金鳞闪闪的长岩,很像从天外遨游归来的巨龙,且龙首已经进洞;对岸山腰有一溶洞,洞口有块黄色圆石,犹如正欲出洞的猛虎;西岸悬崖下有串串倒悬的钟乳石,其模样像是两匹骏马,其头已进山,但马尾和后腿还在山外。于是人们就给它们分别取名为龙进、虎出、马归山。此外在河东岸离水面四五米高的绝壁石缝中还有一具黑色的悬棺,俗称“铁棺材”,铁棺峡一名即由此而来。【巫峡十二峰】:巫峡以幽深秀丽著称。它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奇峰绵延,云雾升腾,景色诱人。乘船过巫峡,时而苍崖 相逼,好像江流阻塞;忽而峰回路转,别有江天。尤其是那屏列于大江南北两岸的著名巫山十二峰,更为壮观。十二峰即指江北岸的登龙峰、圣泉峰、朝云峰、望霞峰(即神女峰)、松恋峰、集仙峰六峰,南岸的飞凤峰、翠屏峰、聚鹤峰、净坛峰、起云峰、上升峰六峰。宋代诗人陆游诗云:“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孔明碑】:集仙峰下临江的绝壁上,有一块平整光滑的白色凹形石壁,镌刻着六个苍劲的大字:“重崖叠嶂巫峡”,像一块巨大的石碑,传说上面曾有诸葛亮的题刻,即孔明碑,是巫峡中著名的古迹。相传诸葛亮率师入蜀途中,经过巫峡,便在这陡壁上刻上他当年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一语道破的战略天机《隆中对》,表示要联吴拒魏。后来,吴蜀夷陵之战,东吴大将陆逊追击蜀军至此,读了诸葛亮的碑文后深深感动,便下令退兵。传说原来碑上还有水字,现水字早已风化剥落,六个大字仍清晰可辨。其实孔明碑并非诸葛亮所题。碑文也非《隆中对》。碑上历代题刻由于日久天长,岩石风化,字迹清晰可辨的已为数不多,现只能看到“重岩叠嶂巫峡,名峰耸秀,巫山十二峰”十五个字,其中以“重岩叠嶂巫峡”六个大字最为醒目。”【朝云暮雨】: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见高唐之上云气变化无穷。宋玉告诉襄王说那就是朝云,并说:“昔者先王(指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又《神女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O咏男女之情。唐李白《寄远》:“美人美人兮归去来,莫作朝云暮雨兮飞阳台。”另参见天文部•气象“巫山一段云”、天文部•气象“楚雨”、地理部•土石“云雨巫山”、九流部•神仙“神女”、器用部•宫室“楚王台”、人物部•帝王“楚襄王”、人物部•妇女“阳台女”、人事部•睡梦“郢梦”。【净坛峰】:万壑群山之向,一峰独秀而立,高数百丈,周长不过千米。山峰犹如一个静坐神坛之上默颂佛经的仙人。苍树绿蔓覆盖峰顶,龙蛇盘旋山腰,灵芝等各种名贵药材生长其间,峰峦耸翠,一片奇异景致。峰下有一泓清潭,水波微微,清洌甘甜,峰上有一个大平台,很象一处洁静的祭坛放在龙宫之上。因此,取名净坛峰。关于净坛峰,也有诗和传说流传于世。有诗人赞美净坛峰:“三清世界翠微巅,谁筑仙坛不计年。自有层城瞻紫气,更无纤翳累丹田。箫笙响奏瑶台月,锦绣文开玉宇泉。寄语江边名利客,一峰高处好参元。”诗中道出了这里的洁净无争的仙道天地。劝导世人远离名利场所,到这里参禅悟道。在传说方面,也很动人。相传很久以前,净坛峰附近的七里塘有很多妖魔鬼怪,常常危害百姓,人们就在附近的山顶上修了一座莲花观音庙,求观音菩萨镇住妖怪,保佑平安。观音菩萨来到七里塘,拿出了羊脂玉净瓶,镇住了妖魔。为了永保百姓的安宁,观音菩萨就把空瓶放在七里塘上面,天长日久,空瓶就化作了一座山峰。后来,老百姓一遇到什么灾祸,只要在观音庙对面的空瓶山峰烧几柱香,磕几个头,灾祸就自然消除。久而久之,百姓年年朝拜,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求神的法坛,这就是净坛峰的来历。早些时候,人们还传说,每当半夜子时,月挂中天,峰顶上还听得见丝竹音乐的声音,直到鸡鸣天亮前才停止。【望霞峰】:神女溪的长江出口对面便是闻名中外的神女峰(望霞峰)。望霞峰,又叫神女峰。位于巫山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于青峰云霞之中,宛若一个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古人有“峰峦上主云霄,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泰、华、衡、庐皆无此奇”之说。每当云烟缭绕峰顶,那人形石柱,像披上薄纱似的,更显脉脉含情,妩媚动人。每天第一个迎来灿烂的朝霞,又最后一个送走绚丽的晚霞,故名“望霞峰”。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瑶池宫里住着西王母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名叫瑶姬。她聪慧美丽,心地善良,活泼开朗,耐不住宫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这一天,她邀了她身边的十一姐妹,腾云驾雾,遨游四方。当她们来到巫山时,只见十二条恶龙兴风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围困其间。瑶姬敬佩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决定助他治水。便送给大禹一本《上清宝经》的治水天书,瑶姬还没有来得及告诉大禹如何破译这部天书,就被西王母派来的天兵捉拿回宫。十二仙女早就厌倦仙宫生活,她们挣脱神链,重返人间,帮助大禹疏通了峡道,解除了水患。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为船民除水妖,为樵夫驱虎豹,为农夫布云雨......姐妹十二忘记了回宫的事,久而久之,她们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两岸。瑶姬是十二仙女的杰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个迎来朝霞,便赢得了“望霞峰” 的美名。【西陵峡】:从秭归香溪口到宜昌南津关为西陵峡,全长66公里,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西陵峡又分东西两段,中间为长约31公里的庙南(庙河至南沱)宽谷所分割;西段包括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和崆岭峡;东段包括灯影峡和黄猫峡(又称宜昌峡)。滩多水急的西陵峡,遍布着许多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光是那神奇莫测的石灰岩溶洞,镶珠嵌玉般点缀在两岸幽深险峻的峭壁上,就足以叫万千游人观赏不尽!据统计,仅从南沱到南津关间,就有大小溶洞174个。其中较大而又著名的有石龙洞、黄颡洞、三游洞等。【灯影峡】:位于东距南津关约10公里的庙南与石牌之间,这段峡谷狭窄而直,石灰石垂直节理发育异常,岩石崩塌跨落十分严重,形成岸壁陡峭,山顶奇峰异起,石柱拔地而腾空,两边云鬓凝翠、飞泉溯玉,真是清冽超绝,美景异常。船行峡内,所见“无峰非峭壁,有水皆飞泉。”宛若置身在一幅幅白色纱帘掩映的画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在峡谷南岸的白牙山顶上,有四块奇石屹立,十分酷似《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高兴归来的生动形象:一手搭凉蓬,前行探路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捧着肚皮、一步三晃的净坛使者猪八戒;肩落重担、紧步相随的流沙河沙和尚;安然坐骑、合掌缓行的唐僧。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每当夕阳夕照,晚霞透衬峰顶时,“玄奘师弟立山头,灯影联翩猪与猴。”它们面对进、出峡的航船,远远望去,就好象灯影戏幕上的剧中人,所以这段峡谷叫灯影峡。【孙悟空是猿还是猴?】:作为西游记的主角,这个石猴曾因取了东海龙王定海神针金箍棒进而大闹天宫,被太上老君丹炉中的三昧真火炼成金身不坏、火眼金睛的齐天大圣美猴王孙悟空,本一个筋斗云就能直取十万八千里遥的西天,却因被困如来佛的五指山下五百年,由观音菩萨劝服后一路护送唐僧西天取经,最终修炼成佛。 大圣曾道:“我本——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 佛祖听言,呵呵冷笑:“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 。 猿和猴外形上最显著的区别是,猿类没有尾巴、颊囊和屁股上的胼胝(臀疣),只是长臂猿有臀疣(它是低级的猿)。世界上最大的猴是非洲的狒狒,身高90厘米到一米,体重达50多公斤。 若从体貌特征区分,有尾的叫“猴”,无尾者称“猿”。猿类也属狭鼻类,因为它们外貌和人为最为相像,科学上称它们为“类人猿”,它们在血统关系上,也确实与人很相近。现代的类人猿有亚洲的长臂猿和褐猿(猩猩);非洲的大猿(大猩猩)和黑猿(黑猩猩)。通常母猿可长到40公斤,公猿可长到75-100公斤。灵长类中体型最大的是猿类-大猩猩,体重可达275千克。猿的特征:直立行走、体重在120KG左右。猿类有4种:长臂猿、褐猿、黑猿和大猿。 猴的特征:有尾、颊囊(嗉囊)和屁股上的胼胝。猴类有11科51属180种,像:猕猴、懒猴、蜘蛛猴、疣猴、叶猴、红面猴、狒狒、山魈、金丝猴、黑叶猴等。如来曾道:“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 孙悟空是四猴之一的“灵明石猴”,看来是猴子无异。但是孙悟空兼有猿和猴的特征:直立行走、有尾、颊囊(嗉袋)和屁股上的胼胝,体重在60KG左右。因而他既像猿又像猴,而六耳猕猴是猕猴没有异议。猿猴是白猿也没有异议。另外,猴只是一种俗称,所以说孙悟空是猴子也可以。 结论:孙悟空是天生石猴,是个四不像:像猿的身材,像人的智慧,像猴的尾巴,像石头一样的密度。【秭归】:位于巫峡口的巫山和位于香溪宽谷中的巴东、秭归,都是峡中名城。峡内名胜古迹颇多。尤其是秭归,它是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楚国屈原和著名历史人物汉代王昭君的故乡,也是吸引游人之所。【端午节】:中国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纪念屈原的节日!其中: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三峡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综合效益:1、防洪 三峡大坝建成后,将形成巨大的水库,滞蓄洪水,使下游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防御十年一遇的洪水,提高到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防洪库容在73—220亿立方米之间。如遇1954年那样的洪水,在堤防达标的前提下,三峡能减少分洪100—150亿立方米,荆江至武汉段仍需分洪350—400亿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御。2、发电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这个水电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所发出的能量。装机(26+6)×70万(1820万+420万)千瓦,年发电846.8(1000)亿度。主要供应华中、华东、华南、重庆等地区。3、航运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通航能力可以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养殖、旅游、保护生态、净化环境、开发性移民、南水北调、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世界之最”: 三峡工程被列为全球超级工程之一,有世界“十大之最”: 1、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消减洪峰流量达2.7万立方米每秒至3.3万立方米每秒,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增强长江中下游抗洪能力。 2、世界最大的电站。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 3、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大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泄流坝段长483米,水电站机组70万千瓦×26台,双线5级船闸和升船机,无论单项、总体都是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4、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主体建筑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2794万立方米,钢筋46.30万吨。 5、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2000年混凝土浇筑量为548.17万立方米,月浇筑量最高达55万立方米,创造了混凝土浇筑的世界记录。 6、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截流流量为9010立方米每秒,施工导流最大洪峰流量79000立方米每秒。 7、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三峡工程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为10.25万立方米每秒。 8、世界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三峡工程的双线五级船闸,总水头113米。 9、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三峡工程升船机有效尺寸为120×18×3.5米,最大升程113米,船箱带水重量达11800吨,过船吨位3000吨。 10、世界水库移民最多、工作最为艰巨的移民建设工程。三峡工程水库动态移民最终可达113万人。面临问题:1、对库区文物的影响 三峡工程600多公里长的淹没范围,使得如果不采取文物保护,在三峡库区蓄水达175米以后,大量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到水下,于是至1996年起,国家按期发放保护资金,三峡工程库区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和发掘开始进行。其中重要的文物古迹有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丁房双阙——无名阙、云阳张飞庙、丰都鬼城、奉节白帝城,此外还有较重要的古栈道5处,石刻、题刻56处,古桥17处;地下文物有较重要的遗址58处,墓群(墓地)45处。其中著名的有奉节县草堂古人类化石点,是三峡水库淹没点唯一一处化石点;云阳县故陵楚墓、北宋的龙脊石题刻,巫山县明清时代的大昌古镇,唐代开始修建的大宁河古栈道等。 将要淹没的地面文物,例如云阳县张飞庙、奉节县的永安宫、巫山县大昌镇的温家大院、秭归县的江渎庙、新滩民居,忠县丁房阙——无名阙,古代桥梁等都按照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进行复建(多选址在临近、淹没区以外)。国内外闻名的白鹤梁石刻采取的原址保护方法,即在四十米的水下建设一座博物馆,建成后游人将可到水下参观石刻,摩崖石刻则采用整体切割移至他处。同时在重庆市中心也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三峡博物馆,用来安放在抢救行发掘工作中出土的大量文物。 不可否认的是,虽经过大量的突击性的文物保护并抢救发掘,一批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来,但是不可能保证保住所有的的遗迹,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没入了淹没线以下,而且将很难再被发掘出来。2、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关于三峡建库对生态坏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洞庭湖的淤积等。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稀有物种、天气、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动植物等等有影响。3、移民问题 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库水淹没区将涉及湖北 和重庆的20个区市县,最终动迁移民113万,其中重庆16个区市县受淹,移民数量占整个库区移民的85%左右。 按照“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移民进度与工程进度相衔接;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移民宜早不宜晚”的移民搬迁原则,国家对三峡库区的移民工程进行了详细规划,要求各个区市县按照规划分四期完成移民搬迁任务。这四个时期即:1993年到1997年为第一期,1998年到2003年为第二期;2004年到2006年为第三期;2007年到2009年为第四期。 三峡二期移民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国家二期移民工程终验表明,目前库区已经搬迁移民70多万人,占规划总人口的62%,其中外迁移民14.2万人。三峡工程二期水位即135米水位线下的38.25万移民,已经全部按时搬迁。 在未来的6年时间里,三峡库区每年还需搬迁移民近8万人。4、地质灾害问题 从1990年至2005年,地矿部、水利部、三建委、国土资源部等,拨出专项资金对三峡地质灾害问题开展了专项研究,先后进行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等数十项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其中《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共查获体积大于10万立方米的崩塌滑坡404处,总体积29.36亿立方米,查获泥石流沟90条,并对其中26个重大崩滑体进行了详细勘查,对库区查获的崩滑体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和预测分析,划分了不稳定库段;《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崩滑体处理总体规划报告》,共查获175米以下崩滑体1302处(含原地矿部“七五”查获的崩滑体),总体积33.34亿立方米,对规划为工程防治的有30个崩滑体;国土资源部完成了三峡库区的20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查出了库区20个县(市、区)所辖范围内(包括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点5384处,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3891处,崩塌(含危岩)617处,不稳定斜坡668处,泥石流沟85处,地面塌陷88处,地裂缝33条;完成了库区19个县(区)地质灾害调查,建立19个县级监测站,初步建成群测群防监测预报网;完成了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建成了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范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对三峡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 尽管三峡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对解决库区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交通安全起到了不容质疑的积极作用,但目前的地质灾害治理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地方未达到治理效果,有的地方治理效果不明显,而更多的情况是,在治理过程中,人们忽略了对当地 自然 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对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造成了某种程度的破坏,使三峡的景观品质大受影响,正在削弱对游人的吸引力。5、国防安全问题 三峡大坝系大体积混凝土重力坝,最大坝体宽1 2 0 多米,有较强的抗御常规武器的能力,大坝遭常规武器袭击时只能造成坝体局部受损,无碍大局。 溃坝模型试验表明:万一遭到核袭击,大坝彻底被破坏,只要采取适当的水库调度措施,也可将溃坝洪水的淹没危害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战争是有预兆的。临战前,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水库水位下降到1 4 5 米至1 3 5 米的低水位。此时水库库容约为1 7 0 亿立方米,即使大坝瞬时被毁,也只是从坝址至枝城1 0 0 公里河谷灾情较重,枝城以下大部分水体将沿主河槽下泄,少量水体进入分蓄洪区内。溃坝洪水灾害可限制在沙市以上局部地区,对江汉平原、洞庭湖区和武汉地区无大影响,不会酿成全流域性灾难,如将库水位进一步降低到1 3 0 米,此时库容约1 0 3 亿立方米,溃坝洪水灾情将更加轻微。 据介绍,三峡水库溃坝洪水所造成的灾害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严重。这是因为:三峡水库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长约6 0 0 公里,平均宽1 1 0 米,其下游段为三峡河谷,全长2 0 0 公里。三峡与宽谷相间,且千回百转,即使溃坝,库水下泄无疑会受到河谷的控制。专家指出,特别是紧靠坝址下游莲沱至南津关一段2 0 公里峡谷,江面宽仅2 0 0 -3 0 0 米,能对溃坝洪水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综合评价: 三峡工程在工程规模、科学技术和综合利用效益等许多方面都堪为世界级工程的前列。她不仅将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将为世界水利水电技术和有关科技的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实施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宏大工程,其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对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柳毅井】:亦称桔井。它位于洞庭君山龙口内的龙舌的根部。据《隆庆岳州府志》记载:“巴陵(今岳阳市)则有邕湖井及巴蛇、罗汉、秦皇诸井,而井之著者,又曰'柳毅'井旁有古桔一珠,大“五六围”,枝干奇古。 《县志》又说:桔井“相传为柳传书之处(入龙宫之门)。井入口丈许,有片石作底,凿数孔以通泉,石下深不可测。”过去,崇圣祠有个老和尚作过试验,用半斤丝线,一端系上铜钱吊下井去,丝线放完了,还未探到井底。在唐代,因井旁有一棵大桔树,故此井又名“桔井”。井旁的桔树虽已不复存在,但善良、正直的柳毅永远在民间传颂。传说优美的柳毅传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其故事源于唐代李朝威(大约是中唐时人,生平已不可考)写的《柳毅传》,其内容为,唐仪凤年间(公元676-679),书生柳毅赴京应考落第,归经泾阳,偶遇满脸泪痕的牧羊女。柳毅上前询问得知,该女为洞庭龙女下嫁泾阳君,受其残暴虐待至此。他受龙女之托,送信至君山,找到桔井,在井边的桔树上敲击三下,守门的巡海神就将他接进了龙宫。见龙君,递上书信,又诉龙女苦。龙君小弟钱塘君暴怒,作百丈赤龙,径往泾阳,灭泾阳君,接回龙女,几经曲折招柳毅为婿的故事。人民为了纪念柳毅传书,改桔井为柳毅井,并在井旁建有柳毅传书享。明都御史吴延举写了这样一首诗,来赞美柳毅传书的义举。讴歌历史悠久的柳毅井。 “牧羊坡上遇青娥,为托传书意若何? 望直穷寻桔树,莫道遥隔洞庭波。龙宫弟子缄方启,尘世朗君祸已多。 留得旧时迹井在,井泉香冽出川阿。”【南水北调】: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南水北调总体规划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路线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m以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在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保证率约为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方。 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km2。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其中总干渠工程自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从丹江口水库首引水,沿已建成的8km渠道延伸,在伏牛山南麓山前岗垅与平原相间的地带,向东北行进,经南阳过白河后跨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入淮河流域。经宝丰至郏县、北汝河渠倒虹吸、禹州、新郑西,在郑州西北孤柏咀处穿越黄河。然后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至唐县进入低山丘陵区,过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境,过永定河后进入北京区,终点是玉渊潭。总干渠全长1241.2km。工程效益东线工程可为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净增供水量143.3亿m3,其中生活、工业及航运用水66.56亿m3。农业76.76亿m3。 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山东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受地理位置、调出区水资源量等条件限制,西、中、东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前期工作情况和国家财力状况等条件分步实施。生态环境:1. 对受水区而言,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2. 东线工程调水对长江河口地区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3. 中线工程的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等。中线工程引起汉江环境的变化,将对武汉、湖北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其生态影响已超乎“专家”理解范围。【北汝河倒虹吸工程】:属“南水”如何“过河”的一个工程(引自《北汝河倒虹吸工程:看“南水”如何“过河”》,作者:田秀忠 来源:平顶山日报)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上”途中与我市境内的北汝河相交时,需要修建一种水利设施,让“南水”通过,这就是12月30日将要开工建设的北汝河倒虹吸工程。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叫“倒虹吸”: 当渠道与道路或河沟高程接近,处于平面交叉时,需要修一种建筑物,使水从路面或河沟下穿过,这就是倒虹吸。倒虹吸主要为竖井式,因为这种形式施工简便而且便于清除泥沙。倒虹吸与虹吸一样,在立面上呈弓形,不同的是,倒虹吸其弓弯向下。虽然倒虹吸和虹吸的输水原理相同,即都借助于上下游的水位差,但倒虹吸在开始工作时不需人为制造真空,因而更为普及。倒虹吸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工程。渠道与道路、河流等发生交叉时,既可采用渡槽,如我国北宋时期曾在引用泾水的郑白渠上使用过;也可采用倒虹吸,如我国南宋时期曾在引用褒水的山河堰上使用过。这种大型倒虹吸多采用浆砌块石构筑,也可用竹筒连接而成。 北汝河倒虹吸工程位于宝丰县石桥镇大边庄与郏县渣园乡朱庄村之间的北汝河下,渠段全长1482米。其中穿北汝河渠道倒虹吸工程本身长1282米,明渠长200米,进、出口段各100米。渠段起点设计水位128.761米,终点水位128.254米,设计流量31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375立方米/秒。 北汝河倒虹吸由进口渐变段、进口检修闸、管身段、出口节制闸、渐变段和退水闸及连接段组成。渠倒虹总长1282米,管身水平投影总长1143米。倒虹吸管身横向为两联,每两孔一联,管身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左右对称布置,单孔孔径为7.0×6.95米(宽×高)。节制闸设在倒虹吸出口,退水闸位于倒虹吸进口上游总干渠右岸,闸轴线与总干渠中心线夹角50°,由引水渠、闸室段、陡坡段、消力池、海漫和尾水渠组成,退水闸设计流量157.5立方米/秒,单孔净宽6.0米,孔高4.0米。 北汝河倒虹吸工程征迁处理长度4.19公里,涉及宝丰县石桥镇大边庄和郏县渣园乡朱庄、王楼村3个行政村,总占地2544亩,影响各类线路20条,拆迁房屋2.38万平方米,搬迁安置778人。工程批复总投资6亿元,计划总工期37个月。【临汝青窑】: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两部分,其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 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 也列汝窑为第一,业已失传。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记载。属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汝窑的釉色特点有四: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鱼子纹。【巫峡猿是猿还是猴?】:古代三峡曾是猿的世界,以猿声入诗者比比皆是,让想猿盼猿的今人,只有去诗中寻猿声。古人能“行到巫山必有诗”,光临巫峡的今人该作何回答呢? “树悉江中见,猿多天外闻”。唐代诗人沈佺期《十三四时,常从巫峡过,他日偶然有思》诗中的这一诗句,说明长江三峡地区曾经是猿类最理想的生活环境,堪称猿的世界。故在古诗中,以猿声入诗者,比比皆是。 “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裳。”这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峡地区流传的一首叫《西曲歌•女儿子》的民歌,当属最早写猿声的诗,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曰:“说猿声之悲始此”,与此同时,郦道元《水经注》引述盛弘之《荆州记》的描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此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自此以下,写三峡猿声的诗数不胜数,据笔者粗略统计,凡是咏巫山、巫峡的诗,几乎都写到猿和猿声,请看:王融《巫山高》中的“烟霞乍舒卷,猿鸟啼断续”;梁简文帝萧纲《蜀道难》“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梁元帝萧绎《折杨柳》诗“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王泰《赋得巫山高诗》“谷深流响咽,峡近猿声悲”,都写到了猿声。在众多写三峡猿声的诗中,尤以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诗句更为形象生动,千古流传。历史上,长江三峡地区自然条件良好,海拔高度一般100米至1500米,气候温和适宜,雨量充沛,森林茂密,野果繁多,溶洞密布,是猿类最理想的生活环境,这里成了猿的世界。 三峡猿声久久回荡在文人墨客的诗词里,三峡有猿应当不成问题。可是,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三峡“猿声”不过是“猴声”罢了,断言“三峡无猿”。现在看来,是“猿还是猴”的谜可以揭开了。 其实,人类是从猿演化而来的。猿非猴,猴非猿。光绪《巫山县志》载:“猿,禺属,或黄或黑,似猴而大,长前臂。“猿与猴的区别有:猿体大,臂长,头脑发达;猴系灵长动物,体小,臂短,行动灵活。许多人认为“人是猴变的”,这是误解,猴是永远不能变人的,但能驯服,模仿人的简单动作。有人称猿为“猿猴”,这也不准确。 最新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为三峡猿的存在找到了新的依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重庆市博物馆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在三峡南岸错开峡西南的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发掘了巨猿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其中,在庙宇镇太坪村大脚洞发现了未石化的长臂猿一段下腭骨,经古地磁法测定,英国牛津大学测定为290+90万年,正式命名的“巫山猿人”距今已有201至204万年。考古学家认为,古猿因气候、植物等因素而演化,一部分演化成个小的“巫山人”,一部分演化成体大的巨猿,有的仍然是现生的猿。三峡成为世界上唯一研究人猿分野起源的理想之地。在瞿明刚著《三峡诗学》认为“三峡啼猿”为长臂猿而非黑叶猴,以下为节选:“三峡啼猿”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意象,具有触发诗情的独特诗学价值。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八“自述类下”载,“唐郑綮云:‘诗思在灞桥驴子背上。’胡擢云:‘吾诗思若在三峡闻猿声时也。’余少作《论诗绝句》,其一云:‘诗情合在空舲峡,冷雁哀猿和竹枝。’用擢语也。后壬子秋典蜀试,归舟下三峡,夜泊空舲,月下闻猿声,忽悟前诗,乃知事皆前定。” 宋代《宣和画谱》卷十:“关仝(一名穜)长安人,画山水早年师荆浩,晚年笔力过浩远甚,尤喜作秋山寒林与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使其见者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之状。”“三峡闻猿”不但是中国诗人,也是中国画家的一大诗思和画意的触发机关。三峡啼猿有双重身份认证:其一,生物身份;其二,文化身份。(一)生物种属由于三峡啼猿已经消失,也由于古人猿、猴不辨,当今学界对于三峡啼猿的种属出现“长臂猿”和“黑叶猴”两种说法。1、“长臂猿说”——1988年秋天,古生物学家黄万波在“巫山人”遗址进行发掘。根据当地农民提供的一个线索,黄万波便和四川大学的两名研究生赶赴海拔1100米的太平村附近的大脚洞考察。他们发现了一颗长臂猿下牙床。1991年,黄万波收到了北京大学陈铁梅教授转来的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和艺术史实验室对巫山大脚洞哺乳动物骨骼测试的年代结果:长臂猿在三峡地区绝迹的时间距今仅200年,或是不到200年。 动物学家高跃亭认为,全世界的猿猴动物近180多种,其中善于啼叫的长臂猿有6种,分布在亚洲东南部,中国有3种,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及海南岛等地。长臂猿前肢长后肢短,成群结队在森林中栖息。每天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到树梢上的时候,“森林大合唱”便开始了。雄猿首先领唱,不一会儿雌猿也加入伴唱,直到太阳升起时才结束。高跃亭还说,长臂猿啼鸣,与它们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有关。每当成熟的雄长臂猿求偶时,就不断发出呼声,其声音拉得很长。建立家庭后的母猿,如果育有仔猿,其啼声仍会不断长鸣,一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地,二是呼唤仔猿。2、“黑叶猴说”——时任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的会长吴登明于2000年夏天,在离三峡最近的一片原始森林一一南川市金佛山原始森林发现了一种叫声凄惨的黑猴,发出hou-wu-hou的鸣叫。2000年11月,中国林业科学院副研究员苏化龙教授和助手闻讯专程赶赴重庆,断定为1980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黑叶猴,目前全球数量不到2000只。“苏化龙考察分析,重庆金佛山黑叶猴长期与世隔绝,孤岛效应十分明显,但从两颊至耳基部有一道明显的白色分析,这种黑叶猴同贵州黑叶猴一样,属于黑叶猴亚种白颊黑叶猴,因此从渊源上重庆黑叶猴同贵州黑叶猴是同一种类。从鸣叫方式上,广西黑叶猴与贵州黑叶猴都没有重庆黑叶猴这种凄厉悠长的啼鸣,换句话说,重庆金佛山黑叶猴的凄厉啼鸣在猴科中是独一无二的,从啼鸣的特征以及活动区域上苏化龙判断重庆金佛山黑叶猴就是史载‘巫猿’的后代!这也与吴登明的判断不谋而合。曾经有人对‘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啼’字大惑不解,‘啼’是啼哭的意思,并指出猿没有啼哭的叫声,李白是用词不当,现在看来,是世人没有听到过巫猿独一无二的啼鸣,而李白的形容应当是‘实话实说’了!”这里的山民称黑叶猴为“岩蛛猴”或“岩猫”。 三峡啼猿的身份确认还必须依据猿猴各自的文化蕴含。(二)猿猴殊性 猿与猴之间最直观的外形特征区别在于猿无尾。现考之于绘画,则知宋、元、明、清有画猿传统。据《宣和画谱》,宋代的易元吉(1001?-1065?)“几与猿狖鹿豕同游。”传为北宋易元吉所绘的《蛛网攫猿图》的猿为白颊长臂猿。宋代法常( ?-1281 )的《猿图》里的猿全身皮毛黑色,无白眉、白颊、白掌,为黑长臂猿。宋代佚名作者《枇杷戏猿图轴》所绘两猿脸颊具白色毛发,似为白颊长臂猿。元代颜辉的《猿图轴》为水墨绘两猿于树桠间,为黑长臂猿。明代朱瞻基(宣宗,1399——1435)的《戏猿图轴》里的三只猿,成年雌雄两猿均为黑色,幼猿则为棕色,似为黑长臂猿。康熙年间,王士祯在京师看到过宣宗的《黑猿图》,御笔云:“宣德壬子之夏,广西守臣都督山云以猿来进。朕既一览而足,间因几务之暇,偶绘为图,以资宴玩。”(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三)所谓黑猿,疑即黑长臂猿,与《戏猿图轴》的猿相同。清代“海上四任”任预的《翠竹白猿图》、著名三峡诗人张问陶的《双猿图轴》均为无尾之猿。宋、元、明、清的猿图里没有发现有尾巴的,近人画猿则有了尾巴:近代王梦白的《红树双猿图》绘两猿坐于树间,长尾下垂,意态安闲。范曾的《神猿献寿图》、《神猿图》均为有尾的猿图。 动物学家对长臂猿的描绘是——长臂猿属高等灵长类动物,它和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等统称为类人猿。它们的姿式为半直立。无尾,颜面部裸出,富表情。长臂猿是树栖的类人猿,体型小而细长,身长44-88厘米,体重仅5-10公斤。前肢颇长,其前臂长于上臂,手掌亦颇长,超过足掌。若直立时,双手下垂几乎可及地面,故名长臂猿。两臂伸开来,可达1.5米左右,这是长臂猿形态上的最大特点,依此可区别于其他一切猿猴类。 中国古代对猿的外部形态认识集中在宋代祝穆的《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三十七“毛虫部”里——“群书要语:‘猿,似猴大,黑色。长前臂。’《繁露》‘猿……或黄或黑。’《说文》‘猿寿五百岁则为玃。’《抱朴子》……” 猿与猴的习性区别以及由此导致的文化蕴含区别在唐代李德裕(787—849)的《白猿赋并序》里有较为集中的体现。猿、猴的“殊性”在古人的理念中判若云泥。《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兽部”下载:“《抱朴子》曰,猿寿五百岁则变为玃,千岁则变为老人。又曰,周穆王南征,一军皆化,君子为猨为鹤,小人为虫为沙。”归纳古人传说与论析,则猿为君子化身,猴为小人象征。猿性沉郁,仁爱。猿之哀吟、清啸是诗意的销魂之声。猴则性情轻佻,自私,躁动。 中国诗里的猿是孤独而悲伤的“孤猿”、“寒猿”、“野猿”,是多情而沉郁的“吟猿”、“啼猿”、“哀猿”,是幽栖而野居的“清猿”、“仙猿”、“玄猿”,也是凝重而崇高的“猿公”、“猿父”。甚至近人将猿啼与杜甫的吟诗相提并论:“青松树上惨悽悽,青松树下碧离离。巫山巫峡秋万里,月明谁唱杜陵诗?”因此,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看,三峡啼猿必为长臂猿。 动物学家称:长臂猿善于鸣叫又具有呼应齐鸣的习性。喉部具有囊状物与喉头腔相通,作用有如鸣囊,用以扩大叫声。通常由10只左右的个体,组成类似家族式的小群。每日清晨常作集体大声鸣叫,音调清晰,高昂而响亮,震动山谷。据高耀亭等(1962)称,西双版纳黑长臂猿鸣声初为hoo-hoo-hoo,hoo.hoo”,且较稀疏,此起彼落。随后便交错嘈杂,此时整群的齐鸣声最大,最远可声闻于十余里外。每次鸣叫持续约10-20分钟。在每天清晨朝雾消失前,约9时左右,每群都可齐鸣数次。每群的鸣声常从固定方位的高处传来。间或在傍晚前也有鸣叫的。但阴雨天气则全天不鸣叫。 但是,在文学的世界里,长臂猿的鸣叫比动物学家考察得来的情形更复杂。人、猿两无情,“猿声”为何如此牵动诗人的感情呢?刘禹锡的诗作给出了回答:“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他认为是烟雨苍苍的凄凉景象使人悲切,与猿声并无关系。实际上,异乡游子,扁舟一叶,远入三峡,不见人烟,闻猿啼而思乡,触景色而伤情,难免产生悲凄之情。 众多诗中的猿啼,实是猿语。猿喜群居,或以啼声作为警戒的信号,或以啼声作为感情的交流……其音高亢尖厉,由缓而急,由远而近,回荡于峡谷之中,声传数里之外,此起彼伏,“猿多天外闻”,所以给游子以“啼不住”之感。 猿又确有悲啼的时候。南朝刘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记述过一只母猿啼悲断肠的故事:“桓公(即东晋桓温)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世说新语•黜免》)可见母猿失子,悲啼哀鸣的凄惨。 如今,谁能再见三峡猿影?谁能再闻三峡猿声?三峡不见猿的踪影,猿声绝迹,人们就想猿、爱猿、盼猿!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似乎可以寻绎出三峡猿绝迹的大致步伐与深刻原因:清代以来,由于巫山毁林垦荒,猿在三峡日趋稀少。《巫山县志》有这样的记载:“自乾隆乙亥年后,四山开垦,山土松滑,大雨时行,土随水下,洞塞田淹,下坝、中坝汇为巨浸。“光绪年间,曾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的赵熙(1867—1948年)《过夔州》诗:“李白乘舟别故乡,桃花绿水下瞿塘。如今两岸猿声少,不尽春愁落夜郎”。这说明19世纪末三峡还有猿存在,不过两岸猿声已稀少。 20世纪以来,三峡自然生态环境被人类破坏愈来愈严重,造成恶性循环,最明显的是三峡如今几乎没有原始森林,猿类没有赖以生存的良好自然条件。加之人们无计划计育,人口稠密,人与猿争地盘,而峡江中轮船往来频繁,猿类不愿与人类为伍,斗不过人类,无奈,甘居为败,有的凄惨地死亡,有的悲伤地逃到云南等条件优越的地方“安居乐业”。从此,人们再也见不到三峡猿,假以猴鸣代“猿啼”,甚至连猴声也罕闻。 如今,中外游客到三峡观光,已无缘与猿相会,但在“中国旅游胜地40佳“之一的大宁河小三峡尚能听到“笑面迎客猴”的猴啼,因近年来三峡库区的持续性生态保护,目前这种小三峡猕猴的数量已经日益恢复。 而三峡猿那哀转久绝的声音不仅曾长久地回荡于三峡的寒林肃涧中,回荡在文人墨客的诗词里,而且将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记忆之中。这声音时时提醒我们:保护大自然,热爱人类与动物共有的家园;人类与野牲族虽不同类,但却同乐同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