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肋插刀

知识过剩的副作用就是好为人师,总愿意出题目考考周围的亲朋好友,而且是见谁考谁,童叟无欺。觉着这“考”字有十足滋补之功效。从定义上说,“考”本身就有沿袭了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优越感。历来只有老师考学生不是?被考的只有做学生记笔记的份儿!而且考别人足以掩饰自己的无知,考题毕竟是出自已知的范畴。记得小学老师曾经教导过我--每个人的知识就像个圆儿,有大圆也有小圆。作为一个好学生,直到现在我还知道不管我的大圆有多大,也大多罩不住你的小圆。你要是不高兴,反之亦然。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硬道理。

自信地认为园子的圆应该很大,考别人就算为社会造福,顺便消遣北美大把的闲散时光。考腻烦了,有时候干脆就拿错误答案来蒙人,以指鹿为马混淆视听为乐。有一次讲到缚鸡之力应该写成“扶几”,也就是虚弱没有力量压着茶几支撑自己的意思。北美的朋友中文功底大多低迷于扫盲底线,蒙人很可以蒙到半信半疑。

****

一日又酒足饭饱,无意中谈到了 两肋插刀这个成语。探究为什么说要为朋友“插刀”呢?要帮忙也不用自残吧?!插刀受伤了怎么帮忙呢,难道来个要练神功必先自宫?如果不是插自己,那是插朋友不成?插朋友跟雪中送炭的道义简直就是背道而驰,这分明就是落井下石!朋友们见我问题问的十分得意,便接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地海阔天空。也有如小李子这样的偷偷地拿出手机欲上网查询,自然是遭到我的严令禁止。

大多认为两肋是人的敏感部位,这里插上刀子应该很痛。痛在传统上常常代表决心。比如歃血为盟,本来是用自己的血,可后来因为人们胆小用了鸡血代替。还有什么负荆请罪,这些都是一脉相传的说法:身上背满荆条搞一个皮开肉绽,表示吾意已决要痛改前非。还有人臆想,说这两肋上肯定绑了刀鞘,插刀不是插人,而是宝刀入鞘,准备战斗。众说不一。

狂侃之后咱脚踏实地的查过资料。这个“两肋插刀”的由来很是离奇: 居然跟肋骨和尖刀没有任何瓜葛!说从前唐初有个秦叔宝的猛将,也就是笑话里关公战秦琼的那位秦琼。他一次催马路过两肋村的时候竟在岔路口dilemma迷惑了:一条路去战场救朋友,一条路回家看媳妇及其它家属。那个难呀。叔宝想了好久,头发都揪秃了,最终还是选择了朋友。所以这个“两肋插刀”不应是“插刀”,而是在两肋村“岔道”口左右为难。因之古语有云“两肋岔道,义气千秋”(我觉着秦叔宝他老婆是否是个悍妇这个scenario也应该考究以下)。

呵呵,两肋插刀原来纯属口误谬传,原来不光我一个以讹传讹呀。

****

仔细琢磨 “两肋插刀”的说法,觉着这个成语虽然形象生动解恨到位,可本质上其实有点不厚道。在负荆请罪的成语故事里面,人家廉颇毕竟是背了捆柴火去了蔺家,皮肉多少有些折磨。可“插刀”又算什么呢?在真插之前,插刀只是个假设。“两肋插刀”是用折磨自己的一种设想来表示决心。这设想纯属夸张的修辞方式,谁人又会自残呢?说白了,“两肋插刀”是在忽悠听众,空穴来风zero cost零成本地赚取信任。

连仗义都要造假,叹,这是怎样一个没有义气的时代呢?因此,再有人说两肋插刀的时候,不妨满脸狐疑让他演示一下先。

****
语言廉价,人们都成了夸张的大师。油嘴滑舌的语境里人们精通这样的潜规则:你就那么一说,我也就那么一听。万事嘻嘻哈哈一笑了之,没有必要较真儿。当说者和听者都是明辨是非的老中医的时候,“两肋插刀”怎样,“赴汤蹈火”又怎样?双方都不再相信,彼此可以会意一笑。这样忽悠也就没有多少欺骗的成份,却多了几分做show的轻松。

****

巧舌游走,薄唇磕碰。

口中残留的却是无奈的大空虚。

白不八广播电台_ 发表评论于
来加油!
登录后才可评论.